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帝國
- 大明:開局重八請我當皇帝
- a去年今日此門中
- 1592字
- 2022-09-07 21:38:29
朱棣接過小紡車,開心的走了。
雖然很小,但是也可以織布,按照明末的小型織布機做的模型。
這是韓林偶然從一位松江來的商人手里買的圖紙,再請工匠做的。
接著就又開始講課了,今天講論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韓林興致缺缺,隨便從書籃里拿了本書小說,便讀了起來。
還是那句話。
學什么學?
看完了一節,又抬頭看了看現在這些兄友弟恭的皇子們,以后會為了皇位明爭暗斗。
特別是朱棣,以后造反成功,把朱標的子孫關在鳳陽宮墻內,最后連話都不會說。
春申君的蕭墻之禍、趙武靈王的沙丘之變、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歷代皇室,父殺子,子殺父,兄殺弟的那些悲劇,全都牢牢的刻在他的腦子里。
韓林需要和這些皇子搞好關系,因為朱元璋這人別的地方都有黑點,但是對待子孫那是真愛。
只要自己和這些皇子關系不錯,也許朱元璋能手下留情一點。
但是也不能太過親密無間,到時候站隊問題就讓人頭大。
雖然知道最后的贏家是燕王,可是韓林自己都能改變時間線。
何況造反這種本身就充滿偶然性的高風險活動呢?
正當韓林胡思亂想的時候,魏觀也發現了韓林心不在焉。
“宋國公,你來說一下,這段話的意思。”魏觀有心敲打一下。
韓林揉了揉眼睛,看了看魏觀,“其實就是上行下效的意思。”
魏觀仔細想想好像就這意思,不過還是不甘心,“那能夠舉幾個例子嗎?”
韓林開始掉書袋,“比如晉武帝自己奢侈成風,導致整個晉初一副亡國之氣。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導致唐朝后面一系列政變,李世民是不錯的君王,但是卻帶壞了風氣,甚至影響整個后來歷史的風氣。”
“怎么說?”魏觀也是第一次聽人批評明君李世民,比較好奇。
韓林頓了頓,組織了一下語言,“唐太宗的成功,讓后世的人物都有一個做法,只要能成為明君名臣,那么手段不重要。所以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錯誤。這也導致后世兄弟為了皇位,不擇手段,嫡長子制沒有得到充足保障。”
“甚至宋末出了那么多投降異族的將領,都與李世民這種不擇手段的上行下效有無法洗清的關系。”
這純屬尬黑。
完全是不講前因后果,直接扣大帽子,就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的結局,原因是朱元璋。
因為要不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哪里來的吊死煤山?
之所以這樣胡說八道。
只因為韓林從窗戶瞥見了朱元璋罷了。
韓林是在投其所好。
故意扯到嫡長子繼承制和兄弟相殘,就是在挑動朱元璋的情緒。
朱元璋就是為了不骨肉相殘,于是堅持嫡長子繼承制。
因為靠身份決定繼承人的,所以君主其他的孩子都沒有資格參與競爭,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王位之爭,有利于政權的穩定。
歷朝歷代來說,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不管這個政權發展好壞,前提是必須保持穩定,穩定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這也是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后,朱元璋傳給嫡長孫的原因。
就是不像讓子孫后代都有機會當儲君。
大家都參與皇位競爭,這樣肯定不利于政局的穩定。
到時候極有可能出現內亂,要知道絕大多數王朝都是亡于內亂的。朱元璋不可能不吸取這個教訓。
而且朱元璋的皇子不僅僅是皇子,他們還有其他身份。
明朝建立之后,等到兒子們漸漸長大。
朱元璋開始大肆分封皇子,這些皇子駐扎在地方,手握兵權,都是實力強大的藩王。
這就意味著,太子去世后,朱元璋如果從其他兒子中選儲君的話,就變成了藩王入主中央。
這在古代絕對不是什么好現象,這種現象明顯有點鼓勵藩王奪權的感覺,歷朝歷代都很注意這一點,都不想讓藩王入主中央。
所以堅持嫡長子繼承制。
另一方面,朱元璋又對自己的子孫特別的愛護。
朱元璋出生的家庭,窮到饑荒時餓死人。
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大哥兒子都被活活餓死。
所以對親情十分看重,更不想子孫受苦。
朱元璋立下規定,凡是朱家子孫不能出去掙錢,不用交稅,所需費用朝廷給錢。除了給生活費,娶媳婦給錢,建房子給錢,生小孩給錢還有獎勵多多,死了也給錢,反正就是啥都給錢。
果然韓林再次投機成功,話音剛落,朱元璋就走進課堂,大聲夸獎,“宋國公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