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8 小火慢燉,品其真味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一次,兩次,閱讀了多少次?
一年,兩年,十年前就有你陪伴了。
寫了一次,又一次,讀后感都寫過好多次。可真正屬于自己獨立完成的,僅此一次:
閱讀教育家蘇霍姆利斯基的作品,我讀過的就是《給教師的建議》。師范畢業后,就業的學校發給我們的第一本書。那時沒有認真,也沒有耐心仔細閱讀,為了寫感受而瀏覽一下,對書中的“教學寶庫”沒有發現什么。工作中,學生還是學生,他們是學習者,我是教師,教會他們如何學習知識,如何讓全班學生都能掌握書中知識,是目標,是工作重點。對學生中,學習薄弱的孩子,疑問是:為什么同在一個教室,同一個老師教的情況下,你的成績是這樣的?反思就是學生的智商有差距,只能對他多輔導,多付出,只是進步甚微,自己還筋疲力盡。這是第一個三年,工作中處在“幼兒期”,盡管有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但是實踐中是模糊中進行。
隨著工作時間的推移,接觸學生的情況越來越多,教育的經驗有點積累,再遇這本《給教師的建議》,發現與書中的很多例子有了“火花”。特別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一種成熟,穩重感自然而然出現。此時的我,是一位教師,也是一位母親,工作的對象,是學生,但是眼里有了“他還是孩子”。
對于調皮的孩子,不樂意做作業的孩子,我不再盲目的給他額外輔導,加班加點給他“開小灶”。而是愿意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找找問題,找找原因,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做具體的分析。就如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做不好,也許自己不希望老師一味的以批評為主,去督促他,壓抑他,而更希望老師能幫忙找找原因,等等他,甚至能找到其他發光點,讓他有自信,有信心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這樣的工作思想,這樣的思維轉移,來自閱讀蘇霍姆利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二次吧。學會了給孩子“分類”,學會了理解“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班里,能理解為什么同樣的教育,不同的孩子接受到的內容是不同的,更能接受基礎薄弱學生,或者說后進生的“等等我”,“我也在努力”。也知道了,教育孩子,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需要與家庭合作,需要與家長配合,需要很多學校以外的“教育”參與其中。此時,我眼里的學生,他除了學生,是學習的對象之外,他還是孩子,還是需要用愛去輔助,去牽引的娃娃。我把急躁放少了很多,增添了更多的耐心,仁愛之心。教育理論,在實踐中逐漸體現了它的作用,看到了理論與實踐的萌芽與成長。
再接著,便是自己的娃也到了上小學的時候了。我已經不需要學校布置閱讀任務。閑暇之余,便會捧著這本“墨綠色”的書,偶爾還會定睛與那深邃的,清澈的雙眼對視幾秒。封面上的蘇霍姆利斯基,一雙即便是圖片都帶著令人敬畏的眼睛,總會讓我想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物。這就讓我產生了更多的閱讀。
此時的入書,心特別靜,文中的案例是那么的近,幾乎身邊就存在那么多“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有乖巧的,有調皮的,有叛逆的,還有厭惡學習的,甚至對有些老師都很反感的。這不是學生的問題,至少不是學生天生的。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他們有那么多的變化,是出生后的生活,教育引起的。他也許有錯,錯更多的是不能靜下心來幫助他們的家長,老師,他們身邊的任何人。
所以,我開始沉思,繼續反醒,該如何去尊重這樣的孩子?該如何去引導這樣的孩子?甚至能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進行疑問,假如他是自己的孩子,該怎么辦?有疑問,就有更多閱讀書籍的動力。這就又發現,蘇霍姆利斯基一直強調“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至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保ㄒ浴督o教師的建議》“2 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我很高興,自己找到了一條差點遺忘的“道路”。在閱讀的同時,我還想到動動手,記錄一些典型的例子,供自己反思,回憶。特別是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的孩子,我的眼里不會出現歧視,心里不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郁悶。他們還是學生,他們依然是“獨一無二的人”,只是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雨露,需要老師也能看到他們的成長。就有那么一個孩子,估計從一年級開始,就是以“差生”存在,到了六年級,幾乎就是班里的“頭號大敵”,沒有同學愿意與他交朋友,他已經當自己是“不需要”的存在。可我沒有這樣做,我從六年級接班開始,就和全班同學說“要友好,要珍惜同學之間的感情,告訴他們不要用分數去衡量同學”,除了思想上的熏陶,我也隨時為他找到可以“表揚”的地方,隨時表揚他的良好表現。我不是準備想要什么回報,也不是期盼會有多大的改變,我只想讓他發現,不是所有家長老師都不喜歡他,還有老師沒有歧視他,甚至還能看到他也會進步,哪怕就一次,就一點點。
也許就是我的耐心,真心,用心,他回我一幕溫馨:那是冬日里的一天早上,幾日的陰冷之后的一個獨特的艷陽天,燦爛的陽光下,下課鈴聲剛響完,一個身影總在我上課班級的門口晃蕩,我急著給這個班級講完最后一題,還有布置好家庭作業,就沒有出去看。當我完成任務,走出教室,準備進入隔壁班級上課時,那個孩子站在陽光下,帶著一點羞澀的微笑對我說:“英語老師,你總算出來了,我都等你來上課很久了?!比缓筅s緊跑回教室去準備了。我也站在那日的暖陽下,沐浴了十幾秒,帶著這個孩子的“溫暖”,即便是寒冬,都感覺好暖和。我知道,對于他,能這樣等待老師來上課,還敢用語言向老師表達出他的心意,該是歷史記錄了。
我也記錄了他的這次意外表現,為自己付出的收獲寫了一篇“喜歡你,只一幕”。這是我又一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獲得了碩果了。更是我在教育工作中提升了自己,懂得了教育真諦的又一個進步。
就是一次次的實踐,一點點的探索,再一次次的增添教育理論,才發現蘇霍姆利斯基前輩給我們帶來那么真實,純樸的教育教學財富。他那些生動形象,看似平凡卻又獨一無二的例子,不正是我們教學路上的點滴嗎?我們從不會處理,到試著處理,再到用愛心,耐心去理解,接受,甚至感化,把工作對象從“學生,孩子,人”這樣的過程中走過來,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閱讀這本書,可以提升自己作為教育者的素養,可以懂得更多育人的真諦,不管是教育學生,還是自己的孩子,都如此。
閱讀這本書,閱讀蘇霍姆利斯基的作品,我想自己的成長還會更出色,自己在教育路上還能收獲更多精彩,它將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不僅僅是維持生計的一條路,更多的,會是給我帶來精神愉悅的方向。
這是一項特殊的工作,因為特殊的工作對象。但是,只要我們做到捫心自問,只要我們用真心去熱愛這份工作,像偉大的教育者那樣,接受它的心酸與甜蜜,工作就是快樂的,愉悅的,興奮的,甚至是無限美好的。
(原來自己還是認真看過這本書的呀?。?
