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首語

一國在經濟增長和收入提升后,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還必須持續改善國家治理能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強調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即是面對發展和轉型關口的重中之重。

“治理”這一概念涉及的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制定并實施規則與政策的政治、立法、執行以及行政管理的過程、制度和組織。這是本輯《比較》開篇迪克希特的文章談及的主題。治理的核心基準和要義,是正式法律和非正式社會制度,它們通過保護產權、執行合同、規范市場行為并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包括物質和組織基礎設施),支撐起經濟活動和市場交易。文章指出,“各種理論模型、歷史案例研究以及實證統計分析已經證明,好的治理對于好的經濟績效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作者特別談到,“經驗表明,哪怕治理的質量馬馬虎虎,各國在經濟上也有可能邁向中等收入水平,不過若想進一步增長,則需要更好的制度。許多國家剛剛步入這一階段,包括占世界人口很大比例的巴西、中國和印度。因此,改革和完善治理制度的想法可謂正當其時”。

城市化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治理問題。當前,中國城市化中遇到的種種困境,其實都與城市治理體系密切相關。陸銘認為,與中國經濟從計劃向市場的轉型一樣,城市化過程除了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外,也有很多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特征,因此在討論與城市發展和治理有關的種種問題時,方法論上應當先從理論基準和國際經驗出發,再回到中國現實的制度和政策背景,最后再落到具體觀點和現象。由此才能“超越具體學科和主義之爭,把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建立在尊重人的選擇的基礎之上,從而避免計劃者將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作為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陷入哈耶克所說的‘致命的自負’”。

陶然和史晨立足“人的城市化”,提出新型城鎮化關鍵突破口,在于人口流入地城市的城中村、城郊村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推動這些地段的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城市住宅用地市場。但為防止過于激進改革引發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動蕩,短、中期內集體土地入市應該主要用于為流動人口與城市低收入人群建設市場化定價的出租屋,通過推動“區段征收”模式的土地改革,將不僅可以免費獲得公用事業用地,而且能增加財稅收入,并推動包括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學校入學在內的戶籍改革,最終實現人口完全城鎮化與市民化。

戴維·安德森的文章討論城市規劃。他認為城市規劃關乎產權的開發和配置,私人和公共參與者都會參與其中。他將城市規劃中的社會和環境條件視為系統性約束,從這個角度出發討論如何更好地將私人規劃和公共規劃結合起來。他認為,逐利的私人開發所受的系統性約束最大,它們的關注點放在土地價值上。而政府和公益機構的公共規劃所受的系統性約束較少,會關注土地價值最大化以外的價值。因此,在居民區、商業區等開發方面,私人規劃是可取的,它可以使土地的使用更有價值;而在培育街區的創造力方面,公共規劃反而可能有利于新創意的產生。但是,在系統性約束比較寬松,且有利于知識擴散時,公共規劃可能陷入巨大的規劃災難。同樣的城市,可能既給我們帶來富有創造力的街區,也給我們帶來糟糕的公共住房項目。

查德·西維爾森的文章是關于生產率研究的文獻綜述。文章首先討論了生產率的概念,在實踐中它是如何衡量的,相似產品的生產者之間的均衡生產率差異是如何保持的。然后從微觀層面分析了影響企業生產率差異的內外因素,內部因素如管理實踐或管理才能、勞動和資本投入的質量、信息技術和研發、干中學、產品創新等;外部因素如市場競爭、貿易競爭、規制等。作者給出了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十個問題,包括需求的重要性、旨在提高生產率的政府政策的作用、推動生產率提高的最重要因素、新興經濟體中資源錯配對生產率的影響、無形資本、數據獲取等。作者指出,十多年來,關于生產率差異的研究“使我們了解到產生生產率差異的更多原因,以及工廠或企業內外部因素如何影響生產率差異的分布。這些見解已被應用于研究很多領域的問題”。

伯廷·馬騰斯討論的是當前頗受關注的互聯網平臺產業的監管問題。文章著重研究了平臺產業的潛在市場失靈,審視了現有監管工具和平臺自我監管能在多大程度上應對這些市場失靈,是否需要增加新的監管干預。在本輯《比較》刊發的上篇中,馬騰斯從歷史角度出發探索了平臺經濟學,它從網絡效應和競爭政策入手,分析范圍經濟在數據搜索和分析中所發揮的核心作用。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平臺在搜索和匹配方面發揮的作用,審視了它可能誘發的偏差以及監管者可能對此采取的措施。

“比較之窗”欄目是關于加拿大養老金改革的兩篇文章。樓繼偉結合加拿大養老金改革,論述了社會養老保障的基本原理。在他看來,社會養老保障具有貧困老年人救助和強制性養老保險雙重屬性,前者具有再分配性質,后者無再分配性質。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可以有多種模式選擇。一般來說,從籌資模式上可分為現收現付制和積累制,在給付模式上可分為按個人積累或繳費確定型(DC),以及待遇確定型(DB)。他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特點,模式選擇的基準是提高養老保障的可持續性和代際公平性。中國當前整個養老保障系統的可持續性已受到巨大挑戰,改革的再一次頂層設計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加拿大的改革經歷可以給我們提供啟發。

