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征鴻初起勢,新蟬第一聲

嘉祐二年四月初七,蘇軾四十八歲的母親程氏在家鄉眉山縣過世了。

當蘇軾父子三人在京師接到訃告,來不及準備,就立馬起身。

一路的鞍馬勞頓,暫且不表。

只說返蜀后,已顯沉穩老練的老父蘇老泉還是沒忘給恩師兼上級的歐陽修、吳中復各修書一封,陳告未及告別、返蜀倉皇之因。

當年十月,蘇軾的二伯蘇渙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市)知州任上的任期已滿。

到該年的十一月二十二,程母被安葬于眉山武陽安鎮鄉可龍里老翁泉側自營墓地。

過了些時,歐陽修給遠在眉山的蘇洵回了信,信中提及了蘇軾兄弟的聰明與懂事——兩兄弟也給歐陽老先生去過了信。

賦閑在家的蘇老泉,有一天突然接到了老友史經臣去世的噩耗。

前文提到過,史經臣字彥輔,是蘇洵的好友,也是蘇洵的生命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人,兩個人經歷頗為相似,二人一同趕過考,也同樣地屢次落選,因此可以說是一對人生及仕途中惺惺相惜的難兄難弟。

因此,老友的后事,蘇老泉操持得可以說極為盡心盡力。

首先是為其治喪、立后,命長子蘇軾前往祭奠。然后是為其收拾遺稿,這可能是對文人身后的最大的慰藉。最后還作文稱頌了老史的有才氣啦,篤于節義啦等賢德。

嘉祐三年,戊戌年。

眉山。

二十三歲的蘇軾,儼然一只展翅欲飛、大翮欲扶風的雄鷹。

官雖不大卻被稱為是宋詩“開山祖師”的梅堯臣,竟寄給蘇洵自己的《題老人泉詩》,先是暢敘了二人的深厚友誼,然后還隨信盛贊了蘇軾兄弟,勉勵蘇洵出仕報國。

十月,父蘇洵收到了雷簡夫的書信,告訴蘇洵朝廷將要召試學士院。

十一月初五,朝廷的召命果然下達,天子要召試紫薇閣,而年已五十的蘇老泉卻故意稱病不去赴試。而是在當年的臘月初一,給仁宗皇帝上了萬言書!以一名布衣的身份先是向仁宗皇帝解釋了自己不去赴試的原因,然后是像中國古時候大多數讀書人一樣,意氣風發地向圣上提出了諸如改革吏治、恢復武舉等十條措施。

然后才致書雷簡夫與梅堯臣,說明了自己不去赴試的原因。對于這種先斬后奏、視死如歸的舉動,蘇老泉的解釋是:前段時間歐陽文叔曾把自己寫的《權書》等策論文章進獻給了朝廷,但朝廷卻認為其中觀點不可信而不予采納,那么這次紫薇閣的考試我去參加還有何意義呢?——正好前幾日本人剛好身有微恙,就稱病不去赴試了!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蘇洵作為一名封建知識分子,雖然有點迂腐之態,但從另一方面也確實展示了知識分子的那種應有的風骨。

最主要的是,這種言傳身教的舉動潛移默化地教會了蘇軾兄弟今后的行事以及今后從政的風格。

嘉祐四年(1059),己亥年。

三月。

二十四歲的蘇軾離開家鄉眉山,前往成都,期間與自己的宗兄寶月大師過往甚密。

寶月大師,法號釋惟簡,字宗古,蘇氏,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九歲出家,十九得度,二十九賜紫,三十六賜號。曾任成都大慈寺六世主持,領袖四川眾僧、廣泛傳播佛法。紹圣二年(1095年),寶月大師圓寂,葬于錦城(成都)之東塔子山,蘇軾還為其作《寶月塔銘》。

寶月大師給蘇軾的兩個藥方,蘇軾以書札呈給了父親。在成都時,蘇軾又向宗兄惟簡借了折枝兩軸,浮漚畫一軸。

折枝,花卉畫的一種。畫花卉不寫全株,只畫從樹干上折下來的部分花枝,故名。扇頁之類的小品花卉畫,往往以簡單折枝經營構圖,彌覺雋雅。此外,“折枝”,也指七言律詩中對仗的頷頸二聯,“折”其中“枝”而已。故折枝詩也就是對仗的七言聯句。浮漚,是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滅,常比喻變化無常的世事和短暫的生命。

在成都,蘇軾還買纈(古稱部分鏤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燈織物為纈)一匹,后因花樣不太滿意,想換成黃地月□者(也就是另外的顏色花樣,此處已無從考證),還托惟簡去市場上問價,可見兩人的情誼十分深厚。

適王素從定州(今河北保定代管縣級市定州市)移知成都府,王素,字仲儀,王旦之子,山東莘縣人。

王素到任之前,蜀地鐵錢已多,而鑄錢不止,致使幣值越來越輕,商賈不行。

王素下令,十年之內,不準鑄錢。其為政愛民,蜀與渭州居民,畫像祠之。已經進士及第的蘇軾聞訊,由于居喪守孝,不能登門參拜,但出于對王素的敬重,給新任知府上了《上知府王龍圖書》,提了一些意見,為蜀人陳情。希望王大人不要忽視容易辦到的善待戍卒兵丁的養兵之事,更應多加留意于難以處理的、對人民賦稅征收之事。并奉上他過去所作的十五篇較為得意的文章,請知府大人處理政事后閑暇時間翻閱。

