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六

6.001 聳(1)、獎(2),欲也。荊、吳之間曰聳,晉、趙曰獎。自關而西,秦、晉之間相勸曰聳,或曰獎。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勸語亦曰聳。凡相被飾亦曰獎(3)

【注釋】

(1)聳:勸勉,獎勵。《國語·楚語上》:“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韋昭注:“聳,獎也。”所謂“聳善而抑惡”就是鼓勵善行打壓罪惡。

(2)獎:勸勉,鼓勵。

(3)飾:表彰。《荀子·王制》:“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

【譯文】

“聳”是獎勵,“獎”是勉勵,它們都有稱譽的意思。荊州、古吳國之間的地區叫“聳”,古晉國、古趙國地區叫“獎”。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表示相互勉勵叫“聳”,也有的叫“獎”。心中本不愿意而被旁人勸勉鼓勵,也叫“聳”。凡受到表彰也叫“獎”。

6.002 聳(1)、?(2),聾也。半聾,梁、益之間謂之?。秦、晉之間聽而不聰、聞而不達謂之?。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聳。荊、揚之間及山之東西(3),雙聾者謂之聳。聾之甚者,秦、晉之間謂之(4)。吳、楚之外郊,凡無有耳者亦謂之。其言聧者(5),若秦、晉、中土謂墮耳者?也(6)

【注釋】

(1)聳:雙耳聾。《說文解字·耳部》:“聳,生而聾曰聳。”《漢繁陽令楊君碑》:“有司聳昧(糊涂,不明白),莫能識察。”

(2)?(zǎi):表示半聾、聽力不好的一種方言說法。

(3)山:《方言》中“山之東西”的“山”指崤山。諸如山東,指崤山以東,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名稱,最早始于戰國時期,秦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為“山東”。“山之東西”指函谷關為中心的東西兩側,大致包括關西的全部地區和關東的周、鄭、韓一帶。

(4)(kuī):全聾。“聵”的一種方言說法。《說文解字·耳部》:“聵,生聾也。”《國語·晉語》:“聾聵不可使聽。”

(5)聧(kuī):同“”。嚴重的聾。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聧,耳不相聽也。……亦‘’之或體也。”

(6)?(wà):耳朵掉落。錢繹《方言箋疏》:“墮耳謂之?,猶斷足謂之跀(yuè)。《說文》:‘跀,斷足也。’‘跀’聲與‘?’相近。”中土:即中原,以別于邊疆地區。

【譯文】

“聳”是雙耳聾,“?”是半聾,它們都有聾的意思。對于半聾,梁州、益州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表示聽覺不靈敏、聽力不清晰稱作“?”。對于生下來就耳聾的,古陳國、古楚國和長江、淮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聳”。荊州、揚州之間以及崤山的東、西兩側,表示雙耳都聾稱作“聳”。對于耳朵極聾的,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古吳國、古楚國外圍,凡是沒有耳朵的情況也稱作“?”。用“聧”來表示這些,就如同古秦國、古晉國以及中原地區用“?”指耳朵掉落的人一樣。

6.003 陂(1)、傜(2),衺也(3)。陳、楚、荊、揚曰陂。自山而西,凡物細大不純者謂之傜。

【注釋】

(1)陂(bēi):傾斜。《韓詩外傳》卷一:“城峭則崩,岸峭則陂。”大意是城墻太陡直就會倒塌,河岸太陡直就會傾斜。比喻凡事不能太過分,否則將適得其反。“陂”或記作“頗”,我們常說的“偏頗”即取此義。

(2)傜(yáo):表示物大小不同的一種方言說法。

(3)衺:同“邪”。不正。

【譯文】

“陂”是傾斜,“傜”是物大小不同,它們都有不正的意思。古陳國、古楚國和荊州、揚州地區叫“陂”。崤山以西的地區,凡是形容事物粗細大小不一致都叫“傜”。

6.004 由迪(1),正也。東齊、青、徐之間相正謂之由迪。

【注釋】

(1)由迪:匡正。“由”“迪”同義,復合成詞。《尚書·盤庚》:“盤庚敩(xiào,教導)于民,由乃在位,以常舊服,正法度。”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由者,正也。”意思是盤庚開導臣民,又教導在位的大臣遵守舊制、正視法度。《尚書·洛誥》:“四方迪亂未定。”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言四方正治未定。”

【譯文】

“由迪”是匡正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和青州、徐州之間的地區表示加以匡正稱作“由迪”。

6.005 ?(1)、恧(2),慚也。荊、揚、青、徐之間曰?,若梁、益、秦、晉之間言心內慚矣。山之東、西自愧曰恧,趙、魏之間謂之?(3)

【注釋】

(1)?(tiǎn):慚愧。《文選·左思〈魏都賦〉》:“?墨而謝。”李周翰注:“?墨,面色變墨而慚也。”

(2)恧(nǜ):自慚。《說文解字·心部》:“恧,慚也。”《漢書·王莽傳》:“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慚恧。”意思是王莽善于矯飾,行為造作,這樣做了也不會感到羞愧。

(3)?(bì):通“覕”。隱蔽不見。《說文解字·見部》:“覕,蔽不相見也。”人感到慚愧時會羞于見人而躲避,因而“?”可以表示慚愧的狀態。

【譯文】

“?”是慚愧,“恧”是自慚,它們都有慚愧的意思。荊州、揚州、青州、徐州之間的地區叫“?”,正如梁州、益州和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稱心中慚愧。崤山東、西兩側表示自慚叫“恧”,古趙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稱作“?”。

