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里藏著故事:和孩子一起讀懂經典名篇3(山川篇)
- 康寧
- 8125字
- 2022-09-26 14:44:17
第一章 歷代皇家為它狂 東方崛起眾山王
一、泰山,請收下朕的膝蓋
《唐封泰山樂章·太和》
張說(yuè)
孝敬中發,和容外彰。
騰華照宇,如升太陽。
貞璧就奠,玄靈垂光。
禮樂具舉,濟濟洋洋。
公元725年十月,東岳泰山已經在習習秋風中呈現出醉人的金色,玉皇頂的巖石在朝陽照耀下發出熠熠紅光, 昭示著自己冠絕五岳、一覽眾山小的地位。站在玉皇頂東南的介丘巖上,遠望茂林廣宇,薄霧裊裊,云海撥散,山巒盡現;近見危崖當前,懸壁直立,黃蓋滿鋪,旌旗獵獵。
相傳,介丘巖是歷代帝王登臨之地,西可眺秦地,南可瞰越國,北可觀滄海,向東則能見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噴薄而出的壯麗景象。此時,介丘巖上站滿了皇家列隊, 禮樂莊嚴,儀仗巍峨,琵琶、箏、箜篌、笙等樂器合鳴齊響,奏出和諧宏大的旋律。歌伎們經過數月排練,此時高昂堅定地歌唱《封泰山樂章》中“太和”“肅和”“豫和”“雍和”“凱和”“壽和”等頌詞,贊揚皇帝治世之功,感 激上天垂降恩典:
“列祖列宗有靈,皇帝威風凜凜,盜賊已被掃清,無 人再犯罪行,天下得以安泰,法紀已入人心,盛世能得太平,常見風和云興。”
只見眾人表情肅穆,垂首而立,不發一言,屏息凝神。大唐帝國的天子身著華麗的冕服,頭戴金質九龍皇冠,踏著禮樂緩緩走上祭壇,先是躬身焚香祭拜,然后向上天報告自己作為皇帝的功績,緊接著請求上天護佑江山永固、國泰民安。禮成之時,艷陽當空,萬里無云,眾山在下,好似俯拜介丘巖一般,樂聲繞山不絕,清氣直上云霄。這就是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在東岳泰山封禪(shàn)的景象。
何為“封禪”?“封”的意思是“祭天”,“禪”的意思 是“祭地”,“封禪”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感恩天地的大型典禮。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記載了“封禪”這件皇家大事,在夏、商、周三代,就已有帝王封禪的傳說,但由于當時的記錄不完整,所以封禪的帝王具體是誰,怎樣舉辦封禪典禮等細節不得而知。秦王朝建立之后,秦始皇認為自己使天下合并,萬方賓服,統一了法度、文字,應到泰山祭祀,彰顯治世之功,祈求天地護佑。于是,登基二十六年后,秦始皇東巡郡縣,來到泰山下,準備為自己 舉辦封禪典禮。此后,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 宗、宋真宗也先后來到泰山封禪。
從秦始皇到唐玄宗,歷經漢、魏、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先后有二百多位自稱皇帝的君主輪番登場,為何其間只有三位皇帝到泰山行封禪大禮?