四月初三,蘇軾又給寶月大師去了封信,還是交代了一些瑣事。

例如,惟簡讓蘇軾到民間購買的繡觀音,蘇軾說現在來不及繡了,現成的有,就是歪瓜裂棗的也要六百五六十錢。另外,我借您的浮漚畫,估計不是真跡。您要替我再物色一幅好點的浮漚畫,價格嘛,好說。等等。

確切地說,父親蘇老泉作的《自尤》詩是在該年的五月間,此詩我們前文已經全文錄出。現實中,蘇軾沒有一個叫蘇小妹的妹妹,確有一個長他1歲的姐姐蘇八娘。蘇洵共有三子三女,長女早夭,次女早夭,都沒有留下名諱。幼女蘇八娘,蘇八娘16歲依照當時的習俗嫁給程夫人哥哥的兒子程之才,卻慘遭夫家虐待,18歲便結束了短暫的一生。蘇洵在《自尤(并序)》詳細講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字里行間深為自責,悔恨異常。

六月,蘇洵上書歐陽修,預告了當年的秋后要帶二子赴京師。

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號稱三年,這叫丁憂。

丁憂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要報效父母的恩情,孩子出生三年內都離不開父母,時時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對父母晚年要盡心盡力,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時時想念他們,至少在墳前守孝三年。

官員在丁憂期間唯一的任務就是為父母守孝報恩。在丁憂期間夫妻要分開,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墳前旁邊,停止一切的娛樂和應酬,守孝三年期間不得進行婚嫁慶典等喜事。

蘇軾在蜀地守母喪即將結束前有詩作二題二首:分別是《詠怪石》和《送宋君用有輦下》。

這兩首詩,被認為是蘇軾的試筆之作,屬蘇軾最早的詩作。

蘇軾的這一舉動,被后世的評論家認為是:征鴻初起勢,新蟬第一聲。

這兩首詩學界有人認為不是蘇軾所作,但也無確證,因此該兩詩存疑,而大部分版本的《蘇軾全集》均是從水路出川的《南行集》開始。對蘇軾作品的研究,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其成名及以后的作品,然而,蘇軾的靈感火花并非是偶然間點燃的。

可以肯定的是,《送宋君用游輦下》這首極長的五言詩應該是在出川前的秋八月寫的,因為這是蘇軾研究專家孔凡禮老先生從詩中“八月秋風高”這句話精確地判斷而來的。

這年秋天,蘇老泉上書歐陽內翰,通報了他的兩個兒子居家服喪之期已盡(可以出來做官了)。

這時候的蘇軾閑來無事,就與妻哥王愿一起游覽了眉州青神縣的豬母泉。

由于蘇軾前后娶了王弗及堂妹王閏之,那么,這個妻哥究竟是哪一個老婆的哥哥呢?這里有好事者,從蘇軾的作品中知道了王閏之只有個弟弟叫叫王箴,沒有聽說還有哥哥。因此,就基本斷定了王愿同志就是王弗的哥哥。

其時,蘇家園中有怪石,又植疏竹于其間。

蘇軾作了一首后世都不相信是他所作的詩(由于詩極朗朗上口,很有李太白的氣勢在,也許就是模仿李太白的也不一定,因此上不忍舍棄,遂全文摘錄如下):

《詠怪石》

家有粗險石,植之疏竹軒。

人皆喜尋玩,吾獨思棄捐。

以其無所用,曉夕空嶄然。

碪礎則甲斮,砥硯乃枯頑。

于繳不可碆,以碑不可鐫。

凡此六用無一取,令人爭免長物觀。

誰知茲石本靈怪,忽從夢中至吾前。

初來若奇鬼,肩股何孱顏。

漸聞{左石右宮}{左石右隆}聲,久乃辨其言。

云我石之精,憤子辱我欲一宣。

天地之生我,族類廣且蕃。

子向所稱用者六,星羅雹布盈溪山。

傷殘破碎為世役,雖有小用烏足賢。

如我之徒亦甚寡,往往掛名經史間。

居海岱者充禹貢,雅與鉛松相差肩。

處魏榆者白晝語,意欲警懼驕君悛。

或在驪山拒強秦,萬牛汗喘力莫牽。

或從揚州感盧老,代我問答多雄篇。

子今我得豈無益,震霆凜霜我不遷。

雕不加文磨不瑩,子盍節概如我堅。

以是贈子豈不偉,何必責我區區焉。

吾聞石言愧且謝,丑狀炊去不可攀。

駭然覺坐想其語,勉書此詩席之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强县| 嘉黎县| 桂林市| 集贤县| 菏泽市| 苏尼特右旗| 阳东县| 湄潭县| 重庆市| 长白| 西畴县| 若尔盖县| 习水县| 靖安县| 江源县| 时尚| 雷山县| 灵宝市| 大洼县| 仁布县| 兰州市| 南乐县| 红桥区| 蕲春县| 定州市| 监利县| 江孜县| 化隆| 永新县| 马尔康县| 涿州市| 黑河市| 富顺县| 北川| 徐汇区| 仁怀市| 墨竹工卡县| 榆社县| 阜平县| 通州区|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