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帝國興亡(套裝全二冊)
- 朱良
- 2980字
- 2022-09-09 17:04:10
第一章 天下苦秦
好大喜功的千古一帝
天下平定以后,始皇帝覺得自己的功勛已經(jīng)夠了,現(xiàn)在可以放松心情,追求一下物質(zhì)享受了。
首先,他開始大興土木,營建宮室。
秦國本來在渭水南岸有章臺宮和皇家園林上林苑,但這些都是幾代人之前修建的,哪里配得上大秦帝國現(xiàn)在的地位?從前幾年攻滅六國的時候起,每打下一個國家的都城,始皇帝——當時還是秦王——就派人去把那個國家的王宮畫下來,然后在渭水北岸仿造一個一模一樣的。六國依次被滅,渭水北岸便依次矗立起六座嶄新的王宮。
始皇帝還不滿足,在統(tǒng)一天下后的第二年,他又在渭河南岸營造極廟,在驪山腳下建造甘泉宮前殿,兩座宮殿以甬道相連,通過甬道可以從咸陽直達驪山,不受外界打擾。
全國工匠沒日沒夜地勞作,前后不過幾年,一座又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在咸陽四面拔地而起(據(jù)說宮殿的數(shù)量有兩百七十座之多
),把咸陽城裝點成了世上最奢靡的樂園。
這些宮殿的奢華簡直觸目驚心——
殿宇崔巍,臺閣崢嶸,中間全用復道連接,廊橋從空中縱橫穿插,頂層再架上朱漆的閣樓,直凌霄漢;再以奇松異石做點綴,鹿鶴游弋其間,猿猱攀緣其上,雜以四時不敗之花、萬年不涸之泉。
然后,他又把六國的珍寶和美女都擄掠到這些宮殿中,趙姬越女,爭奇斗艷。再架上六國宗廟的樂器,演奏四海雅樂,終日仙音繚繞,漫入云中。說不盡的浮華氣象,夸不完的盛世威儀……
僅僅生前的奢華還不夠,從登基時起,始皇帝就讓人在驪山替自己修建帝陵,以便自己百年之后仍然能享受無邊富貴。一統(tǒng)天下之后,更是加快了修建進度。
驪山是咸陽東北部的一座名山,風景秀麗。驪山陵墓的規(guī)模是史上第一,再加上龐大的兵馬俑陣列,整個工程的規(guī)模極其恐怖,相當于鑿空一座山,再在里面建一座城。
為了修筑這樣驚世駭俗的超級工程,秦朝政府征調(diào)民夫和所謂的犯人超過七十萬人,強迫這些無辜百姓像奴隸一樣沒日沒夜地勞碌,前后用時超過三十年才建好這座浩瀚的帝陵。
即使這樣,始皇帝還覺得配不上自己千古一帝的身份,他認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需要一座逆天的宏大宮殿來提供極致的物質(zhì)享受。公元前212年,他頒下命令,動用全國資源,開始建造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超級宮殿——阿房宮。
阿房宮之宏大,超過人類已知的一切宮殿,僅僅一座前殿,就接近明朝故宮的大小!建造這樣的超級工程,需要的人力物力其實已經(jīng)超出了秦帝國的承受能力,但始皇帝不管這些:反正帝國有的是人,隨便抓來強迫勞動就是了……
除了鋪天蓋地的物質(zhì)享受,正值盛年的皇帝更愛四處巡游,只有親自踏上自己統(tǒng)治的萬里河山,他才能切實感受到那種君臨天下的快意。
天下統(tǒng)一以后,始皇帝下令修建了許多馳道——一種供皇帝專用的高規(guī)格道路。這些道路從咸陽通向全國各地,使咸陽周邊的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也給天子出巡提供了便利。
作為天下的主人,到四方巡狩,體察民情,考核官吏,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之一,無可厚非。從堯舜的時代就有這樣的傳統(tǒng),歷朝歷代的帝王也都常常有出巡的舉動。
到始皇帝這里,出巡的意義卻變了。
他出巡的絕大部分目的,并不是撫慰百姓,而是夸耀自己的功績。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讓人立一座石碑,在上面刻上對自己歌功頌德的辭章,以此來向天下百姓,也向后世,宣揚自己的偉大功勛。
他巡游的目的地,既不是國家生產(chǎn)建設的重要機構(gòu),也不是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軍事重鎮(zhèn),而是名山大川。
他巡游的頻率——平均兩年就出巡一次——也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帝王,基本上,只要身體健康最近也沒遇到麻煩的時候,他都在外面晃蕩。
