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榮與停滯:日本經濟發展和轉型
- (日)伊藤隆敏 星岳雄
- 1918字
- 2022-09-23 09:31:22
2.5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最接近于革命的時期。然而,也很難將它與任何西方的革命類比。推動明治維新的主要是那些試圖使日本免受外國威脅的人,它由佩里戰艦的到來引發。這一改革并不是由某個宗教派別或特定的經濟階層領導的。
森島(Morishima,1982,第74—80頁)認為,明治維新既不是一場貴族革命,也不是一場主要以經濟為目的的革命。當然,明治維新也不是1917年11月俄國革命那樣的無產階級革命。它也不完全是英國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1848年3月的德國革命或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森島爭辯說,由知識精英階層和低階的武士階層聯合推動的明治維新,并沒有一個確定的計劃。
森島(1982,第80—87頁)通過比較明治維新之后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英國的經歷,詳細闡述了他的觀點。正如韋伯(Weber,1905)指出的那樣,英國的資本積累源自新教徒的節儉,而在日本,這源自儒家文化。英國的企業家獨立于國家,他們把自己從事的專業或職業視作上帝賦予他們的使命。日本的儒家思想強調對父母、長輩和國家的忠誠,促進了企業家和國家之間的合作。
森島的觀點可以置于日本社會科學家歷時甚久的兩場大辯論的背景下來考察。一是關于明治維新本質的爭論,這主要發生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之間。他們花費了無數時間,發表了大量學術成果,來爭論明治維新是不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對日本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他們需要了解當時日本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然后才能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學習日本經濟的普通學生而言,這個問題既不重要,也不會受到什么特別的啟發。
森島依據的另一類文獻代表了許多日本學者長期以來的努力,他們試圖找到成就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韋伯式民族精神。森島重點關注儒家思想,但其他一些學者認為這源自一些適合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特征,如日本本土化的佛教、武士道(武士的行為準則)和幾個世紀以來商人家族的家規等。這些找尋民族精神的文獻假定,一個共同的信仰以及由此激發的行動對于任何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森島認為儒家文化是日本資本主義的精神源泉,這一觀點引發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韓國和中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日本更大,為何資本主義沒有在這兩個國家先發展起來?
村上等人(Murakami、Kumon and Sato,1979)采取了一種與之類似但略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們關注日本家庭的組織原則,即長子繼承制。他們認為,長子繼承的原則最初是在武士家族發展起來的,明治維新以后被日本的企業采用,這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他們關注的重點是組織規則而不是個人主義特征,這使他們的方法有別于其他對日本資本主義精神的探究,這可被視為從組織角度研究經濟增長的一個早期例證。
明治政府試圖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但是在最初的十年,與地方封建領主之間爆發的政治斗爭接連不斷。日本最后一次大規模內戰是西南戰爭(Seinan War),于1877年被平定。1889年通過的憲法仿照英國議會,建立了兩院制國民議會,包括貴族院和眾議院。貴族制度創建于1884年,包括皇族、封建領主(高階武士)和新領導階層的成員。選舉眾議員的權利僅限于納稅額超過15日元的男性,他們在人口中的占比不超過1%。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降低最低納稅限額,選民范圍逐漸擴大,1925年所有成年男性都獲得了選舉權。
明治政府的任務是在結束德川幕府的孤立主義政策之后趕上西方世界。德川時代末期的經濟狀況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糟糕。例如,有學者(Bassino、Broadberry、Fukao、Gupta and Takashima,2017)估計,1874年日本的人均GDP按1990年價格計算為1 013美元,這遠遠超過了每天1美元的貧困線。不過,日本的人均收入還是不到英國的1/4。在經濟和政治制度方面,歐洲和美國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明治政府最喜歡的兩個口號是殖產興業(“工業化”)和富國強兵(“富有的國家,強大的軍隊”)。日本追求這些目標,目的是趕上西方發達國家,避免被其殖民。
明治時代是明治天皇統治的時期(1868—1912年),大正時代是1912—1926年,昭和時代是1926—1989年,平成時代是1989—2019年。更多關于年號紀年的資料參見專欄2.1。天皇去世和更迭的年份是兩個時代的分界,分界點在上一位天皇去世之日。2019年4月30日,明仁天皇成為現代歷史上第一位在世時退位的天皇。2019年5月1日,德仁天皇即位,德仁時代開始。
專欄2.1年號紀年
日本使用的歷年是以年號紀年的(dynastic year)。實際上,政府文件必須使用年號紀年,而不是所謂的公歷。2020年也被稱為德仁二年,這是德仁時代的第二年。這一時期從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繼位開始。自明治維新以來,每位皇帝在其統治期間都被指定一個年號。在明治之前,即使在同一個皇帝統治下,每隔幾個公歷年也會宣布一個新的年號,這種情況并不罕見。
日本的皇帝被簡單地稱為“天皇”或者“天皇陛下”,他的名字在日本很少公開使用。以裕仁(昭和)天皇為例,這一稱呼只有在其去世后才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