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松齡(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 元偉
- 5013字
- 2022-09-29 10:47:22
少年成名
病僧轉世
大明崇禎十三年(1640),農歷四月十六,初夏。
此刻已是夜里戌時,月明星稀,萬籟俱寂。但淄川縣以東七里的蒲家莊,一戶人家卻喧聲起伏。
蒲槃焦急地守候在北房外,不時通過窗戶,探聽屋內的動靜。妻子董氏懷胎十月,如今正是緊要關頭。
自從昨日妻子感到有些不適,蒲槃便找來穩婆候著了,怎奈等了一天,仍舊未見動靜。適才又聽聞快了,結果苦等一兩個時辰,還是未見生產。連日來的奔走,加上憂心焦躁,令蒲槃著實疲憊。于是走入側旁屋里暫歇,就著椅子癱坐了下去。
恍惚間,他似乎聽到院外有人聲,接著叩門聲響起。他一邊納悶是何人此時來訪,一邊起身,穿過院子去開門。
不料一開門,門外站著一個和尚。也不知是何方的行腳僧,經受了怎樣的風餐露宿,方才到了此地。只見他身形佝僂,容貌瘦削;渾身破破爛爛,好似乞丐一般;裸露著半邊上身,拄著一根兩端開裂的竹杖,咳嗽著,顫顫巍巍地走上前來。走近一看,那和尚胸前貼著銅錢大小的一片膏藥。原來是個貧病和尚。
見蒲槃有些驚愕,和尚雙手合十作揖,微微一笑。
蒲槃不解地問:“敢問老師父來自何方?光臨寒舍,有何見教?”
孰料那和尚并不答話,徑直走進門來。蒲槃見他舉止怪異,伸手阻攔,誰知他竟如空氣一般,徑直走入院中。蒲槃抓了個空,心下一驚,轉身又去拉拽,可那和尚宛若腳下生風,飄然而至內院,轉眼間便到了妻子產房前。蒲槃拼命去追,可還是眼睜睜地看著和尚推門而入了,頓時驚恐萬分,渾身一震。
半躺在椅子上,昏昏欲睡的蒲槃,兀地坐直了身子,雙眼驚恐,滿臉蒼白,半晌不言。
原來是一個夢。
舉手一摸,額頭全是汗水,這才發覺,渾身已被冷汗浸透了。
正在這時,外面傳來了穩婆的叫聲:“蒲老爺——蒲老爺呢?快去叫蒲老爺來,娘子生了!是個男娃!”
蒲槃立即清醒了,一個箭步沖了出去。
北房內,妻子董氏已是筋疲力盡,睡了過去。蒲槃小心翼翼地接過穩婆用熱水擦洗過包好的嬰兒,仔細端詳著,喜極而泣。
這是他的第三個兒子。
當他掀開裹布去輕撫孩子肌膚時,猛然發現,這孩子胸前長有一痣!

