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
2013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2]2013年11月,他在山東考察時再次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3]文化是一個民族靈魂之所系、血脈之所依,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基因,民族的生命力在于其民族文化。文化具有建構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包含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傳統在內的有機整體。它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一個民族傳承綿延的精神命脈,是形成民族歸屬感認同感的精神紐帶,是孕育民族氣質品格的精神基因。這種精神基因是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4]還曾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5]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根的民族,一個沒有根的民族就猶如“漂泊的心靈,失根的蘭花”。文化在則民族在,文化滅則民族亡。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才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與自然界長期的生存斗爭中,在本民族成員之間以及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是該民族生活和生產的基本模式,并以之影響其后代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追求,是維系民族生存、繁衍、發展、壯大的精神基因和精神標識。它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展示著一個民族獨有的精神特質。
文化是無形的,但文化的力量卻是有形的。文化可以孕育一個民族,文化也可以毀滅一個民族;文化可以砸碎一個舊世界,文化也可以建立一個新世界。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既是人類生命繁衍、財富創造的物質文明發展史,也是人類文化積累、文明傳承的精神文明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已經證明,文化作為一個民族歷史的凝結成的生存方式,是一個民族歷史之所以能夠綿延不息的血脈和內在機理。可以說,對一個民族和國家而言,疆域固然重要,但文化更加重要,因為文化是它的根。根在,樹尚可發芽;根失,樹必死無疑。在中東,古巴比倫曾經是人類燦爛群星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但文化發展的不連續性使這顆明珠終如一顆流星,在人類歷史的天幕中悄然而逝,只留下淡淡的回憶。在非洲,古埃及也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可是由于其文化傳統的丟失,至今只留下了歷史的記憶。在亞洲,屹立于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獨特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生存方式,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萬變不離其宗的根。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維護和培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無論興衰成敗,其歷史文化的根脈始終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源遠流長、自強不息、精誠團結、守望相助的民族共同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生命力的基因。在某種意義上講,文化決定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和興衰成敗。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基,民族凝聚力來源于民族的文化。民族凝聚力在深層次上就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即在共同的語言、習俗、思想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等基礎上所形成的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這種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著巨大的凝聚力量、動員力量和鼓舞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強盛、民族振興的條件。民族的凝聚力決定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凝聚力取決于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產生凝聚力的根基。文化是孕育夢想的精神家園,是民族強盛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6]這一共同愿景蘊含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價值理想,成為當下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必然離不開繁榮的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中華文化,必然引領和支撐中國夢在中華大地早日實現。
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體現著這個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任何一個民族都要以一定的文化作為自己的思想標識和精神力量,這些文化疊加起來,經過積淀、融匯和升華,便形成了這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與強大凝聚力。中華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如一條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大江,從遠古走來,奔向未來。遠在5000年前,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就開創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使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此后,歷經夏、商、周、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顯示著共同的文化生命體征。在這一歷程中,中華大地上曾經存在過許多氏族和部族,中華文化內部也存在著許多地區性、民族性的差異,但在華夏文化的主導作用下,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匯眾系于一體,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體系。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異域文化也曾大規模傳入中國,但是中華文化并沒有被全盤外化,而是博采眾長,兼收并蓄,融化吸收,在豐富自己、發展自己的同時,繼續保持著自身獨特的穩定性。正是由于中華文化的這一特質,才使得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不僅不潰散,反而不斷壯大。歷史表明,中華民族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已成為凝聚社會、凝聚人心的動力之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歷經風雨曲折而始終能保持民族統一的一個根本原因。
文化是民族創造力的源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力量源泉在于文化。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7]這就鮮明地告訴我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力量源泉在于文化。文化的發展,繼承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成果,開辟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境界,發展體現著民族的創造性。文化的發展累積著民族的智慧,從根本上促進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育,促進著民族創造力的提升。民族的文化積淀越深厚、文化精神越先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就越豐富、越能持續。中華民族有著優秀深厚的精神文化傳統,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文化傳統。這一傳統不斷發展,成為引領我國當代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撐。
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就能夠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形勢下,保持團結統一、共同奮斗,表現出深厚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就能夠不斷保持創新優勢,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財富、新的文明。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物質貧困不是強大的民族,精神空虛也不是強大的民族。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為一個有強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民族。因此,民族的興盛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