6.006 寋(1)、展(2),難也。齊、晉曰寋。山之東、西凡難貌曰展。荊、吳之人相難謂之展,若秦、晉之言相憚矣,齊、魯曰燀(3)

【注釋】

(1)寋(jiǎn):通“蹇”。困難。《周易·蹇卦》:“蹇,難也,險在前也。”

(2)展:畏難,畏懼。“憚”的一種方言說法。《說文解字·心部》:“憚,忌難也。”

(3)燀(chǎn):疑為“憚”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寋”“展”都有困難的意思。古齊國、古晉國地區叫“寋”。崤山東、西兩側,凡是表示困難的樣子叫“展”。荊州和古吳國地區表示相畏懼稱作“展”,就如同古秦國、古晉國地區說相互忌憚,古齊國、古魯國地區叫“燀”。

6.007 胥(1)、由(2),輔也。吳、越曰胥,燕之北鄙曰由。

【注釋】

(1)胥:扶持,輔助。郭璞注:“胥,相也。謂輔持也。”《禮記·表記》:“民非后,無能胥以寧。”鄭玄注:“胥,相也。”句子大意是民眾沒有君主,就不能得到安寧。

(2)由:導助。錢繹《方言箋疏》:“‘由’通作‘繇’,亦作‘猷’。《爾雅》:‘繇,道也。’卷三云:‘猷,道也。’”“道”謂導助,與輔助義相通。

【譯文】

“胥”是扶持,“由”是導助,它們都有輔助的意思。古吳國、古越國地區叫“胥”,古燕國北部邊境地區叫“由”。

6.008 蛩?(1),戰慄也(2)。荊、吳曰蛩?。蛩?,又恐也。

【注釋】

(1)蛩?(qióng gǒng):顫抖。《說文解字·心部》:“?,戰慄也。”“蛩?”是“?”通過緩讀機制而產生的疊韻聯綿詞。

(2)戰慄:同“戰栗”。形容因恐懼而發抖。

【譯文】

“蛩?”是顫抖的意思。荊州和古吳國地區叫“蛩?”。“蛩?”又有恐懼的意思。

6.009 錪(1)、錘(2),重也。東齊之間曰錪,宋、魯曰錘。

【注釋】

(1)錪(tǔn):重。“腆”的一種方言說法。《廣雅·釋詁三》:“錪,重也。”王念孫疏證:“錪之言腆也。《方言》:‘腆,厚也。’厚與重同義。”今天西南官話還保留了這種用法,如湖北武漢方言中說“這口箱子有點錪手”。

(2)錘:重。《廣雅·釋詁三》:“錘,重也。”王念孫疏證:“錘之言垂也,下垂故重也。”

【譯文】

“錪”和“錘”都有重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錪”,古宋國、古魯國地區叫“錘”。

6.010 鋡(1)、龕(2),受也。齊、楚曰鋡,揚、越曰龕(3)。受,盛也,猶秦、晉言容盛也。

【注釋】

(1)鋡(hán):受,容納。“函”的一種方言說法。

(2)龕:通“堪”。容納,盛受。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二》:“凡言堪受者,即是容盛之義。”

(3)越:古國名。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春秋時興起,戰國時滅于楚。《方言》中的越大體上指今浙江。

【譯文】

“鋡”是容納,“龕”是盛受,它們都有受的意思。古齊國、古楚國地區叫“鋡”,揚州和古越國地區叫“龕”。“受”有盛納的意思,正如古秦國、古晉國地區說容納盛受。

6.011 矔(1)、眮(2),轉目也。梁、益之間瞋目曰矔,轉目顧視亦曰矔,吳、楚曰眮。

【注釋】

(1)矔(guàn):轉目顧視。《古文苑·劉歆〈遂初賦〉》:“空下時而矔世兮,自命己之取患。”章樵注:“矔,轉目視也。”也可以表示瞪眼看。《漢書·揚雄傳》:“羌戎睚眥。”顏師古注:“睚,字或作矔。矔者,怒其目眥也。”

(2)眮(tóng):轉眼回看,也可以表示瞪眼看。《說文解字·目部》:“吳、楚謂瞋目、顧視曰眮。”

【譯文】

“矔”和“眮”都有轉眼回看的意思。梁州、益州地區表示瞪眼看叫“矔”,表示轉眼回看也有的叫“矔”,古吳國、古楚國地區叫“眮”。

6.012 逴(1)、騷(2)(3),蹇也。吳、楚偏蹇曰騷,齊、楚、晉曰逴。

【注釋】

(1)逴(chuō):跛腳。《說文解字·辵(chuò)部》:“逴……一曰蹇也。”段玉裁注:“《莊子》:‘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謂腳長短也。踔即逴字。”