蒲槃小心翼翼地接過嬰兒,仔細端詳。
他想到了剛剛那個夢,夢里那古怪和尚胸前的膏藥,與這孩子的痣有幾分相像。說來也巧,夢見?和尚推門入室,緊接著孩子出生,這真的只是巧合嗎?難道,這孩子與那貧病和尚有宿緣?雖然疑竇叢生,但轉念又想:夢中之事,終究是鏡花水月,不可捉摸。
隨后,家人們灑掃祭祖,奔走相告,忙活了一宿方才停當。這時,傳來雞鳴聲,天蒙蒙亮了。
蒲槃吩咐家人:“快去把備好的弓掛到門上,記住,要掛左邊……”
那個時候,淄川一帶家里生男孩,都會在大門左邊掛上一張弓。大人們都期盼男兒長大后孔武有力,保家衛國。但蒲槃有他的擔憂。就在前一年,清兵越過京畿之地,從德州一帶渡過黃河,進入山東境內。很快,濟南被攻陷,德王朱由樞被俘虜。清軍在濟南燒殺劫掠,焚毀一空,明軍、百姓死傷無數。那時蒲槃經商在外,目睹了戰后的慘狀,膽戰心驚。
相比起保家衛國,他更想兒子平安康壽。于是給孩子起了個名字:蒲松齡。如果天下太平,最好能完成他未竟的科名之夢,做一名“文曲星”。
鋒芒初露
二十年過去了,明清鼎革,滄海桑田。
順治十六年(1659)春天,山東濟南府的童子試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淄川縣蒲家莊外,一對年輕夫妻依依惜別。
男子約莫十八九歲年紀,身材修長,一襲青衫,雖然面帶青澀,卻精神煥發。女子年紀略小,溫婉舉止,言語和順。
“夫君此去路途遙遠,寢食千萬尋個安穩處,莫要勞累了自己。”年輕的妻子一邊給丈夫背上褡褳,一邊叮囑道。
“夫人不必擔心。男兒寒窗苦讀,為的便是這一回。我此去定要一鼓作氣,拿個博士弟子的名頭回來。”丈夫說完,轉身上路了。
這男子便是蒲松齡,蒲家莊蒲槃家的第三子,也是蒲槃最看重的兒子。
淄川蒲氏一門,向以詩書傳家,只是到了蒲槃這一代,舉業凋零,家道中落,蒲槃無奈之下只好棄儒經商,養家糊口。可眼看著蒲松齡兄弟四人到了學齡,仍然無力延請塾師,只好親執教鞭,承擔起啟蒙教子的責任來。還好兒子們爭氣,尤其是蒲松齡,最是聰明勤奮,經史課業,過目能解。一晃十多年過去,松齡年已及冠,此次濟南府童生試,蒲槃很是看重。
對蒲松齡來講,這次考試意義非凡。就在前一年,他與幼時定親的劉氏完婚。人生四喜,已得其一。此番赴試,志在金榜題名。
童子試包含縣、府、道三試,其中最后一關道試,由山東學政親自主持。
蒲松齡前兩輪考試順利通過,只等著道試了。這一天雞鳴時分,經過點名核實、搜身檢查,考生陸續進場。蒲松齡甫一坐定,便聽得考官公布制藝題目,僅兩個字——“蚤起”。
蒲松齡一看,便知題目出自《孟子》的“齊人有一妻一妾”。這則寓言,他平時讀過不下幾十回。故事里,齊人的妻子“蚤起”(早起)跟蹤丈夫,終于識破了他自欺欺人、愛慕虛榮的嘴臉。
蒲松齡琢磨著孟子的話,想著如何從“蚤起”來“破題”。忽然奇思乍現——不如將齊人之妻“蚤起”的情態心理描摹一番,或許能出奇制勝!
于是研墨潤筆,翻開考卷,信筆寫下:
“起而蚤也,之計決矣。”(起這么早,是打定主意要偷窺了)
“”是偷窺的意思。題目是點破了,但還須順著“破題”去闡發,這在八股文里叫作“承題”。于是又提筆寫道:
“夫齊婦之起,何以蚤也?唯良人之故。”(為何齊人妻要早起呢?只因要跟蹤丈夫)
接下來該“起講”和“入手”了。
蒲松齡尋思:孟夫子的用意是諷刺齊人無利不起早、愛慕虛榮。但齊人的妻子卻與眾不同,她不像丈夫那樣貪戀富貴,反而對他每天吹噓結交富貴的話產生了懷疑,接著迅速制定了周密的偷窺計劃。——想到這里,他順著思路寫了下去。
鋪墊做好了,接下來就要寫“八股”了。蒲松齡琢磨:要論故事講得引人入勝,人物寫得鮮活傳神,我自是當仁不讓。如今寫齊人之妻窺視丈夫,不如就用那小說家的筆法路數,把齊人之妻早起時的思慮盤算心態、猶豫踟躕情狀,細細摹畫一番,倒也是一篇奇文了。平日里他沒少讀那些個時文選集,可總覺得千篇一律,了無生氣。這次“兵行險著”,興許能讓主考官另眼相待。妙極,妙極!
