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誰家野菜飯炊香
——野菜,那是故鄉的情味

念奴嬌·清明

宋·汪晫

誰家野菜飯炊香,正是江南寒食。

試問春光今幾許,猶有三分之一。

枝上花稀,柳間鶯老,是處春狼藉。

新來燕子,尚傳晉苑消息。

應記往日西湖,萬家羅綺,見滿城爭出。

急管繁弦嘈雜處,寶馬香車如織。

猛省狂游,恍如昨夢,何日重尋覓。

杜鵑聲里,桂輪掛上空碧。

野菜,并不是某種特定蔬菜的名字,而是可以作蔬菜或用來充饑的野生植物的統稱。在食物匱乏、種植業不發達的時期,采集是重要的食物獲取途徑,因此人們食用野菜的歷史注定是要早于其他食物的。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農業雖然已較發達,但農業生產的對象還是以谷類為主,比如《詩經》中提及“自昔何為,我蓺黍稷”,“黍稷稻粱,農夫之慶”。但日常食用蔬菜,很多仍要依靠采集野生植物,如“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就點明了采摘瓠葉是為了做什么—采之是為了烹之,也就是煮來吃啊。

正因為采摘和食用野菜是先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詩經》中,有著很多種野菜的身影。比如,《詩經》開篇《關雎》中就有“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這里描寫的植物“荇菜”,是一種水生植物,開黃色小花,可以食用。《采薇》里“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薇”呢,則是當時隨處可見的野豌豆,豌豆藤的嫩尖,帶有一種特殊的鮮甜味道,至今也是極受歡迎的食材?!安刹善]苢,薄言采之”的“芣苢”,則是我們今天說的車前子,可食用,更是一味常見的中藥……《詩經》中的野菜填飽了古人的肚子,點綴了古人的生活,也連接起了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味蕾記憶。

“思樂泮水,薄采其茆”的“茆”,是今天我們說的莼菜,也就是多年前讓秋風中的張翰生發“莼鱸之思”的那個莼菜。值得一提的是,莼菜現在多生長在江南一帶,而“薄采其茆”卻是出自《魯頌·泮水》,也就是說,在《詩經》的年代,魯國—也就是現在山東一帶的水域也長有茂盛的莼菜。莼菜曾在我國黃河以南地區廣泛分布,許多湖泊、沼澤甚至農田都可以見到它的影跡,可是如今市面上所見的都是人工栽培的莼菜,對水質要求極高的野生莼菜已經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蕨”,就3000年來未曾改過名字了。蕨菜是古時今日都十分常見的野菜,廣大的亞熱帶山林之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人們吃蕨菜,是采集它尚未完全伸展開來的,微微卷曲的嫩芽,可以焯水后涼拌,也可以熱炒,還可以曬成干菜儲存。

古代,蕨菜被稱為“吉祥菜”,深受人們的青睞。溫庭筠有詩句“蜀山攢黛留晴雪,簝筍蕨芽縈九折”,李白寫過“昔在南陽城,唯餐獨山蕨”,陸游更是大大贊美蕨菜的美味:“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壓春蔬?!?/p>

要說野菜中最為盛行不衰、人見人愛的上品,大概要算是《谷風》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薺”了。古人說薺菜是甘美的,要我來形容的話,我覺得薺菜除了微微的甘香,還帶著泥土樸實的芳香,并且有一點十字花科植物都具備的、若有若無的辛香,是一種舌尖觸到就能領悟,卻很難完全用文字描繪的微妙滋味。蘇軾這樣形容薺菜的妙味:“天然之珍,雖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p>

他用白菜、蕪青、蘿卜、薺菜和粳米等樸素食材一起做羹,不加任何調料,自認為有“自然之甘”,稱之為“東坡羹”。道人應純將要去廬山時,曾向蘇軾請教“東坡羹”的做法,于是蘇軾在《東坡羹頌(并引)》中記載了具體做法。

“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涂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飯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須生菜氣出盡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輒下,又為碗所壓,故終不得上。不爾,羹上薄飯,則氣不得達而飯不熟矣。飯熟羹亦爛可食。若無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與粳米半為糝。余如煮菜法?!?/p>

蘇軾在很多地方都不忘向別人推介薺菜的美味,他在《與徐十二書》中寫道:“今日食薺極美?!惫P者讀到東坡詩句“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腦海里勾勒出這位可愛的大文豪,提著籃子在麥田里轉來轉去為了挖一點薺菜煮菜羹的樣子,覺得惹人心酸又忍俊不禁。

