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指南:面對每一件可能發生事情的哲學解答
- (英)朱利安·巴吉尼 安東尼婭·麥卡洛
- 2913字
- 2022-09-22 11:50:23
序言
俗語說:“生活沒有指南”,這句話很有道理。通常情況下,無論是手機、椅子、蛋奶酥還是其他人造物品,生產者都很清楚他們要生產什么、產品有什么功能以及如何生產及使用。綜合所有信息后他們可以為用戶編寫使用指南。但是人生不同,生命的創造沒有預設的目的。海德格爾生動地將其表述為:我們被“扔”進了這個世界;讓-保羅·薩特說,對人類來講“存在先于本質”,在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以及該如何生活之前,我們就已經存在了。人生的目的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必須為自己編寫。
不過,我們也可以求助于這樣一種使用指南,嚴格來說,它是由某些用戶寫給其他用戶的指南,用戶兼作者是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幾千年來,他們一直在與人類的生存境遇抗爭。
那些先哲之所以能夠跨越幾個世紀向我們娓娓道來,是因為人類有許多共同之處。這其中不僅有普遍的需求,也有共同的生活境遇。雖然每一個人,都像一片雪花一樣獨一無二,正如每一種境遇、每一類社會之間也有所不同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對人性更普遍的了解來指導具體情況。
無論是誰,也肯定會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人們可以從其他思想傳統中學習,并相信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們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借鑒。
這本指南是他們的智慧結晶。與傳統的哲學參考書不同,該書并非按照哲學家的名字、學派或抽象概念安排結構,而是根據生活境遇進行編寫。因為人們在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時,不會去尋找那些思想家們所說的道義責任、先驗原則或物質與屬性之間的差別(盡管這些實際上對他們都有幫助),而是想知道思想家們對人際關系、工作、疾病或絕望等問題的看法。
不同的哲學與上述問題的相關性各不相同。對于古代的哲學流派來說,如何生活是核心問題;與此相反,大多數現代哲學家對生活的藝術幾乎只字不提。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哲學在公眾的心目中似乎已經從令人費解的經院思想轉變為對普通大眾有益的觀念,比如斯多葛派1廣受歡迎,個中原因很容易理解,因為它對如何生活提出了許多實用的建議。這個學派觀察敏銳,思路清晰,其中許多觀點在本書中作用非凡。
促成這一轉變的人們認為,這標志著哲學歷史使命的回歸。他們認為古代哲學其實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這方面可以找到不少證據,比如,理性情緒行為療法2的創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和認知行為療法3的創始人亞倫·貝克都受到了斯多葛主義的影響。他們特別贊同愛比克泰德的觀點“困擾著人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他們對事物的看法”。這句話表明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因此可以通過轉換思維方式來改變感受。
根據理查德·索拉布吉的說法,哲學作為治療手段的想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當時德謨克利特說:“藥物治療身體罹患的疾病,智慧解放情感束縛的靈魂”,后來的斯多葛派、懷疑派4和伊壁鳩魯派5似乎保留了這一觀點。伊壁鳩魯寫道:“如果哲學家不能治愈任何精神痛苦,一切皆為枉然。正如醫學如果無法治愈身體的疾病就毫無用處一樣,哲學如果不能驅散心靈的陰霾,便也徒勞無益。”斯多葛派哲學家還明確指出,應該把哲學看作是“醫治靈魂的藝術”。
但是哲學與治療的關系并沒有看起來那樣明晰。雖然上述哲學流派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隨著時代的推移和翻譯的不同,原有的哲學意義可能已丟失。當古人談到“治療”時,他們的意思和我們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他們并不相信學習哲學會讓自己感覺好些,但是可以把事物看得更清楚,最重要的是,看得更真實。哲學可以“治愈”那些導致我們痛苦的錯誤信仰和價值觀,比如對物質世界的依戀。也許這樣我們會感覺好些,但這并不是哲學的目的。
以斯多葛派為例,我們很容易同意這樣的觀點:真實地看待事物意味著我們要意識到通常自己追求的許多東西,比如財富、聲望和成功,其價值是有限的。但是更大的挑戰在于接受斯多葛派的一些具體觀點,比如我們應該接受什么樣的信仰和價值觀。為了達到斯多葛式的冷靜與平和,我們需要接受美德是唯一的真善,而幾乎所有的情感、沖動、欲望和依戀都是被誤導的。即使做好了心理準備,“治愈”自己的錯覺也需要大量艱苦的付出和訓練,包括閱讀、記憶、反復練習以及自我審視。
這一哲學概念與當前的學術思潮以及人們通常對治療的理解相去甚遠,因為當前治療的目標主要是減輕癥狀(如焦慮或抑郁)和改善功能,涉及的范圍很廣,有些療法更傾向于針對個體的自我探索和發展。但是,總體上這些療法并不會顛覆人們的價值體系。
某種意義上,即使是更脫離世俗的當代哲學也能在廣義上起到治療作用。生活中的許多困惑都是自己造成的,我們的思維也會將自己引入歧途。這就是為什么哲學能幫助我們理解事物,讓我們洞悉自己的困境。這本書正是借用了哲學的力量,為更好地理解問題和困境提供了工具,比如,掌握倫理學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明確如何處理道德難題;對自由意志更成熟的看法可以使我們把握自己的責任范圍;即使是看似枯燥的邏輯,也能幫助我們找出導致錯誤結論的推理謬誤。人們可以通過哲學層面的探討進行推理,并審視美好生活的價值、設想和觀念。這種療法可能會改善人們的情緒,也可能不會,但是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只要它能“給蒼蠅指明飛出瓶子的路”,就已經發揮了作用。
本書廣泛地提出了諸多觀點,同時更多地借鑒了我們認為對日常生活最具洞察力的哲學家——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和休謨的觀點。當然,對于這些哲學家,我們并非同意他們的全部觀點,而是選擇了其中我們認為與當今世界最相關的思想。
由你們來決定接受哪些觀點。不過,就像自助餐中的菜肴一樣,各種觀點或多或少地組合成邏輯連貫的整體,但是并非所有的組合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有些關鍵概念反復出現,從中你們會對作者傾向的觀點有所了解。我們沒有隱瞞自己的觀點,也沒有試圖把它們當成唯一真理灌輸給你們,相反我們開誠布公地提出拙見,對此你們可以提出質疑。
我們的指南并不是一套說明書。傳統的說明書會告訴你產品如何運行以及運行不當時如何修復。它實際上是一套算法:一種線性的、基于規則的解決問題過程,但是人類生活中不存在這樣的算法;如果有的話,早就有人提出來了,我們就都能過得更好了。
因此,這本哲學指南是一套幫助你更好地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一連串規則和指令。哲學既是在提出更好的問題,也是在尋找答案。我們不要把它所提供的智慧看作是指導我們生活前行的知識,而是一種對自我和世界進行思考和推理的方法,以便幫助我們繼續人生之旅。
拓展閱讀
皮埃爾·哈多,《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Pierre Hadot,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1 斯多葛哲學學派,是塞浦路斯哲學家芝諾(約公元前336~約前264年)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創立的學派,斯多葛派認為世界理性決定事物的發展變化。
2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咨詢學者艾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心理咨詢理論及方法,該方法重視不合理信念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3 認知行為治療是由亞倫·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
4 懷疑主義是哲學上對客觀世界是否存在、客觀真理能否被人們認識表示懷疑的學說和體系。
5 伊壁鳩魯派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流派之一 。這個學派由伊壁鳩魯所創立。他研究了之前希臘各家的思想,還曾師從皮洛學派學習心神恬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