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共產黨宣言》寫作的歷史背景——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

當代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分析社會主義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時指出:“大約在18世紀的晚期,西歐發生了兩股演變潮流,接著蔓延至美國……第一是工業革命的影響,第二是政治革命的影響。”[2]吉登斯認為,工業革命不僅僅是指歷史教科書的插圖中所示的那些童工在礦井下拉煤的場景,也不僅僅是指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而應該被理解為是代表了人們總體生活方式的改變——從農業型的前現代社會發展到現代工業社會。前現代文明幾乎都是農業型文明,其中大概有90%—95%的人口依靠耕地為生,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點,使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非農業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在談及政治革命的時候,吉登斯指出,政治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叛亂,叛亂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改變,而革命則指積極改變整個政治制度并用另一種制度取而代之的行為,換句話說,革命意味著改變整個政治框架。在此,吉登斯特別提到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他說:“歷史因為1789年法國革命而首次出現了世俗的、民主的或為民主思想所感召的政權。”[3]從這種意義上講,法國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現代政治的框架。無獨有偶,享有國際聲譽的左派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鮑姆同樣特別看重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對后世的影響:“如果說19世紀的世界經濟主要是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之下發展起來的話,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則主要是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4]可以說,整個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都是受到了這兩場革命的激發,是對這兩次大革命給西方社會所帶來的影響的一種回應。同樣,這兩場革命也決定性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工業革命”一詞是英國和法國的社會主義者在19世紀20年代發明的,這一名詞的產生可能是受到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不過,雖然“工業革命”這一詞語的產生要晚于法國大革命,它的發生卻要早于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關于工業革命到底產生于何時,史學界存在著爭議。大多數歷史學家傾向于把18世紀80年代作為工業革命的真正起飛點,而這一起飛點與英國著名發明家詹姆斯·瓦特改進原始蒸汽機的歷史性工作的時間大體上吻合。一開始,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并不太明顯,大約到了1840年前后,有關工業革命作品才大量地涌現出來。完成于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恰好誕生于工業革命正日漸產生巨大社會影響的時代。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工業革命的大規模興起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資本主義崛起的時候特別提到了以下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第一,新航路的開辟,包括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和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第二,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所有這些導致了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的空前高漲。在這兩者之間,新航路的開辟為殖民地貿易的展開奠定了基礎,殖民地貿易則大大推動了西方世界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正是由于對殖民地金銀財富的掠奪和商品市場的侵占,才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最終完成。

與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相對應的是,到了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逐漸浮出了水面。1825年,世界歷史上的第一次經濟危機首先在英國爆發,經濟危機的出現引發了廣大勞動群眾和小商人、小資產者的不滿,社會革命開始醞釀,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近代工人階級運動開始逐漸展開。這其中,集中爆發于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最具代表性:1831年和1834年,法國絲織業中心城市里昂兩度爆發了工人起義;1844年,德國紡織業中心西里西亞爆發了工人起義;同一時期,英國爆發了被列寧稱之為“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上已經成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5]的“憲章運動”。這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歐洲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并顯示出無產階級的重要歷史作用。不過,這三大運動最終都遭到了鎮壓,它所留下的教訓也是深刻的,那就是沒有科學的革命理論的指導,無產階級的斗爭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因此,創立一種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革命理論就成為工人階級的迫切需要。

與工業革命的影響相媲美的另一場政治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給19世紀的政治生活世界同樣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法國大革命并不是西方近代史上的唯一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發生于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同樣屬于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不過,法國大革命的意義要重要得多,其影響也深遠得多,也只有它被冠以“大革命”的頭銜。霍布斯鮑姆在分析這一現象的時候指出,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使得法國大革命是如此之重要:首先,它爆發在當時歐洲勢力最強大、人口最眾多的國家(除俄國之外);其次,和光榮革命、獨立戰爭相比,它是真正意義上的群眾性社會革命,而且比其他兩場革命要激進得多,各種政治派別輪番登場,給后世遺留下了名號眾多的政治意識形態——激進主義、保守主義、共產主義、立憲主義、改良主義等等;最后,在同時代的所有革命中,只有法國大革命是世界性的,它所提出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隨著革命的進程逐漸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人們的政治判斷。“法國大革命對所有國家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引起了1808年后導致拉丁美洲解放的起義。其直接影響遠至孟加拉。”[6]