張亞玲的文章則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加拿大養老金改革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提高繳費率形成資金池進行市場化運作、建立專業化養老金投資公司、加強對基金運作的監管力度、采取溫和手段削減福利支出等,這些改革措施不僅維持了加拿大養老金財務的可持續,而且維護了社會的健康穩定。

“改革論壇”欄目分別討論國有企業改革、匯率改革以及金融服務業營改增。陳清泰長期從事國有企業改革研究,并有著豐富的改革實踐和經驗。他認為,“管資本為主”是這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亮點和突破口,但是在認識和理解上依然存在著一些矛盾和爭議。這主要表現為:對國企深層次體制問題認識不清,常以改善和規范管理等政策性調整替代“體制性改革”;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初衷缺乏理解,把重點放在管企業、用政府力量做大做強,輕視企業制度轉型的重要性;對“管資本為主”有兩種理解,導致兩種做法,兩種結果。為此,他提出應當澄清認識,科學界定“國有企業”,把握企業轉制的方向。

張斌和常殊昱的文章針對2105年8月11日匯率改革以來的貶值趨勢,分析三個與此相關的基本問題:外匯市場供求出現了哪些變化,外匯市場面臨的最突出矛盾是什么,采取什么樣的政策調整才能化解矛盾,需要采取的政策調整代價如何。由此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中國應減少外匯市場干預,以浮動的匯率價格而不是使用外匯管制措施應對短期資本流動沖擊。給定中國的經濟基本面,匯率浮動不足懼,人民幣即便貶值空間也很有限,貶值對實體經濟沖擊有限且利大于弊。

中國人民銀行王宇和唐滔則主要討論金融業營改增問題。他們闡述了當前金融業營改增的試點方案和存在的問題,介紹了國際上推行金融業營改增的三種模式及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完善金融業“營改增”試點方案的思路:結合增值稅立法進程,按照增值稅基本原理,徹底打通金融業上下游的抵扣鏈條。

“視界”欄目的四篇文章談論創新與經濟增長。倫敦經濟學院尚馬克教授指出,中國正從創新消費國向創新生產國轉變,要成功實現這一轉變,需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激勵機制,也即“創新生態”。他基于創新、專利權、資本市場和大學科研技術轉化等領域的大量經濟學研究文獻,給出了創新生態的六大制度元素:金融、熊彼特式的動態變化、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市場、高效的研發扶持政策以及高效的專利審查。

許成鋼比較了計劃模式與市場模式下的創新機制。他從激勵的角度,結合基本事實和大量研究文獻,將近百年來所有制度下的創新機制總結成一個“技術創新制度的排序”。這個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英美法系支持的市場制度;歐陸法系支持的市場制度,其中包括日本和韓國;國有制的計劃經濟;群眾運動。他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是制度創新。不顧制度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以政府主導方式,強推技術創新,不僅面臨巨大風險,而且會制造更大的風險。而制度創新的核心是改革和建設市場制度、法治制度以及權力制衡的政府制度。

張維迎認為,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之后,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的縮小,后發優勢的潛力正在耗盡,套利空間越來越小,僅靠套利活動驅動的配置效率的改進,已無法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未來的增長主要依靠企業家的創新。但創新型企業家能否出現,依賴于自由、法治和私有產權的有效保護。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等多方面深化改革,清除創新的體制和政策障礙。

香港大學研究員郭迪的文章著重比較兩種主要的創業創新融資模式:政府資助和風險投資。他們的一系列實證研究表明,由政府資助支持的項目,邊際效益的提高在三年后喪失,很難產生預期的創新外溢效果;而風險投資支持的項目是長效的,即使在項目已經上市且風險基金撤出后,其創新和生產率的顯著提高,依舊明顯持續。這種效果的不同主要源于這兩種融資模式的激勵機制、投資體系以及決策過程的不同。隨著政府引導基金項目的大規模擴張,截至2015年已達2.18萬億,而且有接近2萬億由地方政府通過稅收和銀行貸款籌集。郭迪提醒,一旦這種大躍進式投入的引導基金投資失敗,將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地方政府、社會私募資金和風險投資企業等,均可能因資不抵債面臨破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宁市| 兴海县| 沙湾县| 雅安市| 繁峙县| 迭部县| 浑源县| 依兰县| 囊谦县| 炎陵县| 慈溪市| 财经| 聊城市| 尚义县| 吉木萨尔县| 平阴县| 申扎县| 织金县| 江北区| 即墨市| 会泽县| 昌平区| 岳普湖县| 晋中市| 宝山区| 铜梁县| 陇川县| 惠东县| 廊坊市| 麻江县| 河南省| 咸丰县| 斗六市| 沁水县| 龙海市| 博爱县| 正镶白旗| 鄂托克旗| 泸州市| 衡阳县|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