(2)騷:表示跛腳的一種方言說法。

(3)(chào):通“逴”。跛腳。

【譯文】

“逴”“騷”“”都是指跛腳。古吳國、古楚國地區形容身體偏斜行走不正叫“騷”,古齊國、古楚國、古晉國地區叫“逴”。

6.013 (1)(2),噎也(3)。楚曰,秦、晉或曰,又曰噎。

【注釋】

(1)(sī):聲音嘶啞,咽痛。“”本謂聲破、沙啞。《說文解字·疒(nè)部》:“,散聲。”聲破與咽痛意義相因。

(2)(yè):同“喝”。聲音嘶啞,咽痛。《玉篇·口部》:“喝,嘶聲也。”《論衡·氣壽》:“兒生,號啼之聲鴻朗高暢者壽,嘶喝濕下者夭。”大意是嬰兒出生,號哭的聲音洪亮高亢的壽命長,聲音沙啞無力的則容易夭折。

(3)噎(yì):咽痛。郭璞注:“謂咽痛也。”

【譯文】

”“”均指咽喉疼痛。古楚國地區叫“”,古秦國、古晉國地區有的叫“”,也有的叫“噎”。

6.014 怠(1)、陁(2),壞也。

【注釋】

(1)怠:通“殆”。敗,壞。漢賈誼《新書·道術》:“志操精果謂之誠,反誠為殆。”大意是說意志節操精明果敢的稱為誠,如果違背誠的原則就會陷入敗壞的困境。

(2)陁(zhì):同“阤”。崩頹,壞落。《說文解字·(fù)部》:“阤,小崩也。”《后漢書·蔡邕傳》:“王涂壞,太極陁。”意思是王道破壞,萬物終始的規律出現崩潰。

【譯文】

“怠”是敗、壞,“陁”是崩頹、壞落,它們都有壞的意思。

6.015 ?(1)、墊(2),下也。凡柱而下曰?,屋而下曰墊。

【注釋】

(1)?(niè):通“泥”。滯陷。《廣韻·霽韻》:“泥,滯陷不通。”《論語·子張》:“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2)墊:下陷。《說文解字·土部》:“墊,下也。”王筠句讀:“下者,陷而下也。”《尚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昬(hūn,古同“昏”)墊。”孔穎達疏引鄭玄注:“墊,陷也。”句子大意為大水彌漫天空,浩浩蕩蕩地包圍山頂,漫上丘陵,百姓沉沒陷落在洪水中。

【譯文】

“?”是滯陷,“墊”是下陷,它們都有沉降的意思。凡是指柱子沉降叫“?”,房屋沉降叫“墊”。

6.016 伆(1)、邈(2),離也。楚謂之越(3),或謂之遠。吳、越曰伆。

【注釋】

(1)伆(wù):遠離的樣子。“忽”的一種方言說法。《荀子·賦篇》:“忽兮其極之遠也。”意為飄渺啊那所到之處是多么遙遠。

(2)邈:遠離的樣子。《漢書·武帝紀》:“邈而無祀。”顏師古注:“邈,遠絕之意。”

(3)越:遠離的樣子。“遠”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伆”是違背,“邈”是遠離,它們都有背離的意思。古楚國地區稱之為“越”,也有的稱之為“遠”。古吳國、古越國地區叫“伆”。

6.017 顛、頂,上也。

【譯文】

“顛”和“頂”都有物體頂部的意思。

6.018 誣(1),?與也(2)。吳、越曰誣,荊、齊曰?與,猶秦、晉言阿與(3)

【注釋】

(1)誣:說話虛妄不實,欺誣。

(2)?(yàn)與:曲從,夸大。當是“阿諛”的一種方言說法。

(3)阿與:同“阿諛”。曲從,夸大。

【譯文】

“誣”有曲從、夸大的意思。古吳國、古越國地區叫“誣”,荊州和古齊國地區叫“?與”,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叫“阿與”。

6.019 掩(1)、索(2),取也。自關而東曰掩,自關而西曰索,或曰狙(3)

【注釋】

(1)掩:捕取。《春秋穀梁傳·昭公八年》:“掩禽旅。”范寧注:“掩取眾禽。”

(2)索:尋求。

(3)狙:窺伺以取。《管子·七臣七主》:“從狙而好小察。”尹知章注:“狙,伺也。”句子大意是說像猴子一樣喜好偷偷摸摸四處觀察。

【譯文】

“掩”是捕取,“索”是尋求,它們都有取的意思。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叫“掩”,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叫“索”,也有的叫“狙”。

6.020 ?(1)、?(2),視也。東齊曰?,吳、揚曰?。凡以目相戲曰?。

【注釋】

(1)?(yàn):以眼神相嬉戲。《說文解字·目部》:“?,目相戲也。《詩》曰:‘?婉之求。’”

(2)?(luò):斜視。戴震《方言疏證》:“《說文》:‘?,眄也。’‘眄,衺視也。’”

【譯文】

“?”是用眼神相嬉戲,“?”是斜視,它們都有看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古吳國和揚州地區叫“?”。凡是表示用眼神相嬉戲叫“?”。

6.021 遙、廣(1),遠也。梁、楚曰遙。

【注釋】

(1)廣:通“曠”。遙遠。《戰國策·趙策》:“曠遠于趙而近于大國。”

【譯文】

“遙”和“廣”都有遙遠的意思。古梁國、古楚國地區叫“遙”。

6.022 汩(1)、遙(2),疾行也。南楚之外曰汩,或曰遙。

【注釋】

(1)汩(yù):迅疾的樣子。《楚辭·離騷》:“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王逸注:“汩,去貌,疾若水流也。”大意為時光像急流一般飛逝令我追趕不及,恐怕歲月不等待我。