陸游也特別愛薺菜,曾寫下《食薺十韻》,把薺菜采集、處理、烹飪全過程講了個透徹明晰。他盛贊薺菜的甘美,所用的形容詞都是“最高級”的:“薺糝芳甘妙絕倫,啜來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難敵,牛乳抨酥亦未珍?!?/p>

薺菜平易樸素,但也入得廳堂。唐玄宗年間,宦官高力士權傾一時,在玄宗成為太上皇后,他被李輔國誣陷而流放黔中道。行至巫州時,見其地薺菜多,而人不食,忽然觸動了自己內心的感傷,作詩《感巫州薺菜》:“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备吡κ坑啄昃鸵讶雽m,但是對薺菜仍如此熟悉,這也從側面說明,在唐代,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富貴皇家,薺菜都是常見的食材。

說到救貧餓,野菜還真作為“救荒物資”被專門研究過。朱元璋的五兒子、周王朱橚一生中曾組織人編纂了多部醫書,為后世醫學的發展留下了不少寶貴的文獻資料。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最著名的一部,應該數他經過親身試驗后撰寫的《救荒本草》。他把所采集到的野生植物在園里進行種植,仔細觀察后,將其特性撰寫成文,可以說是特別完備的一部野菜專著。

《救荒本草》共收錄食用植物414種,其中歷代本草舊有者138種,新增276種,分為草類245種、木類80種、米谷類20種、果類23種、菜類46種。在這些植物中,除米谷、豆類、瓜果、蔬菜等供日常食用的以外,還記載了一些須經過加工處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時借以充饑。朱橚將許多不知名卻可食用的植物記錄在書中,還請來畫藝精湛的畫師據其外形畫為圖譜,以供后人清晰辨識,而且描述了這些植物的形態、生長環境,以及加工處理烹調方法等。

李濂在《〈救荒本草〉序》中高度評價這本書的價值:“或遇荒歲,按圖而求之,隨地皆有,無艱得者,茍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書也,有助于生民大矣?!币坏┑搅藶哪?,災民就可以根據書中所述,輕而易舉地找到可食用植物充饑,這本著作可以拯救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理論上說,隨著農業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可獲得的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口味越來越精細,野菜似乎是要被人們拋棄的,事實卻證明,人們對野菜是懷有一種特殊感情的,它們不但沒有被拋棄,反倒越來越被珍視起來。

唐代,有著一個專門為挖野菜而設的節日,那就是二月初二“挑菜節”。白居易寫有《二月二日》一詩,展現了二月初二挑菜節時,洛陽城的盛況:“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農歷二月初二,是野菜初生、春光明媚之時,洛陽人在這時節紛紛出城踏青、春游、挑菜,享受大好春光的同時讓鮮嫩的野菜帶來滿口的清新之氣。

明代吳承恩所著《西游記》第八十六回中,有一個鄉野樵子為唐僧師徒操辦了一桌有著三十六道菜肴的野菜宴:“嫩焯黃花菜,酸齏白鼓丁。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燕子不來香且嫩,芽兒拳小脆還青。爛煮馬藍頭,白熝狗腳跡。貓耳朵,野落蓽,灰條熟爛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窩螺操帚薺。碎米薺,萵菜薺,幾品青香又滑膩。油炒烏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兒菜,四般近水實清華??贷溎?,嬌且佳;破破納,不穿他,苦麻臺下藩籬架。雀兒綿單,猢猻腳跡,油灼灼煎來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燈娥兒飛上板蕎蕎。羊耳禿,枸杞頭,加上烏藍不用油。幾般野菜一餐飯,樵子虔心為謝酬。”

想必吳承恩信手拈來的這些野菜名目,都是明代百姓常吃的品類。

如今品嘗野菜,也更多承載著人們春季嘗鮮的興致。是春季的信號,是童年的記憶,是故鄉的情味,抑或是出于“憶苦思甜”的想法……野菜,千百年來仍在人們的餐桌上“春風吹又生”,帶給人們常品常新的清新之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正县| 云安县| 油尖旺区| 资溪县| 大兴区| 浮梁县| 广德县| 青海省| 镇原县| 水富县| 任丘市| 张掖市| 东明县| 杭锦后旗| 嘉善县| 松溪县| 商河县| 宽城| 伊通| 曲周县| 鲁山县| 紫阳县| 南丰县| 清水河县| 英德市| 湘阴县| 扶余县| 莒南县| 乃东县| 南投县| 将乐县| 郴州市| 古丈县| 聂荣县| 彭阳县| 永兴县| 石城县| 潜山县| 临江市| 蒙城县|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