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朱元璋在登基以后,一方面秉承兔死狗烹這一古老帝術,上演著清除開國元勛的傳統戲份,以至于他死時,開國元勛已無一幸存,一方面把自己的兒子派到各地做藩王。這兩件事兒實際上就是一碼事兒,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除掉那些開國老臣,自己的子孫才能順利接班。無論那些建國功臣曾經怎樣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只有朱姓后裔是最可靠的,那些藩國里的子孫,像屏障一樣拱衛著朝廷,讓他朱家的權力堅如磐石,皇圖永固。他為它起了一個很形象的稱謂:藩屏。
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些曾經掏空了周朝基業的權力之冠,又被朱元璋戴到自家子孫的頭上。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東周春秋爭霸、漢代“八王之亂”、唐代安史之亂,根源都在藩王割據。但他還這樣做,一是因為他相信血緣的力量,權力只有姓朱的人掌握,才是最安全的,二是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說,他在子女的教育上下了大功夫,他的兒子與別人的兒子不一樣。他曾自信地宣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此為“久安長治之計”。他不會想到,像他這樣強悍和自信的人,依然逃不出歷史的怪圈,這樣做的結果,依舊是同室操戈、自相殘殺。
盡管后來出現過朱棣這個強勢的皇帝,還有“仁宣之治”的曇花一現,但總體上的下坡路,從此時就注定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大明王朝的草創年代,朱元璋的高層構架是一個開放的結構,吸納了天下的能人,可以及時有效地應對外部的挑戰,權力核心也沒有和底層脫節,而一旦他的屁股在龍椅上坐定,把權力固化,變成一個完全屬于他個人及其子孫的封閉結構,權力的中樞神經都會鈍化,以致失效。無論他把權力攥得多么緊,也無論他在子女教育方面下了多大的力氣,那權力都終將離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