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掖傳:千年絲路八聲甘州
- 陳玉福 程琦 任玲
- 2400字
- 2022-08-30 15:44:20
序一 彩虹張掖人文之城
——連輯,中共甘肅省委原常委、宣傳部部長
八千年歷史看甘肅,甘肅歷史看張掖。從那個胸有天地、文治武功的大漢皇帝目光聚焦西北開始,從那個英武神勇傳奇千古的少年將軍霍去病西征開始,這片曾經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從此,開啟了中原文明向西擴展的藍圖,也迎來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景象。駝鈴聲里張騫出使西域經過這里;精美的絲綢從長安一路飄過這里;世界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的盛況演繹這里。西游東去的僧侶們在流連中吟誦步步蓮花;成吉思汗戰馬的鐵蹄踏碎了西夏百年繁華夢;肅王的藩邸在瓦剌號角中迎來了一個后來叫裕固的新民族;左公親手栽下的楊柳和千年不倒的胡楊同生共長;西路軍帽徽上閃爍著啟明星的光芒……這座城市因此盛放于歷史的風塵中,歷久彌香。
張掖,從歷史的塵煙里鏗鏘走來,這座傳奇的塞上古城過往豐富,有黃沙百丈、鐵馬冰河的金戈之聲,有西海窮桑地、弱水黑河流的蒼涼地貌,更有周穆瑤池會、老子騎青牛的奇幻故事。張掖在隋代別稱甘州,在古人的詩詞里,甘州曾經是蠻荒蒼涼之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諸如此類的描寫比比皆是。時過境遷,今天的古甘州早已舊貌換新顏,成了“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的絲路明珠金張掖,成了真正的桑麻之地、魚米之鄉。張掖是當之無愧的歷史名城,境內文化遺跡多、館藏文物多、歷史名人多、重大歷史事件多,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
張掖是個好地方,生態環境潤澤宜居。其地處河西走廊最中段核心位置,是國家西北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綿延1000千米的祁連山有700多千米在張掖境內,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孕育了張掖這塊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擁有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守護著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南丁格爾曾說過:“人生欲求安全當有五要:一要清潔空氣;二要澄清飲水;三要流通溝渠;四要掃灑房屋;五要日光充足。”這五點在張掖均能夠得到滿足,山光水色,四季分明,造就了張掖的生態大環境,成為西北地區的宜居宜游城市。
進入新世紀以來,張掖響應黨中央和國家號召,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國之大者”,擔好“綠色使命”,培育“綠色文化”,把握“綠色機遇”,展現“綠色魅力”,大力推動生態治理、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綠色發展,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使得張掖綠洲趨于良性化、持續性發展,吸引著國內各地人民前來觀光旅游、投資興業。
張掖是個好地方,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張掖是名副其實的旅游勝地,境內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張掖丹霞地貌五彩斑斕,氣勢磅礴;康樂草原旖旎壯闊,美輪美奐;國家濕地公園綠色世界,野趣橫生;焉支山蔥郁挺拔,層巒疊嶂;平山湖大峽谷地貌雄奇,波瀾壯闊……雪山冰川、河流湖泊、草原濕地、沙漠戈壁、一線天奇觀等景觀相映生輝,獲評“最美中國旅游城市”。
張掖是個好地方,交通區位廣闊便利。張掖在古代就是絲路要驛,古絲綢之路南、北、中三條線路在此交會。張掖更是新時代的戰略樞紐,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國家交通大動脈、能源大通道貫穿全境,是西北重要的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城市,也是省上打造的國家現代能源綜合生產基地、儲備基地、輸出基地的戰略通道。
張掖是個好地方,紅色基因傳承有道;張掖是紅色熱土,是紅軍西路軍征戰河西的主戰場。境內70余次激烈、殘酷的戰斗彰顯了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孕育鑄就了崇高而偉大的西路軍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至張掖高臺縣紅西路軍紀念館,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我們賡續紅色血脈、建設幸福美好新張掖指明了前進方向,全市各族人民群眾和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宏圖大業中譜寫了一曲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贊歌。
張掖是個好地方,產業發展前景遠大,擁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5個省級工業園區,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十佳最具綠色投資價值城市”,是創業興業的一片沃土。
中國外文局大型國際文化項目“絲路百城傳”編委會將張掖市列入項目規劃中,并力邀知名作家陳玉福先生創作《張掖傳》。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書稿順利完成。《張掖傳》綜合、立體地再現了張掖這座城市的歷史沿革與人文社會演化,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生在張掖這塊熱土上幾千年來傳唱不衰的一系列故事。作者用生動有趣的文字和富含情感的筆調,濃墨重彩地雕琢了一個面目可親、婉約靈動的新張掖,深情演繹了從昆侖之巔走向弱水之畔的金張掖。《張掖傳》底蘊豐厚、匠心獨具、角度新穎,為張掖傳統文化發展增光添色,是一部全方位了解張掖歷史,觸摸張掖歷史溫度文化厚度的文化新著。
張掖是一座有底蘊的城市,充滿了歷史厚重感,這一點毋庸置疑。張掖的歷史演變、人文風俗、地理地貌、民間傳說、名人逸事等,是無數作家、學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寶庫和創作源泉,還有許多值得挖掘發揚的傳統文化故事,亟待更多人去發現她、贊頌她。張國臂掖,喜迎八方,熱情好客的張掖人民敞開胸懷擁抱世界,歡迎四海賓朋了解張掖,走進張掖,建設張掖,攜手共進,共謀發展。
是為序。
連輯,漢族,山西沁源縣人,大學學歷、高級工商管理碩士,俄羅斯布里亞特國立大學名譽博士,研究員職稱。先后擔任過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內蒙古大學校長,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中國國學研究與交流中心主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兼任內蒙古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甘肅省文聯名譽主席、中國巖畫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楹聯協會顧問等職務。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學術顧問;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上海體育學院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名譽院長;西北師大、內蒙古師范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