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芝蘭玉樹

傍晚,路口,三個男孩雀躍地眺望著,小臉上都帶著喜悅之色。

三個孩子高矮不同,但長得很像,一看便是兄弟。看他們的樣子,多半是在等人。果然,最高的男孩對著那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男孩說:“看來我們來得太早,父親的轎子還要過些時候才到。站了許久,累了吧?哥哥抱你吧?”

那小男孩笑著搖搖頭:“不累。哥哥,我想看會兒書。”哥哥點頭,將隨身帶著的書遞到小男孩手中。

此時,小王勃還沉浸在書中。父親的轎子到了,他沒看到;兄長們的呼喚,他沒聽到。

王福畤(zhì)挑開轎簾,向外望去。眼見天色漸晚,心里不由得生出幾分焦急:自己難得回家探親,幾個孩子怕是早已等在路邊了。想到孩子們,他的臉上不覺露出慈愛的笑容。他常常忙于公事,卻從未忽略對孩子們的教育,深怕辱沒了王家世代書香的聲名。王勔(miǎn)、王勮(jù)、王勃雖年紀還小,但都頗善文辭,知書達禮。特別是剛六歲的小王勃,竟也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離家越來越近了。

王福畤更加想念許久未見的孩子們。小王勃長高了許多吧?漸漸地,他看見了兩個小身影。他臉上的笑意更深,又將頭向外探了探,眉頭卻又微蹙起來。小王勃呢?怎么沒看見那個娃娃呢?沒有來?應該會來啊!目光流轉間,他看到一個小小的身影,在低著頭,捧著書。

這時,在路口等候多時的孩子們也看到了父親的轎子,歡欣雀躍起來。待王福畤下了轎,兩個孩子便開心地迎了上去。

“孩子們長大了啊!”王福畤看著孩子們的笑臉,滿心歡喜。

此時,小王勃還沉浸在書中。父親的轎子到了,他沒看到;兄長們的呼喚,他沒聽到。王福畤走到他身邊,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小王勃這才抬起了頭。父親慈愛的笑容映入眼簾。“父親!父親!”小王勃高興地呼喊著。“父親是從書里走出來的嗎?”小王勃心里暗想:“和哥哥們一起等了好久,都沒看見父親的轎子,怎么剛一讀書,父親就出現在了眼前呢?”

小王勃的專心致志如同魔法,消除了等待的焦灼與漫長。

王福畤沒有責怪王勃的失禮,還對他讀書專心大加贊賞。看著眼前三個聰慧、懂事的孩子,王福畤在心中感慨道:“有子如此,吾心甚慰!”

《舊唐書·文苑列傳上·王勃傳》中稱王勃“與兄勔、勮,才藻相類”。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卷10)也說王福畤之子勔、勮、勃皆有才名,故杜易簡稱他們為“三珠樹”。“三珠樹”語出《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記載:“三珠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一曰其為樹若彗。”“三珠樹”之譽,貼切地贊美了王勃兄弟的文采斐然。

王家的“三珠樹”,即王勔、王勮和王勃。

王勔,王勃長兄,進士,累官至涇州刺史。雖鮮有作品傳世,在當時卻頗富才名。《全唐詩》中存其《晦日宴髙氏林亭同用華字》詩一首,《全唐文》中僅存其殘缺的《百合花賦》半篇。即便如此,也能于其間見出王勔的卓越文采。

王勮,王勃二哥,弱冠便進士登第,官至鳳閣舍人。他文思敏捷,且有為官之才。有知人之鑒的吏部侍郎裴行儉,對聲名遠揚的“四杰”不甚看重,認為王勃等人雖有文采,卻失于浮躁,很難成為為民造福的好官,反倒對王勃的兄長王勮十分欣賞,認為王勮和蘇味道都具有政治才能,日后都能成為朝廷的中流砥柱。

王氏兄弟中,除王勃之外,進士及第者有三人:王勔、王勮和王助。王勃之弟王助是王家第四位中進士的孩子,與幾位兄長一樣頗有文采。此外,王劼、王勸等也皆善文,為人稱道。

永徽元年(650),絳州龍門。

“永徽”,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的第一個年號。這時唐朝版圖空前廣大,邊陲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安寧,頗有“貞觀之治”的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歷來為世人傳頌的“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身上也有著“鯉魚躍龍門”的精神。這里有改造河山的大禹,也有博學多才的大儒,其中就包括王勃的祖父、隋朝大儒王通。隋亡后他回鄉隱居設教,授徒千余人。

大唐盛世,地杰人靈。王勃誕生于這盛世福地,展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畫卷。

王勃是個早慧的孩子,小小年紀就顯露出不凡的才能。他才思敏捷,能詩善畫,有“小秀才”的美稱。

小王勃的繪畫是跟一位遠房叔叔學習的。時值冬日,天氣寒冷,畫完畫后,叔侄二人一邊圍爐取暖,一邊愜意地聊著天。

喜愛謎語的小王勃沒有讓叔叔給他故事,而是說:“叔叔,您給我出個謎語吧?”叔叔望著窗外的風雪,思考了一會兒后說:“此花自古無人栽,每到隆冬它會開。無根無葉真奇怪,春風一吹回天外。”

此情此景,王勃立刻便猜到了答案,可他脫口而出的卻是:“只織白布不紡紗,鋪天蓋地壓莊稼。雞在上面畫竹葉,狗在上面印梅花。”聰慧的小王勃沒有直接說出“雪花”這一答案,而是同樣作詩一首。謎底與謎面相呼應,用這首充滿童真童趣的詩,巧妙地回答了叔叔的謎語。