想畢,蒲松齡有如成竹在胸,從“起股”寫起,經過“中股”“后股”再到“束股”,其中有云:
“當此際也,必有輾轉反側,不能終夜者矣……”(齊人之妻苦思如何窺探丈夫,竟然一夜無眠……)
“于是竊竊然而自念也,曰吾起乎?”(看到丈夫早起,妻子嘀咕:我要不要起呢)
“因思良人之出也,奔走唯恐其后!”(想到丈夫要出門,趕緊跟上去,別跟丟了)
“東方白矣,妾猶抱衾裯而自若,而有心之婦已顛倒其衣裳。”(天已經蒙蒙亮了,小妾還熟睡著,而別有用心的妻子已經在穿衣服了。)
最后,蒲松齡寫下了“大結”:“無何,良人出,婦隱告妾曰:姑掩關以相待矣,我去矣。”(不一會兒丈夫就出門了,妻子悄悄和小妾說:“你姑且關門等著我,我先去了!”)
洋洋灑灑,文章已寫成。
此時已是上燈時分,考官開始收卷。時辰剛好。
走出試場的蒲松齡,感覺數日來的壓力一掃而光。他長舒一口氣,然后背起行囊,疾步消失在暮色中。
幸遇伯樂
數日后的提督學院,學官們正在評定此次童試考卷文章。一份份糊上名字的考卷,在大家面前一一被打開。優秀的考卷在學官們手上傳閱不停,伴著嘖嘖稱贊;平庸的卷子稍加瀏覽就被棄置一旁。署衙的氣氛時而輕松活躍,時而嚴肅沉悶。
此次提督山東學道的學官名叫施閏章,字尚白,號愚山,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城)人。順治六年(1649)考中進士后,先是在刑部任職。十三年(1656)秋,參加了朝廷選拔學臣的考試,得了頭名,因而奉命視學山東。這年春天按臨章丘,歲試濟南府生員,同時主持童子試之院試。
施閏章這個人,與一般的“學究氣”主考官不同。他博學多識,極重才情,喜作詩文,還在京城的時候就與諸位名家唱和交游,頗有文名。此番考校士子,也力主在舉業之外不拘一格,唯才是取。從晨時閱卷至此,雖也有些闡發精微、文采出眾的文章,但多數是生搬硬套的陳詞濫調,不忍卒讀。于是起身向諸學官問道:
“諸位大人,可曾睹一二佳作?可公諸同好。”
“施大人,適才下官曾將幾篇制藝佳作呈您過目,未知尊鑒如何?”一位學官回答。
“我已閱之,然皆法度規范有余,思力似有不足啊!”
“大人所言極是。不過制藝之文,乃代圣人立言,向以嚴整深明為矩。能兼顯才情者,何其難也!”學官說道。此言一出,引得滿堂學官紛紛附議。
“諸位大人有所不知,時文雖須謹遵程式,但亦有出乎其外者。前明文人歸震川、唐荊川,以古文為時文,徑開一新天地,不即此乎?然觀諸今日童生,尚是少年心性,萬不可墨守成規隱沒了他。我非強人之難,但欲諸公擇其一二獨具文心慧眼者推為佳作。”
一學官說:“我手上有一份考卷,正不知如何判處。此人文筆上佳,行文傳神,但似乎與制藝文的格式不合,還請大人裁奪。”隨即呈上一份考卷。
施閏章展卷一讀,見破題便與眾不同:“起而蚤也,之計決矣。”一般考生提筆便大談圣賢奧義,此人竟別尋幽徑,寫到齊人之妻的窺視情狀去了。有趣。
再往下看,此人的承題、起講和入手也獨出機杼。雖稍顯牽強,但也能點明經義。此子狡黠啊!
而當施閏章看到那一大段洋洋灑灑的駢句時,不由得神采飛揚,朗聲笑道:“豈有此理!妙文,妙文!”
眾人見提學大人如此高興,都圍上來觀賞。施閏章說:
“諸位請看這份考卷,形制雖然是時文,讀來卻絲毫沒有板滯之感。他寫齊人之妻欲窺視丈夫外出而‘蚤起’的情態,如耳聞目見,令人生出諷勸教化之心,真奇文也!此子真奇人也!”
