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亡盛衰:揭秘元明清三朝覆滅的原因(套裝共三冊)
- 易強
- 1769字
- 2022-09-09 17:03:06
第三章
天命
篤信天命,是古人的共同之處。
孔子編撰的《尚書·湯誓篇》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意思是說,夏朝多罪,上天使其滅亡。《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意思是說,商朝取代夏朝,是奉上天之命行事。《莊子·內篇》寫道:“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意思是說,堯舜為帝乃受命于天。
包括鐵木真在內,古代蒙古人也篤信天命。他們對上天的“啟示”十分重視。《蒙古秘史》記載的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遺棄鐵木真一家的泰亦赤兀惕人,擔心鐵木真羽翼豐滿之后會來尋仇,于是先下手為強,派兵去追殺他。年少的鐵木真躲過敵人的突襲,逃入高山密林之中。泰亦赤兀惕人選擇了以逸待勞、守株待兔之策,在密林外看守。鐵木真在密林里躲了三天之后,覺得仇人們已經離開,正要牽馬出去,馬鞍突然脫落了。他心想:“莫非是上天要阻止我出去嗎?”于是返回密林里。過了三天,他又打算出去,看見一塊巨石堵住了出口,于是再度返回密林。又過了三天,已經九天沒有進食的鐵木真饑餓難耐,心想:“怎么能無名地死去呢?出去吧!”于是,他牽著馬,繞過巨石,出了密林。可是,泰亦赤兀惕人并沒有離開。他們捉住了鐵木真。族長派人輪流看管他。有一日,輪到一個瘦弱的少年擔任看守。鐵木真心想,這是上天賜予的逃跑良機。最終,他逮到一個機會,打倒了少年,逃跑了。
引述這個故事的目的,不是為了討論天命的客觀實在性,而是為了說明鐵木真的天命觀:對于他所認定的上天的啟示,他會堅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屆時情況仍然不樂觀,他會選擇勇敢地面對。然而,只要有機會出現,哪怕是極其微弱的機會,他就一定不會放過。
這種天命觀貫穿其征伐之路的始終。
天命觀在軍事征服霸業上的表現,就是充分利用上天賜予的戰機。《元史》記載了鐵木真之孫蒙哥的一個戰例:
1237年某月,蒙哥正在征伐歐亞大陸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欽察部。因為抵擋不住蒙古人的進攻,欽察部首領八赤蠻逃到距離里海沿岸不遠的島上。蒙哥率大軍趕到的時候,正好遇上退潮,“其淺可渡”。蒙哥高興地說:“此天開道于我也!”于是一鼓作氣,率軍登島,最終幾乎將島上的欽察人全部屠盡,并生擒八赤蠻。
不難從這個故事中看出,在篤信天命的蒙古大汗眼里,任何機會都是“上天賜予的機會”。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處在蒙昧時代的大汗們來說,將機會賦予“神性”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但這種行為在客觀上會起到心理暗示的效果,使他們相信自己是上天的選擇。而這個信念無疑又將加倍激發征服者的斗志。
更加重要的一層邏輯是,既然機會是上天賜予的,就絕對不允許浪費,必須充分地加以利用,因為浪費天賜的機會將遭到天棄。正如西漢劉向所言:“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認識這一點,將有助于我們理解蒙古對外侵略的徹底性:在對外侵略——無論其目的如何——的過程中,如果蒙古人發現對手比較弱,就必然會一舉將其吞沒。
這種天命觀在宗教上的表現是,盡管絕大多數蒙古人信仰薩滿教,敬“騰格里”(長生天)為最高之神,但他們對其他宗教并不排斥。事實上,在蒙古對外發起大規模侵略之前,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在蒙古草原都有一定程度的傳播。
比如,在蒙古草原最西面的乃蠻部,以及與乃蠻部毗鄰的克烈部——前面提到過的王汗所在的部落,基督教的聶斯托里派(Nestorianism,即景教)頗有根基。再比如,鐵木真本人是虔誠的薩滿教徒,但他與全真教——道教的分支——掌門丘處機私交頗密,因為他希望能從丘處機那里得到長生的秘訣。
蒙古人不排斥其他宗教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長年在大自然中討生活,對“上天”懷有強烈的敬畏心。他們不想因為排斥其他宗教而得罪其他天神。另外一個原因在于,由于自己能生產的產品十分有限,蒙古人非常重視商業貿易,在逐水草而居的過程中,他們經常要和不同地方的人做交易,因而有很多機會接觸其他宗教文化。
根據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曾經這樣說過:天上有先知,他們受人供奉,每個人都敬畏他們。基督徒說,他們的先知是耶穌基督;撒拉遜人(中世紀對阿拉伯人的稱謂)說,他們的先知是穆罕默德;猶太人說,他們的先知是摩西;佛教徒說,他們的先知是釋迦牟尼。我尊敬和敬畏所有這四位先知,敬畏天上最偉大的神,我祈禱得到天神的保佑。
讀者將在后文看到,蒙古人在宗教上的這種“混沌”態度,是如何影響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對其侵略意圖的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