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后語 寓言故事里面隱藏了哪些“華夷之辨”?

“楚人無罪,懷璧其罪”,這個成語本是用來講述和氏璧發現者、楚人卞和的悲慘遭遇,然而卻也正適合用來描述楚人早期的歷史,只不過,楚人先民“懷”的是銅。

考古學家在今天的湖北陽新、黃石等地,發現了商代煉銅遺址,著名的商文化城市遺址盤龍城,也坐落在今天的武漢。可以說,沒有青銅,就沒有商周時代的文明。而上古時代,開采技術頗受自然條件限制的中原政權,又怎么會放過富產青銅的荊楚大地呢?

那個時代,楚人慘遭侵凌與歧視,與其說是地域黑,不如說是“華夷之辨”。細究起來,“諸夏”與“蠻夷戎狄”的觀念,既包含一些血緣上的意義,又包含著文化意義,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解讀。

思想家們更多側重于文化,以此來構建自己的理想。這在各種經傳中有所體現,他們往往以禮儀道德為準繩,甚至于諸夏國家違背這些準則,也會被“夷狄之”。孔夫子的老家魯國,因向楚國乞師伐齊,也在《穀梁傳》中被斥責為“夷狄而伐中國”。反之,夷狄如果有符合中原文明觀念的舉動,也會被“進于中國”,如吳公子季札。

政治家更側重于血緣意義。如管仲所言“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民族主義者常引用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出自《左傳·成公四年》,恰恰是魯國公卿季文子用來指責本期主人公楚人的。激烈的言辭背后,是血腥的沖突。

畢竟在春秋時代,夷狄與華夏的分布犬牙交錯,戰爭時有發生,政治家們面對的是其他民族對“諸夏”現實的軍事威脅,而生產力落后的“戎狄”,對諸夏的文化滲透則并不急迫。

至于《史記》中記載楚人擁有“諸夏”血統,源于上古傳說,一些學者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楚成王時代楚人“華夏化”后的產物,更何況太史公一貫秉持“華夷同源”的觀點;另一些學者則提出“祝融后裔與楚蠻融合”的說法,畢竟歲月悠悠,難以驗證。

不論是血緣還是文化標準,在歷史的進程中,都被時間緩緩沖破。東周的大爭之世,這種交融的過程,恐怕十分痛苦,“諸夏”之間尚且征戰無休止,很難想象外族與華夏之間和平交往能成為主流。

楚國王霸江漢的輝煌,建立在滅國四十的基礎上,這些國家既包括蠻越部落,也有曾經的貴胄“漢陽諸姬”,崛起的楚人一度成為讓諸夏寢食難安的存在。在已經失序的天下,齊桓公可以“存邢救衛”,諸夏小國還可在“大義”庇護下茍延殘喘;而對于楚國這樣的夷狄,強盛或毀滅或許是僅有的兩個選項。當然,也正因此,關于楚人的成語,往往還充斥著戰爭與霸業,諸如“問鼎中原”“南冠楚囚”“城下之盟”等。

從出土的文物判斷,到了戰國,楚人依舊極富自身的民族特色,他們有著風格獨特的楚地文字,包山楚墓甚至發現了北族辮發一般的獨特發型。這些僅憑傳世的文字記載,是難以想象的,只可惜這些歷史的細節大多已湮滅。

有趣的是,當戰國歷史步入洗牌的最后階段時,兩個最大的強權:秦、楚,都曾被中原各國鄙視為戎、蠻。可以說,正是“荊蠻”故土上生長的那群人,在秦地建起的皇朝,開創了中華大一統國家的初次整合和鞏固。這并不令人遺憾,彼時戰火硝煙里,他們都早已熔鑄于華夏文明;在后世漫長的歲月里,這樣的熔鑄又上演過很多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梁县| 嘉祥县| 柳河县| 寿宁县| 抚宁县| 封丘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夏河县| 安义县| 公安县| 大化| 五河县| 开平市| 中卫市| 岢岚县| 丰顺县| 绥阳县| 且末县| 潞西市| 泾阳县| 渝中区| 辛集市| 青河县| 扎赉特旗| 新昌县| 揭西县| 杭锦旗| 达州市| 亳州市| 德庆县| 长泰县| 新营市| 栖霞市| 黎城县| 新津县| 呼伦贝尔市| 米易县| 灵石县| 大渡口区| 浦东新区|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