(2)遙:通“搖”。疾行。《廣雅·釋詁一》:“搖,疾也。”《楚辭·九章·抽思》:“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王念孫《讀書雜志》:“搖起,疾起也。”句子大意是我真想疾速離您遠去啊,但看見人們動輒得咎又打消了想法。

【譯文】

“汩”和“遙”都有快速行動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外圍地區叫“汩”,也有的叫“遙”。

6.023 蹇(1)、妯(2),擾也。人不靜曰妯,秦、晉曰蹇,齊、宋曰妯。

【注釋】

(1)蹇(jiǎn):表示躁擾、不安定的一種方言說法。

(2)妯(zhóu):擾動,不平靜。《說文解字·女部》:“妯,動也。”《詩經·小雅·鼓鐘》:“鼓鐘伐鼛(gāo,一種軍事大鼓),淮有三洲,憂心且妯。”意思是敲起樂鐘擂起鼓,樂聲回蕩在三洲,我的內心悲哀且不平靜。

【譯文】

“蹇”是不安定,“妯”是不平靜,它們都有躁擾的意思。表示人不安靜稱作“妯”,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叫“蹇”,古齊國、古宋國地區叫“妯”。

6.024 絓(1)、挈(2),持也。晉曰絓,秦曰挈。

【注釋】

(1)絓(guà):懸持。《玉篇·糸(mì)部》:“絓,持也。”《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王逸注:“絓,懸也。”此句意為心有牽掛憂思郁結而不能解開。

(2)挈(jiá):懸持。《說文解字·手部》:“挈,懸持也。”《淮南子·俶真訓》:“提挈天地而委萬物。”大意為掌握天地運行而舍棄萬物。

【譯文】

“絓”“挈”都有持握的意思。古晉國地區叫“絓”,古秦國地區叫“挈”。

6.025 (1)、介(2),特也(3)。楚曰。物無耦曰特,獸無耦曰介。

【注釋】

(1)(qióng):同“煢”。單獨。《尚書·洪范》:“無虐煢獨而畏高明。”意思是不要欺侮孤弱的人而畏懼位高勢重的人。

(2)介:獨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介異于人臣,而獨忠于主。”

(3)特:單獨。

【譯文】

”“介”都有單獨的意思。古楚國地區叫“”。形容事物不成對稱作“特”,獸類無同伴稱作“介”。

6.026 飛鳥曰雙,雁曰乘(1)

【注釋】

(1)乘(shèng):一對。晉張華《鷦鷯賦》:“乘居匹游(結伴而游),翩翩然有以自樂也。”

【譯文】

飛鳥成對稱作“雙”,鴻雁成對稱作“乘”。

6.027 臺(1)、既(2),失也。宋、魯之間曰臺。

【注釋】

(1)臺(yí):脫落,丟失。“遺”的一種方言說法。

(2)既:失掉。《史記·太史公自序》:“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王念孫《讀書雜志》:“不既信,不失信也。”句子大意是不失信用,不背諾言,義者有可取之處。

【譯文】

“臺”是脫落、丟失,“既”是失掉,它們都有失去的意思。古宋國、古魯國地區叫“臺”。

6.028 既(1)、隱(2)、據(3),定也。

【注釋】

(1)既:已然。

(2)隱:安穩。《楚辭·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隱進兮。”洪興祖補注:“《說文》:‘隱,安也。’”句子大意是山高路險心兒早已飛過,人啊還安穩地緩緩走在路上。

(3)據:安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按”和“據”意義相近,都是安定的意思。

【譯文】

“既”是已然,“隱”是安穩,“據”是安定,它們都有安定的意思。

6.029 稟(1)、浚(2),敬也。秦、晉之間曰稟,齊曰浚,吳、楚之間自敬曰稟。

【注釋】

(1)稟:通“懔”。敬畏。《荀子·議兵》:“殺戮無時,臣下懔然莫必其命。”意思是臣下都提心吊膽不知能否保命。

(2)浚(jùn):謹敬。《尚書·皋陶謨》:“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孫星衍疏:“言早夜旬宣三德,以敬勉有家之人。”

【譯文】

“稟”是敬畏,“浚”是謹敬,它們都有敬的意思。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叫“稟”,古齊國地區叫“浚”。古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形容自己恭敬叫“稟”。

6.030 悛(1)、懌(2),改也。自山而東或曰悛,或曰懌。

【注釋】

(1)悛(quān):悔改。《尚書·泰誓》:“惟受罔有悛心。”孔安國傳:“悛,改也。言紂縱惡無改心。”今亦有成語“怙惡不悛”。

(2)懌(yì):疑為“豫”的一種方言說法。表示變動。《鹖冠子·泰錄》:“百化隨而變,終始從而豫。”

【譯文】

“悛”是悔改,“懌”是變動,它們都有改的意思。崤山以東的地區有的叫“悛”,也有的叫“懌”。

6.031 坻(1)、坥(2),場也(3)。梁、宋之間蚍蜉、?鼠之場謂之坻(4),螾場謂之坥(5)

【注釋】

(1)坻(chí):螞蟻巢外的松土。《文選·潘岳〈藉田賦〉》:“坻場染屨(jù,古時用麻、葛等做成的鞋)。”意思是浮土沾上鞋印。

(2)坥(qū):蚯蚓的糞便。錢繹《方言箋疏》:“蚯蚓食槁壤,其糞嘗出土上,故謂之坥,猶石上有土謂之岨也。《說文》:‘岨,石戴土也。’”