法國大革命給后人留下的一大重要遺產就是《人權宣言》。1789年7月14日,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獄為標志的法國大革命爆發后,8月26日,《人權宣言》正式頒布。《人權宣言》向世人昭示了以下基本原則:天賦人權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人民主權原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等等,這些原則共同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也宣告了封建君主政權的滅亡。

《人權宣言》

當時,德國的情況與英國、法國均有所不同。在政治上,19世紀前半期的德國尚處于封建邦國割據的狀態,德意志民族的統一要到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之后才能實現,因此,對于19世紀前半葉的德國人來講,盡快完成德國的統一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頭等大事。不過,伴隨著民族的統一進程,德國資產階級為爭取自身的政治權利和自由而進行的斗爭從來也沒有停止過。法國大革命爆發后,法國人采取了輸出革命的方式,意欲將“自由、平等、博愛”等進步的資產階級思想大范圍地傳播到歐洲的其他封建國家當中去。1794年,法軍占領了德意志帝國的萊茵河左岸地區,1801年,拿破侖將該地區正式并入了法國的版圖,并于1813年開始在這些地區全面推行《拿破侖法典》。法國的這一系列舉動雖然激起了當地德國人民的反抗,但卻極大地沖擊了這些地區的落后的封建領地制度,并且把法國大革命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現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帶到了這些地區。所有這些,都使得法國的占領地區率先成為德意志境內走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地區。事實證明,這將對19世紀整個德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近現代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814年,拿破侖的統治垮臺之后,德國進入了復辟時期。在沙皇俄國的支持下,德意志各邦國紛紛恢復了自己的封建君主統治,德國人民追求統一與自由的運動遭到了各邦國君主的打擊。德國工商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制定一部憲法,并依據憲法在全德范圍內實行資產階級代議制制度,但這一愿望遲遲不能實現。當時,萊茵蘭地區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資產階級的勢力在萊茵蘭地區也是發展得最為迅速和強大的。在各種矛盾的相互激發和沖突下,到了19世紀40年代,萊茵蘭資產階級自由派正式形成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當中經常提到的魯道夫·康普豪森等人就是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代表人物。他們提出的政治綱領的中心思想是在德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并且由普魯士來領導這一君主立憲制國家。恩格斯對此有個評論,他說當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宣稱立憲君主制是最終的、最完善的政體時,實際上是“宣布了德國資產階級取得政權的時刻即將到來”[7]。很明顯,與英國、法國相比較,德國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起步很晚,而且德國在近代史上也沒有發生過類似于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原因就在于德國的資產階級不但人數少,而且非常不集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原因要從德國內部的歷史情境中去尋找。自17世紀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以來,戰爭與騷亂便一直伴隨著德國歷史的發展,連年的爭戰不但大大耗損了德國的國力,而且也使德國長期處于邦國林立的狀態,這種分裂狀態大大阻礙了德國經濟的發展,使得德國的工商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遠遠落后于英法兩國。因此,當萊茵蘭地區的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壯大之后,便成為19世紀遍及全德的“統一和自由運動”的領頭羊。隨著“統一和自由運動”的深入開展,德意志的革命形勢也已經醞釀成熟,到了1848年,在法國“二月革命”的影響下,革命的火焰迅速蔓延到了德國,并引發了德國的“三月革命”。但是,由于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封建勢力的鎮壓和國外沙皇俄國的干預,德意志革命最終失敗了。

無論是對于德國,還是對于歐洲來講,1848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在政治上,1848年革命是對拿破侖之后復辟時代的一次抗議,雖然它最后失敗了,但卻從許多方面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在經濟上,1848年革命之后,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經濟發展都發生了新的、更大規模的飛躍,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就是快速,歐洲迎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經濟大繁榮時期。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人數眾多、強大、集中而有覺悟的無產階級的生存條件的演變,是與人數眾多、富裕、集中而強有力的資產階級的生存條件的發展同時進行的。”[8]因此,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無產階級的隊伍也越發壯大了起來,并逐漸形成了一股可以與現代工業資產階級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屬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才真正來臨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靖县| 临安市| 河源市| 东乌| 金山区| 阳东县| 肥城市| 河北区| 建水县| 东安县| 岑溪市| 刚察县| 长治县| 甘德县| 渑池县| 鄂尔多斯市| 榆中县| 正阳县| 琼结县| 新竹县| 平陆县| 卢氏县| 白水县| 台北市| 区。| 江城| 肃北| 象州县| 贵南县| 白城市| 西平县| 驻马店市| 荣昌县| 罗甸县| 雷波县| 米林县| 白河县| 绥阳县| 双牌县| 波密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