隨筆9 于一隅暢心扉
彼此,多久沒有聯系了,沒有關系,我可以懂你。
你和我,才多久沒有暢聊,可已經陌生了好多。
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洗衣做飯至少兩個小時;陪娃奔波去培訓也要兩三個小時;在家做作業,多少也是陪著,或者和他一起完成,三個小時已經是基本單位;還有帶著一起散步,或者運動,至少也是一個多小時;除頭去尾,所剩無幾,自己見縫插針,還要捧手機,看新聞,刷抖音,做點自己的作業,休息時間就是那么些了。
上班的時候,打卡刷臉的,無法偷懶半分,假期里總想自由一回??蓪嶋H上,能奢侈幾回?走親訪友還要安排,不然疏遠了又陌生了。陪長輩也是要嘮嘮叨叨一些,不然,夠不孝了,假期都不去陪陪,看看,聊聊,聽聽。
是啊,生活要照顧周全,趨向完美,還真不簡單??扇羰瞧蜃约旱南敕ǘ嘁稽c,便出現了各種非議:
這個人估計比較自卑,總是自己和家人相處,不喜歡和外人交流的;工作時自顧自,沉默寡言,有想法自己一個人做,不太合群;生活很單調,不愛熱鬧,朋友也沒有幾個吧……
這個人看上去比較清高,總覺得自己好,不喜歡與人聊天,也不喜歡走親訪友,一天到晚就是管著自己家的孩子,左鄰右舍都是難得一聚……
不知有幾人能理解,現在的八零后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還有一堆的事要忙活,想要偷懶睡個美容覺都要“奮斗”很久;想要追部劇,多數都是有始無終的。能有多少時間與你東拉西扯,論東家議西家,說來說去最終怕傷人又傷情。既如此,何不過上自己喜歡一點的生活呢?勤勞治家,養兒育女,過好自己的小家日子又有何不好?曾經,我也在媽媽地熏陶下,聽聽古人言,想要過她們眼中“其樂融融”的生活,做個賢妻良母,做個百孝之人,爭做領導眼中的好員工,工作上爭取步步高升,親朋好友一堆。努力過了,違心的生活很累,很傷人。
所以,我就“返老還童”了,不再那么懂事,想要隨心一回:自卑不是,盡管有過,因為自己是山里娃,不懂的東西很多,想要的東西也很多,現在不需要自卑,與我相似的娃到處都是,不需要只看自己的過往,只把自己埋在過去。清高,還沒有,只是我更加珍惜起自己的時間,不想浪費這來之不易的清靜又忙碌的生活。如果朋友是要靠三天兩頭的相聚才能擁有,可見非“君子之交”,無需傷懷失去。
至于親人之間,也不想聊太多的“家常”,無非是一些無厘頭的扯扯,沒有太多必要,除了自己的媽媽,那是要陪她的。因為,即便她把嘮叨過的話題一次又一次,我都幾乎知道她說的前一句,后面將是哪一句,我也依然默默地聽著,還要陪她扯扯,只對自己的媽媽如此。如果你知道,你小時候,媽媽陪你聊天,回答你的問題,相同的問題要問幾遍,你才會停止,你就知道我為什么可以陪她扯扯了。我們的成長中,與你嘮叨最多的肯定是媽媽,對你的問題不厭其煩回答的,肯定是媽媽為多。所以,我有義務,有耐心陪自己的媽媽,就如陪自己的這兩個淘氣的小娃。可實際上,我的媽媽的話并不多,她很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每次和我通電話,只要察覺到我的累,我的忙,很快就會找到“下次再打你吧”這樣的結束語,不管我多么用心陪她閑聊,她都自己掛斷了電話??梢?,最了解孩子的,最疼愛孩子的,估計唯有爸媽了。
每當我煩心之時,或是心情獨好之時,我還是喜歡開著自己的車,帶著這兩個“小淘氣”,到大馬路上閑逛。有時看看路邊換了妝的風景;有時停在樹底下聽聽蟬鳴,鳥鳴;有時開到偏僻的山路上兜兜風,合著風聲與車上的小家伙嘰嘰喳喳一陣。
處在無閑人的角落,山谷,溪邊,讓心獨自去暢游,有自然中的花香,落葉,泉聲相伴。
身在世俗,偶爾尋清幽之隅,只為我心,暢飛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