(3)場(shāng):通“壤”。浮土,螞蟻、蚡鼠所起的小土堆。《春秋穀梁傳·隱公三年》:“吐者外壤,食者內壤。”楊士勛疏引糜信云:“齊魯之間謂鑿地出土、鼠作穴出土,皆曰壤。”

(4)蚍蜉(pí fú):一種大螞蟻。?(lí)鼠:也作“犁鼠”。蚡鼠。

(5)螾(yǐn):同“蚓”。蚯蚓。

【譯文】

“坻”是螞蟻巢外的松土,“坥”是蚯蚓的糞便,它們都有浮土的意思。古梁國、古宋國之間的地區把螞蟻、蚡鼠所起的小土堆稱作坻,蚯蚓所起的小土堆稱作坥。

6.032 徥(1)、用(2),行也。朝鮮、洌水之間或曰徥。

【注釋】

(1)徥(shì):行走的樣子。《說文解字·彳(chì)部》:“徥,徥徥,行貌。”

(2)用:通“由”。蹈行,踐履。《孟子·公孫丑上》:“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意思是狹隘和玩世不恭,真正的君子是不會這樣去做的。

【譯文】

“徥”是行走的樣子,“用”是蹈行,它們都有行走的意思。朝鮮、洌水之間的地區有的叫“徥”。

6.033 鋪頒(1),索也。東齊曰鋪頒,猶秦、晉言抖藪也(2)

【注釋】

(1)鋪頒:表示搜索、尋找的一種方言說法。

(2)抖藪:舉手搜索物,也作“抖擻”。宋劉克莊《沁園春·四和林卿韻》:“抖擻空囊,存留諫笏(hù,古代朝會時所執手版,用以記事,以備遺忘)。”意思是說剛下朝歸來,囊中只有諫笏,寓曾在朝堂進諫、受到重視之意。

【譯文】

“鋪頒”是尋找,“抖藪”是舉手搜索物,它們都有探求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鋪頒”,猶如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叫“抖藪”。

6.034 參(1)、蠡(2),分也。齊曰參,楚曰蠡,秦、晉曰離(3)

【注釋】

(1)參:分割。《文選·王粲〈登樓賦〉》:“夜參半而不寐兮。”李善注:“參,分也。”

(2)蠡(lí):通“劙”。用刀、斧等利器切割或剖分開。《荀子·強國》:“剝脫之,砥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意思是除去粗糙的表面,磨光它,那么削割盤盂、宰殺牛馬就可一揮而就。

(3)離:分開。

【譯文】

“參”和“蠡”都有分割的意思。古齊國地區叫“參”,古楚國地區叫“蠡”,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叫“離”。

6.035 (1)、披(2),散也。東齊聲散曰,器破曰披。秦、晉聲變曰,器破而不殊其音亦謂之,器破而未離謂之璺(3),南楚之間謂之(4)

【注釋】

(1)(xī):聲破,沙啞。《說文解字·疒(nè)部》:“,散聲。”《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卷十:“其聲破驢騾之音。”

(2)披:分開,裂開。《左傳·成公十八年》:“今將崇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平坦的大道)。”杜預注:“披,猶分也。”

(3)璺(wèn):裂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厥陰所至為風府(經穴名)為璺啟。”王冰注:“璺,微裂也。”

(4)(pī):器物出現裂紋。或作“”,與“披”音義相通。《字匯補·皮部》:“,又音披,義同。”

【譯文】

”是聲破,“披”是分裂,它們都有離散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表示聲音離散叫“”,表示器物破裂叫“披”。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表示變聲叫“”,表示器物破裂而聲音不變也有的稱作“”,表示器物破裂但未離散分開稱作“璺”,南部古楚國地區稱作“”。

6.036 緡(1)、綿(2),施也。秦曰緡,趙曰綿。吳、越之間脫衣相被謂之緡綿。

【注釋】

(1)緡(mín):施加。《詩經·大雅·抑》:“荏染柔木,言緡之絲。”毛傳:“緡,被也。”詩句大意是堅韌的好木料,可以施加絲弦來制作琴瑟。

(2)綿:施加。“緡”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緡”和“綿”都有施加的意思。古秦國地區叫“緡”,古趙國地區叫“綿”。古吳國、古越國之間的地區,把解下衣物施加于他物之上稱作“緡綿”。

6.037 悀(1)、偪(2),滿也。凡以器盛而滿謂之悀,腹滿曰偪。

【注釋】

(1)悀(yǒng):通“涌”。滿溢,涌出。

(2)偪(bī):同“畐”。滿。《說文解字·畐部》:“畐,滿也。”

【譯文】

“悀”和“偪”都有滿溢的意思。凡是用器物把東西盛滿的情況稱作“悀”,腹部脹滿稱作“偪”。

6.038 徯醯(1)、冉鐮(2),危也。東齊?物而危謂之徯醯(3),僞物謂之冉鐮(4)

【注釋】

(1)徯醯(xī xī):表示不安的一種方言說法。

(2)冉鐮:表示不安的一種方言說法。

(3)?(guǐ):同“庋”。安置。

(4)僞(é):動搖。本書卷九:“僞謂之仡。仡,不安也。”《類篇·人部》:“儰,動也。”儰,同“僞”。

【譯文】

“徯醯”和“冉鐮”都有不安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表示未能安穩地放置物品稱作“徯醯”,表示物品動搖稱作“冉鐮”。