在古代,天地陰陽,自然變化的規律在人們眼中是神秘而不可抗拒的,人們因此敬畏和崇拜天道。皇帝自稱天子,認為自己接受天命履行皇權,是替天行事的人間最高統治者。既然履行上天賦予的權利,那么工作做得好不好,自然要向上天匯報。繼承祖宗社稷,任用賢臣良將, 百姓安居樂業,四海八方升平,被視為賢王盛世的基本條 件。如果皇帝想向上天夸耀自己的成績,滿足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想想自己能不能與古代的堯、舜、禹、商 湯、周文王等明君相提并論。如果不具備相應的德行與功績卻貿然向天帝邀功,很可能會受到上天的責罰,禍及社稷。切莫以為這個標準低,從秦朝到唐朝的八百多年
中,單是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就持續了三百七十年之久,這期間,國家統一、黎民安居的事就不要提了。 即便在大一統的秦、漢、隋三朝,也有不少皇帝是“敗家子”,要么荒廢朝政,要么親奸遠賢,要么窮兵黷武,要么挨打受氣,真正能做到勤于朝政、修己寧民、務德不爭的真是少之又少。所以八百多年只有三位皇帝敢到泰山行封禪大禮。
那為何帝王不在自己的都城封禪,而要不遠千里跑到泰山呢?這就要說到泰山在華夏文明中的獨特位置了。
泰山位于華夏大地東部,它不屬于任何山脈,而是平地崛起的獨立山峰,主峰海拔一千三百余米,俯瞰齊魯平原,睥睨山東丘陵;它至今歷經二十五億年風雨沖刷,裸露著中國當之無愧的最古老巖石;它東望煙波浩渺的黃海,西倚源遠流長的黃河,南面的汶水、泗水和淮水滋養了華北平原上千頃良田、億萬生民;它綿亙百余公里,盤臥四百多平方公里,山區廣大,“底盤”厚重,有如坐鎮大地中央,保四方安定,護八方通達。
四十萬年前,人類活動的蹤跡就已出現在泰山周邊, 有山的庇護,有河的滋養,人類代代繁衍生息。五萬年前的新泰智人化石遺存顯示出早期的人類活動遺跡,泰山 南麓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記錄了華夏先民在首領少昊的領導下,創建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居住在泰山腳下的人們對于泰山無限敬仰,他們認為泰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東方的擎天一柱,是距離上天最近的地方。
在《淮南子》《三五歷紀》等諸多古代書籍中都能找到 關于泰山的神話故事。傳說盤古開天辟地之后,為了使天 地不再閉合,他立地為基,擎天為柱,甘愿萬年于原地不 動。后來天輕地重,兩兩完全分開后,盤古倒下化作天地 各物,泰山就是由盤古的頭顱化成的。《山海經》中說泰山上有很多玉石,下面埋藏著大量黃金,山上有一種長得像豬的動物,還有河流環山而出,流向黃河。雖然沒人敢肯定遠古神話世界中提到的“泰山”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泰山,但是從泰山在華夏文明中的影響力來看,完全有理由將書中的描寫視為上古先民帶著浪漫與想象的記載。
從先秦到春秋戰國,各國君主用拜泰山來祈求風調雨順、社稷永續。秦漢之后,隨著儒家文化與皇家權力的結合,到泰山舉行祭拜儀式已不是君王個人的選擇,而逐漸變成國事典禮,泰山也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征。先民的圖騰崇拜,古代君王的登臨,儒家文化的渲染等原因使得泰山的地位越來越鞏固,越來越不可撼動,越來越獨一無二, 最終“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成為五岳之長。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親孫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前往泰山封禪時,他已經繼位十三年了。此前,唐王朝剛剛經歷了一段極不太平的日子。李唐王室從武則天手中奪回政權后,政權并沒有馬上穩定,血雨腥風十幾年后,到了李隆基登基執政才逐漸坐穩龍椅。李隆基做皇帝之后任用了姚崇、宋璟等一批出色的宰相,在安定邊陲、整治官 制、發展生產、輕徭薄賦、繁榮文化、促進交流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唐朝在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達到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 四方邊境安寧,人口大幅增長,交通四通八達,城市繁華熱鬧,外貿十分活躍,波斯、大食、粟(sù)特人云集一 處,各種膚色、不同語言交織在一起,讓都城長安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都市。
《憶昔》(節選)
