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會吃掉我們的宇宙?
- (英)保羅·戴維斯
- 1670字
- 2022-08-26 14:32:53
5.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宇宙正在膨脹的說法并沒有錯,但這意味著什么呢?它會膨脹成什么樣?膨脹的起點又在哪里?當我剛開始認識到周圍的星系都在飛速遠離我們時,我直覺上認為地球一定離宇宙的“歸零地”(宇宙大爆炸的中心點)很近,但我也知道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不太理智的想法。
想要正確理解宇宙膨脹的本質,你必須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忘掉那些科普動畫營造的宇宙大爆炸場景:一個發光的團塊突然爆炸,無數的碎片被拋到周圍的空間中去。就我們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宇宙根本沒有中心,“地球離宇宙中心很近”的印象不過是一種錯覺。事實上,所有星系都在遠離除自身以外的其他星系。從任意星系的視角觀察到的情況都大致相同,因此我們所處的位置并不特殊。
我在這里做一個粗略的類比:假設我們在旁觀一堂舞蹈課,學生們手拉著手圍成圈,正在聽老師給他們講解舞步?,F在,老師讓所有學生都往后退5步,這個圈就變大了,所有學生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更遠了,沒有誰是特殊的個體,在任意一人看來都是一樣的情況——其他人都在遠離自己。當然,星系并沒有圍成圈,但這種思考方式同樣有效。
對我們來說最好的做法其實是,不要想象空間中的星系在移動,而要想象星系之間的空間在膨脹。這樣的想象有助于我們理解,而且空間確實在變大(在可觀測宇宙中,每天都會多出1020立方光年這么大的空間)。對你來說,可能一時之間無法接受真空(虛空)居然能伸展或膨脹的情況,但事實的確如此,科學家已經證實空間具有彈性。事實上,空間不僅可以伸展,還可以彎曲、扭轉和振動。宇宙膨脹就是在星系之間“增加空間”,其結果是星系相互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這些新的空間無須“來自什么地方”,或者擴展成什么樣子,它們就是本來的空間。
有了這些新的認識,我們就可以重新面對“大爆炸是在哪里發生的?”之類的問題了。答案是:宇宙中的每個角落。被我們視為大爆炸余輝的宇宙微波背景沒有中心點,它并不是由空間中的某個點輻射產生的。整個宇宙都充斥著微波,我們仿佛身處巨大的烤箱之中。觀測宇宙微波背景的過程,就是從天空中的每個角落探究宇宙是如何誕生的。
想象空間的伸展對我們理解紅移也大有裨益。來自遙遠星系的光波必須穿過不斷膨脹的空間才能到達地球,在空間伸展的同時,經過其中的光波也一同被拉伸,導致波長增加、頻率減小——藍色光就這樣變成了紅色光。對那些最古老的可觀測星系而言,當它們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的時候,波長已經被拉長到原來的11倍。
我們在宇宙中觀測的天體距離地球越遠,其紅移效應就越顯著。伸展系數(在地球上觀測到的波長與原波長之比)隨距離增加而增長,光的波長會遠遠超出可見光的范圍,進入紅外光波、微波、無線電波的范圍。簡言之,距離越遠,波長越長,沒有上限。從理論上講,在某一臨界距離上的伸展系數會增加到無窮大。在一個簡單模型中,這個距離對應的是大爆炸以來光能傳播的最遠距離。顯然,我們無法看到比這更遠的東西,因為在宇宙形成初期發出的光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到達地球。因此,空間中存在著一個視界(光視界),它限制了我們的視野。光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東西,所以我們無法獲知在視界之外有什么東西,無論多么強大的測量儀器都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是,就像地球的地平線并不是我們所在世界的邊界一樣,宇宙的視界也不是“宇宙的邊界”??梢哉f,根本就沒有邊界這回事,視界只是宇宙可見區域的界限。宇宙的空間很可能是無限延伸的,如果宇宙的時間是有限的,就會有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大爆炸的熾熱余溫覆蓋的范圍就是視界內的空間,來自那時的宇宙微波背景的紅移伸展系數大約是1 000。
最后一個問題是:如果有一個星系距離我們120億光年,那么我們看到的是它120億年前的位置,它現在在哪里?由于宇宙正在膨脹,這個星系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可能已經拉大了幾百億光年。比如,視界現在距離地球大約470億光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望遠鏡并不能給我們提供當今宇宙的快照,而是將一系列圖像按照歷史時間的順序串聯在一起形成總集。這很像把一部電影中的某幾幀切分出來,然后將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整合在一起,我們在觀測時就會一次性看到所有場景的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