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7章 密州出獵催生了《江城子》的豪放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熙寧八年的密州,當老鄉家的禾苗剛有點起色之際,農歷五月間,又一場“掐脖子”的大旱如約而至。

由于密州瀕臨大海,經常刮風,強勁的海風使得溝瀆里根本就存不住水。月余的干旱,使得州城之外方圓百里之地,蝗蟲的卵又孳生起來。此際的夏麥將熟,秋禾也快被旱死,父老鄉親們無奈仰天長嘆、如坐針氈。

此際,作為州守的蘇軾,只有再次地披掛上陣,作好祝文,重上常山祈禱天神,為民祈雨了。

常山畢竟是常山,求雨常應!

蘇軾的這次祈雨又大獲全勝,于是乎,蘇軾就鄭重地重修了山神廟,還把廟前的一眼泉水壘石成臺,保護起來,又在井上建一亭子,取名“雩泉”。蘇軾還說,古者謂吁嗟而求雨曰雩,泉取其名,也是為了彰顯常山能興云作雨、取信于百姓的根源就在此泉。

雨水從天而降,地里的莊稼保住了,蘇軾也就有了閑暇,有些陳年的“文債”也該還上了,首先是孔延之的挽詞。

孔延之,字長源,新喻(今江西新余縣)人。前面我們說了,蘇軾在去湯村督役前,曾與孔文仲有過詩詞唱和。如今,孔文仲的父親孔延之(字長源)也因對鹽法不滿被罷越州任,經過杭州時,蘇軾還在有美堂設宴接待過老孔。

其子孔文仲,字經父,也是因為曾當面否定王安石的理財用人之法,遭到貶謫并外放,如今孔文仲的臺州推官也被罷免。蘇軾在杭州時曾收到過小孔的贈詩,蘇軾感到三個人同為天涯淪落之人。

這位小孔,就連司馬光老先生也說過,朝中的蘇軾及孔文仲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臣僚,都敢不避陛下的雷霆之威與王介甫的虎狼之怒,屢次上書對策指陳朝廷的得失和王安石的荒唐。凌然正氣、視死如歸,對于自己的政治前途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在這一點上,老夫我遠遠不如人家蘇軾和孔文仲啊!

但王安石卻十分厭惡孔文仲的策文,于是上書神宗,取消了賢良科試策考試,讓小孔求上無門。

孔文仲,系孔子四十七代孫,與其弟孔武仲、孔平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詩贊曰:“二蘇上連璧,三孔分立鼎。天不墮斯文,俱來集臺省”。峽江的“三孔”兄弟與當代名人蘇軾、蘇轍兄弟常有詩文唱和,名噪一時。神宗熙寧三年,孔文仲奪取該科制舉狀元,成為有宋一代三百多年以來四位制舉狀元之一,也是江西唯一的一位制舉狀元。

只不過,孔父延之已與去年的二月仙逝,在小孔的請求下,蘇軾在密州為老孔寫下了兩首七律挽詞,“少年才氣冠當時,晚節孤風益自奇,君勝宜為夫子后,林宗不愧蔡邕碑。”高度概括了老孔光輝與傳奇的一生。

蘇軾常山祈雨后,夏麥已收,秋莊稼也一片生機勃勃之狀。

詩興大發的蘇軾,就提筆給兩位在杭州時的老朋友陳襄和呂仲甫(字穆仲)寄了詩,陳襄自不必說,呂仲甫乃丞相呂蒙正之孫,小呂剛開始任杭州教官,蘇軾到杭州時已改任此州的觀察推官。

再就是張方平。

自己的恩師張方平,早在鎮守四川時,就曾向歐陽修推薦了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所以說,他既是蘇軾兄弟二人的伯樂,也是他們共同的摯友——清虛居士王鞏的岳父。作為蘇軾的前輩與忘年之交,他還在“烏臺詩案”發生后為蘇軾說情,受到朝廷懲罰。他長期作為蘇轍的直接上級,對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多有提攜和影響。

蘇軾知密州時,張方平已修建了樂全堂,并自號樂全居士,以研讀道家和佛家經典自娛。蘇軾平生好喝酒,但酒量不大,就連自號醉翁的歐陽修,也遠遠不及張方平。但張方平十分自律,更重視個人修行,晚年后飲酒不再沾。從早年喜歡痛飲到晚年戒酒,已經超越以酒避禍的阮籍和以琴解憂的嵇康,以及善彈“無弦琴”的陶淵明,直達佛家維摩詰大士的境界。

作為后輩飽學之士,蘇軾畢恭畢敬地寫下《張安道樂全堂》一詩,贊嘆張方平“我公天與英雄表,龍章鳳姿照魚鳥”,才華氣概遠超同僚。

剛還完恩公張方平的“文債”,又聽說杭州前同事余主薄的母親大人去世了。

上一次,人家老余還專程從杭州過來,給蘇軾帶來了杭州僧俗的書信與問候。因此,蘇軾又給老余的母親寫了挽詞。接著為去年故去的老同事張掞(字文裕)寫了挽詞,張掞為齊州歷城人,曾出知過益州的益都縣知縣,頗有善政。