6.039 紕(1)、繹(2)、督(3)、雉(4),理也。秦、晉之間曰紕。凡物曰督之,絲曰繹之。

【注釋】

(1)紕(pí):疑為“庀”的一種方言說法。治理。《國語·魯語》:“內朝,子將庀季氏之政焉。”韋昭注:“庀,治也。”

(2)繹:分析,打理。《文選·傅毅〈舞賦〉》:“繹精靈之所束。”李善注:“繹,理也。”句子大意是讓人的精神從束縛中得以舒展。

(3)督:矯正。《逸周書·本典》:“能督民過者。”朱右曾《集訓校釋》:“督,正也。”

(4)雉:平均。“夷”的一種方言說法。《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孔穎達疏:“雉聲近夷,雉訓夷,夷為平,故以雉名工正之官。”句子大意是掌工務的五種職官是為幫助治理五種工藝技術的。他們改善器物用具,校正度量標準,讓人民使用大小一致的器物。

【譯文】

“紕”是治理,“繹”是分析、打理,“督”是矯正,“雉”是平均,它們都有整理的意思。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叫“紕”。凡整理物用“督”表示整理它,整理絲用“繹”表示整理它。

6.040 矤(1)、呂(2),長也。東齊曰矤,宋、魯曰呂。

【注釋】

(1)矤(shěn):拉長。郭璞注:“古矧字。”《廣雅·釋詁二》:“矧,長也。”后世又作“抻”。翟灝《通俗編·雜字》:“抻,展物令長也。”

(2)呂:表示拉長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矤”和“呂”都有拉長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矤”,古宋國、古魯國地區叫“呂”。

6.041 ?(1)、膐(2),力也。東齊曰?,宋、魯曰膐。膐,田力也。

【注釋】

(1)?(jué):力。《廣雅·釋詁二》:“?,力也。”王念孫疏證:“《漢書·陸賈傳》:‘屈強于此。’顏師古注:‘屈強,謂不柔服也。’‘屈’與‘?’同。”

(2)膐(lǚ):同“膂”。力。《廣雅·釋詁二》:“膂,力也。”王念孫疏證:“《大雅·桑柔》篇云:‘靡有旅力。’”

【譯文】

“?”“膐”都可以指力。東部古齊國地區叫“?”,古宋國、古魯國地區叫“膐”。“膐”是耕種之力。

6.042 瘱(1)(2),審也。齊、楚曰瘱,秦、晉曰

【注釋】

(1)瘱(yì):審察,明白。《逸周書·文酌》:“一樹惠不瘱,二既用茲憂。”朱右曾《集訓校釋》:“瘱,審也,樹惠于人而不審其邪正。”

(2)(dì):同“諦”。細查,詳審。《說文解字·言部》:“諦,審也。”《關尹子·九藥》:“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

【譯文】

“瘱”是審察、明白,“”是細查、詳審,它們都有明白、清楚的意思。古齊國和楚國地區叫“瘱”,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叫“”。

6.043 (1),諟也(2)。吳、越曰

【注釋】

(1)(yì dì):詳審。,同“瘱”。審察,明白。《逸周書·文酌》:“一樹惠不瘱,二既用茲憂。”朱右曾《集訓校釋》:“瘱,審也,樹惠于人而不審其邪正。”,同“諦”。細查,詳審。《說文解字·言部》:“諦,審也。”《關尹子·九藥》:“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與“”亦可同義連用。

(2)諟(dì):同“諦”。細查,詳審。《集韻·霽韻》:“諦,《說文》:‘審也。’或從是。”

【譯文】

”是審察、明白,“”是細查、詳審,它們都有詳審的意思。古吳國、古越國地區叫“”。

6.044 揞(1)、掩(2)、錯(3)、摩(4),藏也。荊、楚曰揞,吳、揚曰掩,周、秦曰錯,陳之東鄙曰摩。

【注釋】

(1)揞(ǎn):掩藏。“掩”的一種方言說法。《禮記·聘義》:“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掩:遮蔽,掩藏。

(3)錯:隱藏。《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下》:“是故君子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污(水邊),聚橡栗(櫟樹的果實,似栗)藜(lí,草名)藿(huò,豆葉)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意思是君子置身于高山之上,深澤的水邊,采集橡栗藜藿當飯吃,耕稼為生,老于鄉村僻壤。

(4)摩:疑為“微”的一種方言說法。隱藏,藏匿。《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杜預注:“微,匿也。”

【譯文】

“揞”“掩”都是掩藏,“錯”是隱藏,“摩”是藏匿,它們都有藏的意思。荊州和古楚國地區叫“揞”,古吳國和揚州地區叫“掩”,古周國、古秦國地區叫“錯”,古陳國東部邊境叫“摩”。