杜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gǎo)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這一時期被稱為“開元盛世”。杜甫經歷了唐王朝的盛放年華,他的詩就像一幅白描畫一樣勾勒出開元年間的景象:回想那個全盛時期,一個小城邑都有萬戶居民,稻米和粟米顆粒平滑飽滿、晶瑩剔透,無論是國家糧庫還是小門小戶自己的糧倉,都有豐厚的積累。道路四通八達,出 行前不必專門卜卦,非選擇良辰吉日不可,無論何時都不會有盜賊出沒,可保路途平安。當時手工業和商業也很發達,商賈(gǔ)的車輛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男耕女 桑,各安其業,各得其所。宮中天子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一派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相互友善,四海關 系融洽。
許多大臣認為李隆基治世有功,應該封禪泰山,以告成功于天。開元十二年,文武百官、四方學士、皇親國戚,贊頌理化升平、請皇帝行封禪之禮的上書就有千余篇。這些大臣絕對不是單純溜須拍馬,他們由衷地認為能取得如此成績,有必要向上天述職,以謝天德。
這已經是朝中重臣們第三次隆重地向皇帝提出去泰山封禪的建議了,可是李隆基卻說自己還沒能福澤天下百姓,也沒有施恩于四海,只是仰仗一群優秀的公卿大臣才守住了祖宗社稷而已,再次辭謝了請求。唐玄宗當然懂得封禪泰山對一位帝王有多么重要。夜深人靜之時,他輾轉反側,不能入睡,一遍又一遍考慮自己的業績和泰山封禪大典是否匹配。
皇帝不肯舉辦封禪大典,臣子們也很著急。當時,有一位叫張說的宰相,他很有韜略,而且擅長文學,于是他親自出馬,向唐玄宗李隆基上書請求封禪泰山。張說反復思量、細細揣測皇帝不肯封禪的顧慮,經過深思熟慮,他擬了一份奏折,大致意思是這樣的:皇帝您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保住了唐朝的江山社稷,現在四海升平,人民安居樂業,您像堯、舜、禹、湯等古代賢王一樣做出了孝敬、仁慈、恭儉、謙讓的表率,如果您再不去泰山封 禪就對不起祖宗,有悖天意了。
張說不愧是開元名相,他的奏折擊中了李隆基的靈魂要害,這下成了如果不去泰山封禪,上天就要怪罪于皇帝了。于是李隆基心回意轉,接受封禪之請,命張說為“封禪使”,統領一切要務,并特地囑咐不要興師動眾,要例行節儉。
經過數月籌備,封禪大典的程序已經確定,人員、物資等也一切就緒。于是,封禪隊伍從都城西安出發,浩浩蕩蕩地前往東岳泰山。誰知正當大隊人馬來到泰山西側時,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都被狂風撕破了,支撐帳篷的柱子也被吹斷了。官員們十分恐慌,亂作一團,嘴上不敢說,心里都怕這是什么不祥之兆。張說雖然已經為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但是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他還得冷靜應對,于是裝作淡定地對眾人說:“大家不要慌張,皇上是天子,如今御駕出 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張說的說法似乎有些道理,大家漸漸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氣果然變得麗日晴和。
封禪分為山下和山上兩個步驟,一部分大臣留在山 下,一少部分大臣隨皇帝上山。晚上,唐玄宗齋戒沐浴, 為第二天的大典做準備,突然又遇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唐玄宗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為萬民祈福,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也請上天降罪于我一人,那些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一路勞頓辛苦,請蒼天暫停風寒吧。” 上天仿佛真的聽到了唐玄宗的祈禱,狂風很快停息下來, 氣溫也慢慢回升。這時,山上山下的祭壇已經全面做好準備,沿路星星點點的火把從上至下,遠遠看去,好像一條星河……
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之后,在泰山上留下了巨大的摩崖石刻《紀泰山銘》,銘文就刻于岱頂大觀峰崖壁上。摩崖高十三米,寬五米,是唐玄宗李隆基親筆撰寫的,形制壯觀,為泰山碑碣之最。這段銘文洋洋灑灑千余字,先講述了唐王朝的光榮歷史,接著敘述了此次封禪目的, 然后評價了歷代帝王封禪的成敗優劣,最后表述了李隆基自己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理想。不僅如此,封禪后的李隆基還在泰山喜遇瑞雪,這一系列祥瑞之兆讓他分外高興,再次為泰山留下墨寶。
《喜雪》
李隆基
日觀卜先征,時巡順物情。
風行未備禮,去密遽(jù)飄霙(yīng)。
委樹寒花發,縈空落絮輕。朝如玉已會,庭似月猶明。既睹膚先合,還欣尺有盈。登封何以報,因此謝功成。