所以始皇帝的出巡就脫離了上古賢君體察民情的本意,變成了他自己的一場夸張的真人秀表演,而且要強迫天下人來觀看。
公元前220年,始皇帝第一次出巡。他一路向西,到秦國先民生活的隴西故地巡視一圈,然后沿著祖先東進的道路回到咸陽?!@是象征性地把祖先開疆拓土的路線走了一遍。
一年以后,他第二次出巡。這次是向東,來到六國故地,視察自己不久前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這時六國百姓對于新朝代還沒有歸屬感,天子的到來,能夠在他們心目中樹立起對國家的認同感。這是鞏固秦朝統(tǒng)治必須的一步。
而這一次出巡,就特別明顯地表現(xiàn)出他好大喜功的傾向。
浩蕩的車隊來到古老的齊魯大地,前方巍峨的泰山,正是這次巡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始皇帝把當?shù)赜忻囊恍┤迳賮恚儐査麄儯骸奥犝f上古賢君都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具體是怎么做的?”儒生們面面相覷。
“封禪”是古書上記載的最神圣的一種典禮,分為兩個流程:“封”是在山川高處向天禱告,稱為報天之功;“禪”是在山下找一處土丘向地申祝,稱為報地之功。
一般來說,天下由大亂到大治以后,取得政權的帝王會到泰山等名山之上向天地禱告,宣告自己接受了上天賜給他的教化萬民的任務——其實就是向天下民眾宣示自己執(zhí)政的合法性。
但從周朝以來,七八百年沒人舉行過封禪典禮了,古籍上也沒有明確記載封禪的具體程序,誰也不知道當年那些“上古賢君”是怎么做的。
只有一兩個年長的儒生顫顫巍巍地回答:“陛下……這個……古書上說,要用蒲草把車輪裹起來,不要把山上的石頭壓壞了……”
“夠了。全部退下!”始皇帝怒不可遏,喝退了這些沒用的儒生。
但是封禪典禮肯定是要舉行的,既然沒有先例可以參考,那就自己創(chuàng)造一套規(guī)則吧……
公元前219年春天,秦朝君臣在泰山舉行封禪禮,正式向天地宣告自己萬民之主的身份。
祭祀的具體儀式都是新創(chuàng)立的——先在泰山頂上建造一座圓形祭壇,祭祀的隊伍從泰山南坡登頂,由皇帝誦讀事先寫好的祭文;再立一座石碑,歌頌始皇帝的巍巍功德;然后從泰山之北下到附近的梁父山,在方形的祭壇前舉行降禪禮。
具體的祭祀過程和祭文的內(nèi)容對外界嚴格保密,讓這次封禪典禮帶上了一些神秘色彩。
到這時,始皇帝才終于從上天手上接過統(tǒng)領萬民的任務,正式成為華夏大地的主人。
不料隨后卻發(fā)生了一點小小的不愉快。
“封”禮舉行完畢,從泰山北坡下來的路上,天氣突變,一場傾盆大雨驟然來襲。由于出發(fā)之前沒準備雨具,始皇帝君臣被弄得手忙腳亂。
還好旁邊有一棵大松樹,眾人趕忙擁著始皇帝到樹下避雨。雖然始皇帝自己沒淋到多少雨,但手下的文武百官們卻個個都被澆透了,之后他們只好穿著濕漉漉的衣服去梁父山舉行“禪”禮,場面多少有些狼狽。
這本來不算什么大事,雖然有點掃興,大家相視一笑也就過去了。始皇帝還很開心地把那棵樹封為“五大夫”,以褒獎它的“救駕之功”。
那些被斥退的儒生聽到這事以后卻幸災樂禍,到處嚼舌根說皇帝如何如何被淋成落湯雞,甚至連禪禮都黃了,根本沒辦完,又不好意思對外面說,所以才處處保密。
六國民眾本來對始皇帝就很不服氣,聽到這消息以后都趕緊奔走相告,謠言一傳十、十傳百,成了全天下人人皆知的笑話。
這些傳聞溜進始皇帝的耳朵里,他只是微微一笑,也沒說什么。他目前還有事情沒忙完,先不跟這些儒生計較,以后再和他們算賬。
浩蕩的車隊繼續(xù)向東,來到渤海之濱,到達成山、芝罘等各大名山,君臣依次祭祀山川八神,在每一處地方立碑紀念。
最后一站是渤海邊的瑯邪。按照事先的計劃,秦朝君臣們在這里舉行了祭祀典禮,然后立碑歌頌功德,又在這里好好游玩了一段時間。
典禮舉行完以后,始皇帝站在渤海邊,望著遠處海天相接的地方,忽然感到一種極度的寂寞涌上心來——縱然擁有天下又怎樣?百年之后,不也只是一抔黃土嗎?
他不甘心!他要超越命運的安排。
上天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果然送來一份神秘的禮物。
有屬下來稟報:一名叫作徐福的異人,領著一群相貌奇特的人物求見,說他們知道關于神仙和長生不老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