6.045 抾摸(1),去也。齊、趙之總語也(2)。抾摸猶言持去也。

【注釋】

(1)抾(qū)摸:除去。抾,同“祛”。“抾”與“摸”組合,表示拿去的意思。

(2)總語:共同語的說法。

【譯文】

“抾摸”是除去的意思。它是古齊國、古趙國的共同語說法。“抾摸”就如同說拿去。

6.046 舒勃(1),展也。東齊之間凡展物謂之舒勃。

【注釋】

(1)舒勃:舒展,伸展。“舒布”的一種方言說法。“舒”“布”單用皆有舒展義。

【譯文】

“舒勃”有舒展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凡是表示展開物體就稱作“舒勃”。

6.047 摳揄(1),旋也(2)。秦、晉凡作物樹藝早成熟謂之旋,燕、齊之間謂之摳揄。

【注釋】

(1)摳揄:表示早熟的一種方言說法。

(2)旋:快速。《廣韻·仙韻》:“旋,疾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菑(zī)川王病……病旋已。”作物樹木早熟包涵快義,故而稱“旋”。

【譯文】

“摳揄”有快速的意思。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凡表示作物樹木早熟稱作“旋”,古燕國、古齊國之間的地區稱作“摳揄”。

6.048 絙(1)、筳(2),竟也(3)。秦、晉或曰絙,或曰竟。楚曰筳。

【注釋】

(1)絙(gēng):遍,窮盡。《楚辭·招魂》:“姱容修態,絙洞房些。”王逸注:“絙,竟也。”

(2)筳(tíng):疑為“逞”的一種方言說法。竟。《文選·張衡〈西京賦〉》:“逞欲畋(tián,打獵)?(yú,捕魚),效獲麑(ní,小鹿)?(yǎo,小麋)。”李善注引薛綜曰:“逞,極也。”句子大意是盡力滿足自己在捕魚和打獵方面的欲望來求得快意,去捕獲幼小的麋鹿。

(3)竟:極盡。《文選·左思〈詠史〉》:“朱輪竟長衢。”張銑注:“竟,盡也。”

【譯文】

“絙”和“筳”都有極盡的意思。古秦國、古晉國地區有的叫“絙”,也有的叫“竟”,古楚國地區叫“筳”。

6.049 ?(1)(2),續也。秦、晉續折謂之?,繩索謂之

【注釋】

(1)?(yǎn):通“緂”。緝、搓使相接續。《淮南子·氾論訓》:“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王念孫《讀書雜志》:“緂者,續也。緝而續之也。”

(2)(yè):縫綴衣邊。“緁(qiè)”的一種方言說法。《漢書·賈誼傳》:“白縠之表,薄紈之里,緁以偏諸。”

【譯文】

“?”是緝、搓使相接續,“”是縫綴,它們都有續接的意思。古秦國、古晉國地區表示把分開的續接上稱作“?”,表示續接繩索稱作“”。

6.050 擘(1),楚謂之紉(2)

【注釋】

(1)擘(bò):通“辮”。交織,編結。《說文解字·糸(mì)部》:“辮,交也。”

(2)紉(rèn):連綴,聯結。《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在身旁。

【譯文】

“擘”是交織、編結,古楚國地區稱之為“紉”。

6.051 閻苫(1),開也。東齊開戶謂之閻苫,楚謂之闿(2)

【注釋】

(1)閻苫(shān):表示開啟的一種方言說法。

(2)闿(kǎi):開啟。《說文解字·門部》:“闿,開也。”

【譯文】

“閻苫”有開啟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表示開啟門戶稱作“閻苫”,古楚國地區稱之為“闿”。

6.052 杼(1)、柚(2),作也(3)。東齊土作謂之杼,木作謂之柚。

【注釋】

(1)杼:泥工一類的勞作。

(2)柚:木工一類的勞作。

(3)作:勞動,勞作。

【譯文】

“杼”和“柚”都有勞作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表示泥工一類的勞作稱作“杼”,表示木工一類的勞作稱作“柚”。

6.053 厲(1)、卬(2),為也。甌越曰卬,吳曰厲。

【注釋】

(1)厲:激勵。《逸周書·和寤》:“王乃厲(激勵,勉勵)翼(輔佐)于尹氏八士(指輔佐的眾大臣)。”朱右曾《集訓校釋》:“厲,作也。”

(2)卬(áng):激勵。《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意慷慨而自卬。”李善注:“自卬,激厲也。”“厲”“卬”都有奮發意志、欲有作為之意。

【譯文】

“厲”和“卬”都含有作為的意思。甌越地區叫“卬”,古吳國地區叫“厲”。

6.054 戲(1)、憚(2),怒也。齊曰戲,楚曰憚。

【注釋】

(1)戲:怒。“赫”的一種方言說法。《詩經·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鄭玄箋:“赫,怒意。”

(2)憚(dàn):盛怒。《莊子·外物》:“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móu,齊,等同)鬼神,憚赫千里。”

【譯文】

“戲”和“憚”都可以指憤怒。古齊國地區叫“戲”,古楚國地區叫“憚”。

6.055 爰(1)、喛(2),恚也(3)。楚曰爰,秦、晉曰喛,皆不欲譍而強畣之意也(4)

【注釋】

(1)爰(yuán):悲哀。《楚辭·九章·懷沙》:“曾傷爰哀,永嘆喟兮。”大意是無休無止的悲哀,令人深長嘆息。

(2)喛(huàn):悲憤。“爰”的一種方言說法。

(3)恚(huì):憤怒,怨恨。《戰國策·齊策》:“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

(4)譍(yìng):同“應”。畣(dá):同“答”。

【譯文】

“爰”和“喛”是憤恨的意思。古楚國地區叫“爰”,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叫“喛”,它們都有不想回應而勉強答復的意思。