二、山東“結義”三兄弟,兄弟心中有泰山
公元744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秋天,在齊魯大地單(chán)父(今山東單縣)的琴臺之上,有三個人正在把酒當歌,高談闊論。只見他們衣帶寬解,鞋履半趿,時傾時坐,不拘小節;一會兒神色飛揚,一會兒面色凝重, 一會兒開懷大笑,一會兒飲而不語。他們便是盛唐時代的大詩人李白、杜甫和高適。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宓(fú)子賤曾在單父任職, 他為人賢能,使單父沒有盜賊出沒,沒人違法犯罪,人民安居樂業。閑暇之余,宓子賤時常來到城邊登高撫琴,琴聲意境幽遠。后來孔子的又一得意門生巫馬施(字子期) 成為宓子賤的繼任者,他愈加勤勉,鞏固了宓子賤在單父的作為。為紀念這兩位賢人,后人便在宓子賤彈琴處筑起一座高臺,稱為“琴臺”。單父的縣尉陶沔(miǎn)是李白的朋友,他剛剛整理了琴臺舊址,在上面蓋 起二賢祠,奉祀宓巫二賢。
此時的李白四十三歲,杜甫三十二歲,高適四十歲, 三個人剛剛認識不久。先是杜甫在東都洛陽與李白不期而遇,二人有同樣的理想與豪情,游歷過很多相同的地方, 一見如故,聊得酣暢,便一路來到山東單父琴臺。旅途 中,他們又遇到了游歷山東多年的高適。對于高適壯闊磅礴的詩文,李白、杜甫二人早有耳聞,三人談古論今,賦詩論文,情投意合,親如弟兄。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李白
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
筑臺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飆(biāo)起寒梧。
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
水色淥(lù)且明,令人思鏡湖。
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chí chú)。
《宓公琴臺詩三首·其一》
高適
宓子昔為政,鳴琴登此臺。
琴和人亦閑,千載稱其才。
臨眺忽凄愴,人琴安在哉。
悠悠此天壤,唯有頌聲來。
《遣懷》(節選)
杜甫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lú)。
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
芒碭(dàng)云一去,雁鶩(wù)空相呼。
深秋后單父的白云、桑柘、寒梧、秋山、遠水給三個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他們狂歌痛飲,從早到晚,醉倒之處,指天大呼:“琴臺啊琴臺!今天在這里已經聽不到琴聲了,如果宓子賤和巫馬施在天有靈,應該已經感受到我們兄弟三人虔誠的追慕和思念了吧!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像兩位圣賢一樣,找到自己的舞臺,施展自己的才干,將自己的一番情懷化為為民造福、為國建功的現實呀?”之所以發出同樣的感嘆,就是因為一個字—悶。
究竟悶什么?三人暢敘起各自不同的經歷。
杜甫和高適情況差不多,一個年過而立,一個年近不惑,二人還是處于“無業”狀態,雖有胸中壯志激蕩,卻未能登第成就一番事業。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zī)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二十多歲時游歷魯中時寫的,對泰山的描寫出神入化不說,詩人青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盡展其中。而今十幾年過去,詩人的見識長了不少,朋友添了許 多,只是這仕途卻毫無起色,心中如何能不“悶”呢?高 適何嘗不是如此,三十幾歲科考落第,一直在山東大地上巡游,雖然他詩中壯闊博大的景象鮮有人能比,但年華白白辜負,才能空空枉費,終究沒人遞出橄欖枝。
李白是三個人中最年長且“見世面”最多的。
二十四歲那年辭鄉遠行后,李白在四川、湖北、江蘇、河南、安徽等多地游歷,廣交朋友,以求伯樂向朝廷舉薦自己,可都未有實質性結果。隨后,趁唐玄宗在東都巡游、狩獵的機會,李白又親自向皇帝獻上兩篇歌頌的賦文,然而,信心滿滿的作文竟也沒有引起唐玄宗的注意。這時,李白又想起了一位故交—二十幾歲時在蜀中結交的著名道士元丹丘。
蜀中道風繁盛,很多人少年即入道學習,少年李白在濃厚的道教文化氣氛中成長起來,曾潛心跟隨當時著名的道人研學道教,練習劍術。在李白眼里,元丹丘是“逸人”,是談玄論道的高手。道士,在崇尚道教的唐朝地位非 同一般,尤其是一代名道,更與皇家交往頻繁。李白找元丹丘說明自己的心意,正逢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奉召見,元丹丘極有可能借此機會推薦李白。李白內心的希望燃燒起來,然而等啊等,轉眼一年過去,還是杳無音信。李白這次真的是氣餒了,心情壞透了的他打算去散散心。
