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認真地生活
- (日)稻盛和夫
- 2562字
- 2022-08-30 16:25:27
推薦序1 “作為人何謂正確” 為什么是判斷一切事物的基準?
以《堅守底線》為中文書名的這本書,現在改名為《特別認真地生活》再版發行。出版社希望我再寫一篇推薦序。
我把本書的日文原著和中文譯本再次“特別認真地”對照著讀了一遍。時隔11年,重讀這本書,讓我驚奇的是,書中每一節都給我新的感動,都給我新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議。有人說,稻盛先生的著作,在它的每一節里,在它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能量。此言真實不虛。
但是,我認為,貫穿全書的靈魂,還是《那么做,作為人正確嗎?》這一節。反復讀這一節,讓我浮想聯翩。我想起了兩年前,我在某大學講演后與學生交流時的問答。因為這個問答圍繞稻盛哲學的核心,特別重要,所以,我將它補充整理,并作為本書的第二篇推薦序。
大學生問: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于每個人而言,標準恐怕是不一樣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生長環境都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不同國家民族的人更是千差萬別。曹老師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曹岫云:這是一個很好而且很重要的問題。謝謝你提出這個有代表性的問題。但請你繼續思考和追問下去。
的確,如你所說,因為各人成長環境等要素不同,所以價值判斷的標準或者說基準好像也都不同。如果從個人得失或個人好惡出發來判斷,對于“何謂正確”的答案確實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可能有統一的答案。
當然,價值觀如果指的僅僅是個人的興趣愛好,那就因人而異,無善無惡,沒有正確與否的問題。多樣性原是這個世界的本色。
然而,正確的價值觀是什么?“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問題,如果追根究底,最后無非是一個私欲和良知、利己和利他平衡的問題。
稻盛先生剛進日航,在干部會上他開誠布公地說:“我判斷事情是有基準的,這個基準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
日航干部們一時反應不過來。
稻盛說:“大家反應不過來沒關系。但請你們把這句話放在腦海里,遇到問題時,把這句話拿出來對照,然后采取行動。”
當有的干部表示靠這種小孩都懂的道理無法拯救日航時,稻盛就發怒了:“連作為人應該做的好事和不應該做的壞事都分不清,連這樣的判斷基準都不能理解、不愿接受、不肯實踐的人,請你們趕快辭職。因為靠這樣的人無法重建日航。”
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判斷基準,換句話說,就是判斷基準不是利害得失,而是是非善惡。再換句話說,做人做事的出發點不是利己,而是利己也利他。
這有可能做到嗎?完全可能。因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知善知惡是良知”;“人皆可以為堯舜”;“個個人心有仲尼”。這些古訓道破了我們人的本質特性。
但是,有人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是自私的動物,追求自身利益乃至權力的最大化,才是人的本性。以“是非善惡”也就是以利他之心做判斷的基準,是根本不可能的,是違反人的本性的,提倡利他哲學是十足的虛偽。
然而,稻盛先生認為:
善惡在人心中同居,而我們人有選擇的自由。
我想,所謂“人為萬物之靈”的靈,主要就“靈”在這里。就是說,人雖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有假丑惡的一面,假丑惡這個“心中賊”雖然難破,有時還很猖獗,然而,它卻不是我們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即真我,是良知,是真善美。
因為人有假丑惡的一面,再好的人也難免一時糊涂。所以在制度設計上,應該基于人性惡的理論,建立玻璃般公開透明、多重確認、一一對應等相互制約的機制。
然而,更重要的應該是:基于人性善的理論,人們,特別是領導人,必須義不容辭,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帶領大家,把人的本質特性即真善美發揚光大。
稻盛先生就是這么干的。他用他的利他哲學,言傳身教,僅僅一年,就改變了日航三萬二千名員工的意識,讓眾人的真善美煥發出來,每個人每天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工作,不斷改革改進,而且天天算賬,銷售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這么做的結果,僅僅一年,不過是一年,日航的業績就從谷底飆升至峰頂,達到全世界航空業第一,并遙遙領先。
這個鐵一般的事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對照反省。
判斷一切事物的基準,是“作為人,何謂正確”,而不是作為自己個人,何謂正確;不是作為自己的集團,何謂正確;也不是作為自己的國家,何謂正確;為什么?因為作為自己個人、作為自己的集團、作為自己的國家何謂正確,背后隱藏的是利益問題,是利害得失問題。而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利益和利害得失往往是不同,甚至對立的。因此,以這些作為判斷基準,問題就會變得非常復雜,非常糾結;判斷就會變得非常棘手,非常困難。
但是,“作為人,何謂正確”,卻極其單純。用稻盛先生在《特別認真地生活》一書中的話來說,就是不許騙人,不給人添亂,要為人正直,不可貪心,不能只考慮自己……
我想,也可以這樣表述:
作為人,
應該正直,不應該虛偽;
應該勤奮,不應該懶惰;
應該謙虛,不應該傲慢;
應該勇敢,不應該卑怯;
應該知足,不應該貪婪;
應該樂觀,不應該悲觀;
應該自利也利他,不應該損人利己,損公肥私。
換句話說,就是按照我們人與生俱來的良心良知辦事。這樣做,不僅判斷變得輕松,而且其結果不僅利他也利己。個人層面、集團層面,乃至國家層面,無不如此。
在企業里,因為企業經營也是人做的、以人為對象的工作,所以“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基準,不管是企業領導還是普通員工,都能理解,都能實踐,都能共有。這里的關鍵是:基準共有,領導必須先有。如果領導人被私心雜念所束縛,那一定亂套。
無論哪個國家的哪個時代,從帝王將相到平頭百姓,情況也完全一樣。
因為“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判斷基準,是立足于人原本就具備的良心良知之上的判斷和行動的基準,所以它與人的出生成長環境、所受教育、國家民族的差異沒有關系。它是超越國家、民族、人種、語言、行業、男女老幼,超越所謂的意識形態,甚至超越時代的普遍性的真理。
人與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具備同樣的良知。
人與人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有沒有覺悟良知,并將良知在實踐中發揚光大。
這就是王陽明先生所說:
誰人不有良知在,
知得良知卻是誰。
有沒有覺悟良知?特別是領導人有沒有覺悟良知?有沒有樹立起“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判斷基準?這才是幾乎所有問題的關鍵。
這個世界的一切亂象,都是因良知遮蔽、私欲膨脹而生,即對權力、地位、財富、名譽、包括面子等等的過度追求而生。難道不是嗎?
然而,天理良知,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基準是不變的,是巋然不動的。區別僅僅在于,是遵循還是違背。
曹岫云
202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