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點什么呢,畢竟情緒不是每天憑空迸發的,所有筆下的產物都來自現實,來自所見所聞。那些東西私夾了我左胸脯跳動的節奏,把它記下,變成橫豎規整的白紙黑字。
兒時接觸文字,大多是應試作文。作文有一個固定標題,要求展開想象,寫一篇文章。于是為了迎合標題,我在記憶里向外扒拉,努力找到一個滿足條件的“候選人”。哈哈哈,笑了,原來我從小就知道了怎么當hr,人人都是hr。
邏輯是這么個邏輯,可惜我手里所有可供挑選的候選人也才寥寥幾個,滿足條件的更是少之又少。有時候同一個崗位前陣子剛招過人,過幾天,又要招人了。哪怕我不理解,也無法反抗。
可我的候選人越來越少,后來,我挑上來的人只能說勉強符合條件,像是在一堆垃圾里,找到了一個高級小垃圾。再后來,我甚至要去別的公司偷偷挖人來我司上班,“來吧來吧,我司本身條件還是不錯的,保證不吃虧。”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我這段描述,我沒有扯遠,我一直在應試作文這件事。
大家應該都寫過母愛這一主題,沒錯,下雨天的夜晚母親背著發燒的自己去醫院這件事可能出現在過百分之八十人的童年。這便是我從別司挖來的“人才”。只是我把這件事寫的更細致,更感人,我司給予了它更好的發展空間,因此,這篇不被批評而被表揚的作文事實上勝在了筆頭的修飾,勝在了我對應試作文要求的迎合,而不是情感本身。
那為什么,那么多hr想要爭奪這位普通的“人才”。也許是,它夠悲。
我個人是這么覺得的,可能事實不是這樣,我只想說說我的想法。
后來長大不再寫母愛,開始寫勵志精神,堅強,堅持,勇氣。于是,石縫里的一棵不屈的綠苗成了主角,人人爭搶。
不論是雨夜還是石縫,我習慣了渲染悲色調,似乎只有這樣,敘述才有價值,人們才更愿意為之歡呼。
我至今記得老師強調作文要突出細節描寫。感情是純靠細致能表達的嗎?可是我發現大部分細節也都架立在悲情之上,好可悲。我也不想寫石縫里的新生植物,但能拿高分,我可以為賦新詞強說愁。
慢慢地,我似乎在這種寫作基調下鎖定了寫作風格。
但凡不夠悲,都調動不起我想記錄的心。
我曾見到有人說,“像我這樣的人,日記少寫一頁,就代表我又多幸福了一天。”我就是這樣的人。
這樣的氛圍熏陶下,我好像確實更多愁善感了,可以為說新愁而賦詞,可我不喜歡這種狀態,可以主動壓制,但是寫出的快樂總是沒有悲傷來的更真切。
我已經習慣了,從悲的主色調展開文字。
如果可以,我希望回到小時候告訴自己,母愛可以寫滿滿一桌菜,可以寫總是莫名其妙變得干凈的鞋子,可以寫被窩暖烘烘的陽光味道。以后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不再重技巧,而在隨心。
你的生活是充滿力量和活力的,你不用為了打動任何人,而局限自己的文字。
你錯了,你從小就不適合做hr,你應該是那個集多重條件于一身的熠熠生輝的候選人,它們,皆將被你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