父親王福畤很喜愛聰明伶俐的小王勃。一次,王福畤的一位好友喜得貴子,他帶著小王勃前去祝賀。客人們早就聽說王勃聰慧過人,便想借著眼前的喜事考一考他。

一位客人指著門上掛著的珠簾對王勃說:“我出個上聯吧:門上掛珠簾,你說是王家簾、朱家簾?”這個上聯表面上看說的就是珠簾,但其實暗藏玄機:其一,“朱家簾”暗合了主人家的姓氏朱姓;其二,第一句中的“珠”字被拆為“王”字和“朱”字出現在后面兩句中。這不是普通的對聯,而是拆字聯。

拆字聯是對聯的一種特殊形式,拆字,也稱析字、離合,是將漢字字形的各部分拆開來,使之成為另幾個字(或形),并賦予各字(或形)以新的意義。

王勃的下聯要用同樣的方式合情合理地對出來,并不簡單。正當賓客們暗暗地為小王勃捏了一把汗時,他即朗聲說:“半夜生孩兒,我管他子時兒、亥時兒!”

眾人一聽,紛紛拍手稱贊。小王勃這個下聯對得很工整:第一,“生孩兒”呼應了主人家的喜事;第二,下聯按照上聯的形式,同樣位置的“孩”字,被拆分為“子”字和“亥”字,而且文意通順。“子時”和“亥時”,是古時表示時間的詞語。中國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小時。“子時”就是23點到1點,“亥時”是21點到23點。上下兩聯工整而應景地烘托了主人家添丁得子的喜悅氣氛。

王勃小小年紀就有所成就,得益于他善于思考的性格,也得益于父親循循善誘的教導。王勃兄弟眾多。他六歲時,母親又生下一個小弟弟,父親為這個孩子取名為“王劼”。小王勃聽了,心想自己的兩位哥哥叫王勔、王勮,自己叫王勃,弟弟叫王助,這個剛出生的弟弟叫王劼,便問父親:“父親,為什么我們兄弟幾人的名字中都有個‘力’字呢?”

正沉浸在得子喜悅中的王福畤聽到王勃的疑問,笑著說:“你平日里讀書勤奮,已經讀了不少圣賢之言,你猜猜看父親為什么這樣給你們取名字呢?”

小王勃思索了一會兒,想到《左傳》中有“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之言,便回答道:“君子勞心,小人勞力。您為我們取的名字中都有‘力’字,是不是告訴我們要謙虛努力,不以君子自居,以后長大成人了,要報效國家、為國效力?”

父親聽了王勃的回答,微笑著點點頭。小小年紀已有如此家國之思,很是難得。有子如此,他很是欣慰。

王勃自小就愛讀書。他年紀雖小,讀書卻不少。父親會在表揚王勃的同時,給他適當的引導:“你愛讀書、多讀書當然是好事,但是你也要知道,讀書人切記不能讀死書。”

父親的教導使王勃逐漸養成了帶著懷疑精神讀書的習慣。正因如此,王勃在九歲時便撰寫出自己的第一部十卷本的專著《〈漢書注〉指瑕》。

《漢書》為東漢史學家班固所作,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因書中多用古字古義,艱深難懂,在當時便有許多學者為之作注。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東漢至南北朝,為《漢書》作注的大約有二十家,其中以注釋音義者居多,但眾說紛紜,未有共識。直到唐代,顏師古在系統梳理前人注釋的基礎上,進行考證分析,寫成了為大家所認同的《漢書注》。

九歲的王勃讀到顏師古的《漢書注》時,卻發現書中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好學的他拿著書去向父親請教。父親對小王勃的質疑,既詫異又驚喜。

顏師古是唐朝初年的大經學家、訓詁學家,更是《漢書》功臣。他訂正了《漢書》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訛誤脫漏,指出了詞句演化的來由,恢復了《漢書》的原貌。顏師古所作新注,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引據確鑿。不僅注音解詞,而且還串講語句,闡明了隨時代推移出現的語音、詞義上的變化,以及名物、典制、史實方面的不同等問題。他的注被大家認同,大顯于世,唐太宗也曾為此褒獎了他。

如今,王勃一個九歲孩童竟敢質疑名家的論斷,指出《漢書注》的紕漏,怎能不令人驚詫萬分呢?不過,父親可不是古板的老學究,他欣喜地鼓勵王勃將其見解記錄下來。就這樣,王勃一邊讀史書,一邊做讀史筆記,記下了自己對《漢書注》紕漏的解釋和修正,這就是后來的《〈漢書注〉指瑕》。

王勃的早慧與其深厚的家學淵源密切相關。王氏家族“出自有周”,晉之前,歷任重官要職;晉之后,定居汾浦,以詩書傳家,多有著述行于世。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世家中,才陶染出既有儒家的積極向上思想,又兼具道、釋樂觀曠達精神的一代奇才——王勃。儒家思想使他具有積極入世的精神,道、釋思想使他具有豁達超然的人生態度。無論人生順逆,他都耿介獨立,光芒四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天津市| 宁乡县| 洞头县| 郁南县| 昌图县| 綦江县| 永善县| 大安市| 社旗县| 阆中市| 平安县| 滨海县| 十堰市| 老河口市| 丰都县| 桐梓县| 宝兴县| 宜都市| 金华市| 盘锦市| 宝坻区| 凤台县| 大名县| 华阴市| 黄梅县| 上虞市| 辽宁省| 互助| 西乡县| 汉寿县| 福鼎市| 垣曲县| 新闻| 拜城县| 宜城市| 台北市| 晋中市| 安阳市| 仁布县|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