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文姬(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 高方
- 706字
- 2022-09-29 10:47:02
導讀
蔡文姬就是蔡琰,“文姬”是她的字。也有人說她字“昭姬”,因避司馬昭的諱而改稱“文姬”。
蔡文姬是東漢時期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她的父親蔡邕是東漢末年名滿天下的大儒,集文學、音樂、書法、史學之長于一身,有“曠世逸才”之譽。蔡邕將一生所學盡傳于蔡文姬。范曄在《后漢書》中說蔡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對她的評價是“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
蔡文姬生卒年不詳,一生中相對確切的時間只有兩個,一個是在漢獻帝興平年間(195)被胡騎擄入匈奴,另一個是在建安十二年(207)被曹操以金璧贖歸?!拔募w漢”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故事。
蔡文姬是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與“三曹”“七子”一起被認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端鍟そ浖尽分浻小恫涛募Ъ芬痪恚上Ы褚咽鳎挥小侗瘧嵲姟泛汀逗帐伺摹穫魇?。
明朝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這樣評價《胡笳十八拍》:“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清代詩論家張玉谷則對《悲憤詩》情有獨鐘,他作詩曰:“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瓣香可也及釵裙。”
唐代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說:“蔡邕受于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由此可見蔡文姬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今存蔡文姬《我生帖》雖然只有“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祚衰”兩句,卻可以看出其字體的端方典雅。
蔡文姬一生有過三次婚姻。初嫁衛仲道,夫死無子;董卓之亂后被擄入匈奴,再嫁左賢王并育有二子;歸漢后,嫁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晚年與董祀歸隱長安藍田,今陜西藍田縣有蔡文姬墓,并建有蔡文姬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