公元742年,春暖花開之際,李白來到泰山,一口氣住了四個多月,每天獨自來往于山上山下。面對未知的前途,他已經沒有什么好辦法了。泰山是皇家封禪之山,也 有無數名觀林立,李白在世間尋官不成,便期冀上山尋仙,希望在泰山與神仙異士際會,得到高士名師指點。
《游泰山六首·其二》
李白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游泰山六首·其三》
李白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游泰山六首·其六》
李白
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飄颻(yáo)龍虎衣。
捫天摘匏(páo)瓜,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
《游泰山六首》像日記一樣記錄了李白泰山尋仙的六個故事,其中有三個是這樣說的:
(其二)有一天,拂曉時分,我騎上白鹿,直奔南天門而去。在半山腰遇到一位仙人,鶴發童顏,眼睛又黑又
亮。我倚靠古松撫摩著蘿藤想和他攀談,他卻站在云端, 將大門關閉不與我言語。幸好他愿意為我指點迷津,從空中拋下一本天書,緩緩飄落在山巖間。我打開一看,里面寫的都是遠古時代的鳥跡字,傳說這種字是倉頡
(jié)發明的,我讀起來很費解,因而再三嘆息。我是真的很想拜他為師,所以呆立在那里許久沒有下山。
(其三)拂曉時分,我就開始攀登泰山,登上日觀峰時,仿佛舉手就可以叩開天門云關。我頓時精神抖擻、通身舒暢,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間。黃河從西邊逶迤(wēiyí) 而來,蜿蜒如絲流向東面的群山。我倚靠在山崖旁邊,極目遠眺,心底如天地一樣寬廣悠然。這時,突然有一位小道童從我身前經過,他笑著對我說:“干嗎現在才來學道呢?歲月蹉跎,青春都浪費掉了。”我剛要與他說話,他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連個影子都沒得追尋,我只好長嘆一聲……
(其六)清晨,我在泰山的瑤池中飲下清泉,夜晚準備到南天門投宿。我懷抱一張琴,天黑了還行走在青山之間。這時,月亮已經升起,群山一片皎潔如玉,道觀與青縹的山氣連成一片。山中靜寂無比,連古松也佇立不動, 停止了吟嘯。仙人玉女會不會真的忽然從天而降,衣袂(mèi)飄舉?我仿佛看到鸞鳳、龍虎翩翩起舞;我仿佛 舉手就可以攀折到天上的瓜果,味美甘甜;我仿佛可以撫弄銀河的波浪,還不小心摸到了織女的紡織機。然而,這一切都是幻想,待到天亮,美夢就會消失,只余下朝霞與各色云朵散落天空。
徘徊在東岳山水之間的李白滿腦子都是尋仙的想象。之前求仕不得的挫折和現在等待消息的痛苦,使他胸中少年時代積累已久的仙道氣質全部發酵,一股腦化成“干脆做個道人隱者算了”的決心。本可以名添仙籍,位列仙 班,就是為了建功立業才不能“曠然棄世”,而現在伯樂不 存,知己難遇,又何必強求呢?
事情往往在意料之外峰回路轉,四個月的泰山巡游之后,李白回到家中。有一天醉臥山中歸來時,迎來了夢寐以求的好消息—他終于有機會赴京直接面見皇室和朝中要員了,他興奮得昂首高歌,仰天大笑:“我早說自己不是村野匹夫,那些瞧不起我的蠢才,再見吧!我要去京城干一番大事了!”
《南陵別兒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kuài jī)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péng hāo)人。
造化弄人,有時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入朝做官的李白在朝中工作才短短一年,就發現了現實和理想有差距,官場泥濘豈是他這種內心桀驁的人能夠忍受的?李白漸漸厭倦了長安的朝堂生活,開始流露出豪放不羈的真我本性,原來與他惺惺相惜的唐玄宗也對李白懶散、放肆的做派產生不滿,兩人最終一拍兩散,李白被皇帝“賜金 放還”,也可以理解為被朝廷多發了幾個月的工資之后“解 雇”了。
離開長安的李白再次徜徉于山水之間,雖然重返江湖讓他感到片刻輕松,但是失落、無奈、沮喪之情也可想而 知。今日再次游歷山東,想起兩年前在泰山時渴望與絕望 交織的復雜心情, 他心中千言萬語, 也只能化成一個“悶”字,融入琴臺三兄弟的詩與酒中。
天下筵席終有一散,李白、杜甫和高適再情投意合, 也有闊別之日。前前后后同游了一年,三人終究要各奔前程。
秋天是離別的季節,西風染草,衰蓬飄蕩,依依惜別之情溢于言表,全在杯酒當中。魯郡一帶的名山大川、城池寺院、亭臺樓閣幾乎都印著他們的足跡,離者多么盼望分別后還能重會。然而,李白、杜甫和高適辭別之后,一 生都沒能再次相約,只留下這兩首贈別詩,成為千年典范, 記住當時的兄弟之“悶”,重現珍貴的兄弟之情。
《贈李白》
杜甫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cú lái)。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