“哈哈,施大人如此說來,果真如此!如此佳作,我等竟然如此昏聵,幾乎遺落了良材!”眾人一邊傳閱,一邊附和道。
“既如此,就讓此子做個頭名吧!”施閏章說完,見眾人無異議,于是提筆寫道:
“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將一時富貴丑態,畢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
無獨有偶,此次童試中,蒲松齡的另一篇制藝文《一勺之多》,也得到了施閏章的稱賞,批語云:
“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游行之樂。施愚山宗師。”
從此,施閏章記住了這個名字——淄川蒲松齡。
不過一兩日的時間,考卷已全部判完,不日將張榜公布錄取考生。
榜首秀才
回家后的蒲松齡,除了每日讀書課業外,就是焦急地等待道試結果了。果然,數日之后縣學傳來消息:蒲松齡獲得縣、府、道三試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做了頭名秀才!
少年得志,蒲松齡喜不自勝,暢想著未來青云直上,光耀門楣。父親蒲槃更是情難自禁,一臉自豪地向鄉人們夸耀著。蒲家莊雖然歷年都有進學的人,但榜首秀才還是第一次,因而人人都在贊揚蒲家教子有方,蒲松齡前途無量。
不久,淄川縣學也來人了。蒲松齡道試被錄取,依例需填寫“親供”,包括年齡、籍貫、三代宗親以及身高、相貌等等。填完后先交給縣學,再由縣學官出具印結,匯總上報給學政。
蒲松齡一邊寫著,一邊在想:此次考試所作制藝文實屬兵行險著,但卻能拔得頭籌,想必宗師愚山先生是個極開明通達之人。雖然試場曾見過一面,但彼時自己身心全在作文,不曾留心注意。無論如何,此恩此情,當感念終生。
幾天后,提督學院的簪花禮儀式開始了。官署大堂里學子云集,都身穿藍色長衫,頭戴雀頂飛絨帽,齊齊站著,等候學政大人訓話。
不一會兒,學政大人施愚山走了出來。他先是恭賀了諸位被錄取的生員,又講了好些鼓勵的話。蒲松齡心道:愚山先生其言其情,真是光風霽月,世間少有啊。
正思忖著,忽見人群涌動,原來是到了設宴簪花的環節了。諸生須依次施禮飲酒,接受學政在自己帽子上插花的儀式。蒲松齡貴為頭名秀才,率先上前接受“洗禮”。接受簪花時,他的腰彎得很低,雖然事先已有心理準備,但與施閏章對視的一剎那,還是感動得快要流淚了。愚山先生年屆不惑,雖貴為一省學使,卻毫無官家做派,言語間滿是提攜勉勵之意。
簪花飲酒畢,蒲松齡等一眾生員便在各府、州、縣學官的帶領下,前往孔廟拜謁孔夫子。
禮儀的最后一道程序,便是到學宮的明倫堂拜謁本學學官。一路上,蒲松齡被眾人簇擁著前行,很是風光。進入學宮,迎面一個半圓形的水池映入眼簾,蒲松齡心下道:想必這就是“泮水”了。《詩》云:“思樂泮水,薄采其芹。”今日我從這泮橋走過,就是“入泮”,成為一位真正的博士弟子了。
面見學官也很順利,蒲松齡聽到的都是些勉勵讀書進取的話。在他們眼里,中了秀才只不過是科舉考試生涯的開始,未來還有重重考驗等待著。
等到禮畢歸家時,已經是下午了。還未到家,便遠遠地望見門外張燈結彩,庭院內傳來放鞭炮的聲音。進門才發現,原來是岳丈劉國鼎來了,一同來慶賀的還有鄰舍和鄉人。依照淄川當地風俗,已經訂親或者結婚的學子中了秀才,媳婦娘家人是要來慶賀的。蒲松齡雖然疲累,但心里高興,一一與親人們敘禮回話,直忙到傍晚,人們才漸漸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