6.056 (1)、艾(2),長老也。東齊、魯、衛之間凡尊老謂之,或謂之艾。周、晉、秦、隴謂之公(3),或謂之翁。南楚謂之父,或謂之父老。南楚瀑(4)、洭之間母謂之媓(5),謂婦妣曰母姼(6),稱婦考曰父姼。

【注釋】

(1)(sǒu):同“叜”,即“叟”。指年老的男人。

(2)艾:年老的人。《史記·周本紀》:“瞽史教誨,耆艾修之。”大意是說讓盲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提供教誨,讓國內元老將那些規勸、教誨的文字加以整理。

(3)隴:隴縣。置于西漢。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公:特指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4)瀑:即瀑帶水。《清一統志》說瀑帶水在湖南永州府永明縣南,發源于神光遇廖山。永明縣就是今天的湖南江永。

(5)洭(kuāng):水名。即今廣東西北部的湟江、連江兩水。媓(huáng):同“皇”。母親。《國語·周語》:“則我皇妣大姜之侄。”

(6)妣(bǐ):母親的道稱。姼(shí):父親或母親的稱呼。“媞”的一種方言說法。《說文解字·女部》:“媞,江、淮之間謂母為媞。”丁惟汾《方言音釋》:“‘姼’‘大’雙聲音轉,今俗謂父為‘大’,或重言為‘大大’。‘母姼’‘父姼’,義為母大、父大。”

【譯文】

”和“艾”都可指年老的人。東部古齊國、古魯國、古衛國之間的地區尊稱老人稱作“”,也有的稱作“艾”。古周國、古晉國、古秦國地區、隴縣稱作“公”,也有的稱作“翁”。南部古楚國地區稱之為“父”,也有的稱之為“父老”。在南部古楚國,瀑水、洭水之間的地區稱呼母親叫“媓”,稱呼妻子的母親叫“母姼”,稱呼妻子的父親叫“父姼”。

6.057 巍(1)、峣(2)、崝(3)、崄(4),高也。

【注釋】

(1)巍:高大的樣子。

(2)峣(yáo):形容高峻。《漢書·揚雄傳》:“直峣峣以造天兮,厥高慶而不可虖強度。”顏師古注:“峣峣,高貌。”這兩句是說通天臺高入云天,不可度量。

(3)崝(zhēng):形容高峻。《淮南子·繆稱訓》:“城峭者必崩,岸崝者必陀(通“墮”,落)。”意為高陡的城墻必然容易倒塌,峻峭的堤岸必然容易墮毀。

(4)崄(yǎn):高峻的樣子。《文選·張衡〈西京賦〉》:“坻崿(chí è,殿基,殿階)鱗眴(形容廣闊無邊。眴音xuàn),棧齴(高峻貌。齴音yǎn)巉崄(高峻,險峻。巉音chán)。”李善注引薛綜曰:“棧、崄,皆高峻貌。”

【譯文】

“巍”“峣”“崝”“崄”都有高的意思。

6.058 猒(1)、塞(2),安也。

【注釋】

(1)猒(yàn):通“厭(厭)”。安閑,安穩。《詩經·小雅·湛露》:“厭厭夜飲,不醉無歸。”毛傳:“厭厭,安也。”

(2)塞:通“息”。安寧,安定。《呂氏春秋·適威》:“桀天子也,而不得息。”高誘注:“息,安也,不得安其位。”

【譯文】

“猒”是安閑,“塞”是安寧,它們都有安的意思。

6.059 ?(1)(2),憐也。

【注釋】

(1)?(líng):憐愛。“憐”的一種方言說法。

(2)(wǔ):通“憮”。撫愛,憐愛。《說文解字·心部》:“憮,愛也。”

【譯文】

“?”是憐愛,“”是撫愛,它們都有憐愛的意思。

6.060 掩(1)、翳(2)(3)

【注釋】

(1)掩:隱蔽,遮蔽。

(2)翳(yì):遮蔽,掩蓋。漢劉向《九嘆·遠逝》:“阜隘狹而幽險兮,石嵾嵯以翳日。”大意是山中峽谷幽深險峻,怪石嶙嶙將陽光遮掩。

(3)(ài):隱蔽。《爾雅·釋言》:“,隱也。”《漢書·律歷志》:“昧薆于未。”顏師古注:“,蔽也。”

【譯文】

“掩”和“翳”都有隱蔽的意思。

6.061 佚愓(1),緩也。

【注釋】

(1)佚愓(diē táng):寬綽,舒緩。愓,同“蕩”。平坦。《詩經·齊風·南山》:“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毛傳:“蕩,平易也。”詩句大意是魯國道路很寬綽平坦,齊國女子從那里嫁來了。“佚愓”是“愓”通過緩讀機制而產生的雙聲聯綿詞,其意義與“愓”相通。

【譯文】

“佚愓”有舒緩的意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开江县| 赣州市| 固安县| 紫阳县| 喀什市| 山东省| 和顺县| 个旧市| 和硕县| 射洪县| 新乡县| 长治县| 通州区| 方正县| 利辛县| 凤阳县| 崇仁县| 甘孜县| 基隆市| 修水县| 福安市| 天津市| 成武县| 白玉县| 栾城县| 宜川县| 海淀区| 临朐县| 商南县| 镇安县| 柳州市| 安宁市| 苍南县| 沅陵县| 昌乐县| 大丰市| 墨竹工卡县| 梧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