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日本階級社會(譯文視野)
- (日)橋本健二
- 968字
- 2022-09-09 18:46:48
代序 從“差距社會”到“新型階級社會”
“差距社會”的發端
“差距社會”可以說是平成日本最火的流行詞之一。2006年,它在“新詞、流行詞大獎”(1)中首次進入前10位,它還成功入選了2013年這一大獎迎來30周年之際發表的“新詞、流行詞30年的前10位”。當時選出的不少像“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支持者(supporter)”(2)“安全神話”(3)那樣的流行詞,在其后徹底定型,并成為現代日語不可或缺的詞匯,“差距社會”也赫然在列。
那么,“差距社會”這一詞是在什么時候,又是怎樣誕生的呢?
這一詞語大都被認為是因社會學家山田昌弘(Yamada Masahiro)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引起廣泛關注的《希望差距社會》一書而流傳開來的,他也確實應邀出席了“新詞、流行詞大獎”的頒獎儀式。但是,這只不過是兩個常用詞簡單排列而成的復合詞而已,很久以前就已出現。將其與現代日本相關聯而有意識地使用“差距社會”一詞,最早大概可追溯到1988年11月19日的《朝日新聞》社論《“差距社會”行得通嗎》一文。因為是全國性報刊的社論使用了這一詞語,所以將這一事件作為“差距社會”一詞被社會廣泛認知的最初案例應不為過吧。
這篇社論之所以取這樣一個題目,可能是因為在前一天,即1988年11月18日公布的《國民生活白皮書》備受冷落的緣故吧,不管怎么說,這篇白皮書是經濟高度增長期后,日本政府承認差距擴大的事實的第一份公開發表的文件。那是一個泡沫經濟開始發酵,人們開始認識到差距擴大的傾向的時期。就此,白皮書指出,在經濟高度增長期間縮小的差距,到了1970年代開始不再縮小,進入1980年代以后,隨著地價的上漲,資產的差距進一步擴大,而且,大多數國民已經實際感受到了這一差距的擴大。
此外,白皮書還就國民對差距的認識,依據調查結果論述道:盡管大多數國民感覺到差距在擴大,但并不認為“凡是差距都是不應該的”,反而覺得,對由個人的選擇和努力而產生的差距表現出相當寬容的傾向。這也顯示出國民對差距的認識逐漸成熟。這種“由于個人的選擇和努力,生活水平有差距也是理所當然的”認識傾向與最近的所謂“自我責任論”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朝日新聞》的社論與白皮書的這一主張是唱反調的。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并沒有處在公平的條件之下,個人的努力也并不一定得償所報。地價和股價的高漲導致了社會公平的崩潰,由此而產生的資產的差距將通過繼承傳給下一代。在日本的現實社會中不是已經可以看到這一“新階級社會”的征兆了嗎?對,就是“新型階級社會”這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