六月二十四,傳來了朝中重臣韓琦大人逝世的消息。

回想起韓大人曾經對自己的數次提攜之恩,還有父喪時,韓大人還以以個人名義贈銀三百兩,蘇家兄弟雖婉辭不受,但可以看得出韓丞相對于蘇家的關照之恩。

有一次,韓琦舉薦蘇軾為諫官,引發了朝中小人對于蘇軾的攻擊。

當時的韓大人怒批道,蘇軾腹中藏有古今之學,其文章高過當今的時代(文章高于時),在上書中又敢于言說朝廷的得失,所以老臣才舉薦蘇軾為諫官的。沒成想,朝廷沒有恩準也就罷了,還有歹人借機誣陷,使得蘇軾反倒因我而受到連累。如今,為了贖回蘇軾被誣罔之罪過,老夫特乞求致仕(惱了,不干了)!

這一幕幕的往日恩情,令蘇軾終生難忘,追昔撫今的他,含淚為恩公韓大人寫下了一篇沉痛的祭文。

這一時期,蘇軾的祭文超多,但總算是都還上了這些文債。

此時,劉攽從曹州寄詩來,時劉攽正知曹州。剛到任時曹州境內盜賊猖獗,雖用重典而不能禁,劉攽到任后,執政愈加寬平,盜賊遂漸次衰息。

李常也自湖州寄詩來,對于這位湖州知州、黃庭堅的二舅李常(字公擇),蘇軾時常引以為知己兼詩友。我們常說,酒逢知己千杯少,也許“詩逢知己千首少”也是成立的吧,蘇軾接到老李的詩作后,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連作了兩首和詩。

我們知道,蘇軾一旦面對知己,嘴上就沒有了遮攔,禍患往往就在不經意間發生了。

“白發相望兩故人,眼看時事幾番新。”后被反動派指為譏諷朝廷近日頻頒新法,事尤其多也。“何人勸我此間來,弦管生衣甑有埃。綠蟻濡唇無百斛,蝗蟲撲面已三回。磨刀入谷追窮寇,灑涕循城拾棄孩。”被指譏諷朝廷削減公使錢太甚,造酒不得超過百石,致使弦管生衣,酒甑上布滿塵埃,還有盜賊不絕、蝗蟲肆虐、棄嬰遍地,亂象都是推行新法惹的禍。

這還不算完。

常山廟修成之際,蘇軾作了祝文,到常山還了愿。就在祭常山回來的路上,蘇軾與同僚會獵于鐵溝。

經過蘇軾近一年的努力,“蝗旱相仍”的災情基本杜絕,“盜賊漸熾”的局面也大為改觀,自己治下的密州正呈現出幾年來少有的穩定富庶的局面。他在為自己治國理政才能竊喜的同時,也更加迫切希望得到朝廷的肯定。

而且就在不久前,保守派在與變法派的較量中小勝了一把,變法派的二號人物——時任參知政事的呂惠卿被正式罷相,更為重要的還有知制誥陳襄向神宗再次舉薦司馬光、蘇軾等三十三人。看到自己治理密州成果初現,還看到目前的政治形勢似乎正沿著有利于保守派的方向發展。蘇軾此時的心情如烏云縫隙中透出的些許陽光,以前深埋在心底的不能想、不敢想的念頭得以迸發。

此時的蘇軾,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渴望得到朝廷的召喚,渴望處在更高、更寬、更廣的平臺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其豪情滿懷于胸、狂喜溢于言表。

于是,就在這秋高氣爽、紅葉滿山的秋冬之際,蘇軾興致勃勃地賦下七律一首。

“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這是蘇軾在詩前序中所言,這本是一首借狩獵來抒發自己渴望馳騁疆場、為國效力的豪情壯志與激越情懷之詩,但這首題于本州小廳上的“圣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句,也被指為有譏諷之意。

不過,從文學的角度來講,這次狩獵的最大福利,乃是蘇軾給我們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這首詞,蘇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對詞體、詞風和詞境進行了改革,打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樊籠,使詞也能成為豪放不羈、氣象恢弘而無所拘束的作品,真正意義上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在詞的創作與發展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軾的第一首豪放詞,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就連蘇軾自己后來也因這首詞有別于傳統風格而頗為得意,曾說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

當然,在詩中蘇軾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射虎,而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及渴望報效朝廷的豪情壯志。但天不隨人愿,在隨后的日子里,變法派雖偶有折戟,保守派雖略獲小勝,但在進退騰挪間,變法派總能左右朝堂的局勢,這也就不難理解蘇軾雖屢經舉薦,但總也無功而返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广平县| 平凉市| 缙云县| 当雄县| 荥经县| 马龙县| 迭部县| 曲阳县| 承德市| 鹿泉市| 民和| 清丰县| 西贡区| 永寿县| 化州市| 昌乐县| 江源县| 综艺| 中宁县| 小金县| 梨树县| 萨嘎县| 东乡县| 和硕县| 通化市| 开平市| 宜君县| 江西省| 临沭县| 波密县| 繁昌县| 涪陵区| 永仁县| 阿荣旗| 渑池县| 灵山县| 清水河县| 北碚区| 武宣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