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丘吉爾坐失良機
- 中外智謀故事(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2108字
- 2014-10-30 14:14:05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軍隊以“閃電戰”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終于爆發!
英國首相丘吉爾是一個相當頑固的鐵桿反共分子,關于這一點丘吉爾自己也毫不隱諱。
他在得悉法西斯軍隊開始進攻蘇聯時發表的廣播講話中直言不諱:“在過去的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
在丘吉爾的骨子里,他既憎恨納粹,又仇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把共產主義視作洪水猛獸。從戰爭一開始,他就希望蘇德之間能互相廝殺,使其兩敗俱傷,由他坐收漁翁之利。因此,丘吉爾強烈希望蘇德盡快開戰。
但當時英國面臨的最大危險和現實敵人是德、意法西斯,大同小異是蘇聯。
所以,丘吉爾在得悉德、意軍隊已經開始進攻蘇聯的確切消息后,如釋重負,并于當天發表了一篇頗得世界輿論好評的支持俄國的聲明。
7月12日,蘇、英兩國政府簽訂了對德戰爭采取共同行動的協定。
然而,丘吉爾卻遲遲不采取具體行動。
1941、1942年,是蘇聯紅軍和希特勒軍隊殊死相拼的兩年。盡管在1942年蘇聯軍隊基本遏制住了希特勒的“閃電進攻”,但在蘇德戰場上,蘇聯紅軍承受著400多萬裝備精良的法西斯軍隊的進攻。為此,蘇聯紅軍斯大林元帥多次向英、美兩國提出了在法國北部開辟第二戰場,借以牽制法西斯軍隊,減輕蘇聯戰場壓力的方案。
這個方案,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同意的,并派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前往倫敦同英方會談,可丘吉爾卻很搪塞,持消極態度,借口條件不成熟而故意拖延。
其實,丘吉爾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盡可能地借希特勒之手來打擊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正像希臘記者L.杰烈比在他的《丘吉爾秘密》一書中寫的那樣:“丘吉爾希望蘇聯在戰爭中流血犧牲,希望在勝利時蘇聯已完全筋疲力盡,無法在歐洲和世界起首要作用……丘吉爾企圖通過戰爭削弱蘇聯,他希望俄國人孤立地同德國人斗,這樣,不論戰爭的結局如何,雙方都將財盡力竭。”
正因為有此想法,丘吉爾頑固地拒絕斯大林關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建議。
為了敦促丘吉爾及早開辟第二戰場,一方面減輕蘇聯的壓力,一方面忙于縮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1942年5月,斯大林派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訪問倫敦,督促丘吉爾趕忙行動,但依然未有任何成果。
正直、善良的英國人民卻與丘吉爾的想法相反,他們希望自己的國家誠摯地履行對蘇聯的盟國義務。英國的進步黨派和愛國人士,積極要求英政府履行開辟第二戰場的諾言,許多城市為此舉行了無數次的游行和集會。
懾于國內外的雙重壓力,1942年7月,丘吉爾和羅斯福單獨進行了會談,在丘吉爾的鼓動下,英、美決定1942年不在歐洲登陸,而是進入北非,讓蘇聯繼續同希特勒廝殺。
同時,丘吉爾還通知本國的有關部門,停止第二戰場的準備工作,并必須做好準備,如果一旦蘇軍突破希特勒防線,我們(指英軍)應當毫無遲延地溜進大陸。
丘吉爾坐山觀“虎”斗,過了一年。
1943年開始,蘇聯的衛國戰爭已經渡過最困難的階段,特別是到了夏、秋兩季,蘇軍的攻勢節節勝利,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三位世人關注的“三巨頭”在德黑蘭的蘇聯大使館召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這就是后來歷史學家們大書特書的“德黑蘭會議”。
蘇聯駐德黑蘭大使館。石頭砌成的圍墻內,幾幢淺褐色的磚房稀稀疏疏地坐落在庭院的綠蔭深處,顯得十分寂靜、幽雅。
下午4時,會議一開始,丘吉爾就向斯大林解釋為什么遲遲沒有開辟第二戰場。他說:“莫洛托夫先生到倫敦時,我曾告訴他,我們正制訂在法國牽制敵人的計劃……英、美兩國正準備1943年進行一次規模很大的軍事行動……我充分了解,這個計劃在1942年對于俄國是毫無幫助的……”
從丘吉爾一說話,斯大林就陰沉著臉一聲不吭,任憑丘吉爾在那兒喋喋不休地為自己開脫、解釋。后來,斯大林實在是忍不住了,他直截了當地質問道:
“據我了解,你們是不能用大量的兵力來開辟第二戰場。甚至也不愿用6個師登陸,但這樣的登陸其實無益,因為它會大大妨礙明年計劃實行的巨大戰役,戰爭就是戰爭,不是開玩笑,如果惹起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的災難,那就太愚蠢了。”
“非常對不起,我的戰爭觀與閣下不同。”斯大林瞪大了眼睛,厲聲說道:“不準備冒險,就不能獲得勝利,為什么你們這樣害怕呢?我真不明白。”
斯大林與丘吉爾爭執起來。
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時,會議廳內出現了令人尷尬、窒息的沉默。氣氛相當緊張。后來,斯大林拿過他的彎形煙斗,慢慢地塞上煙,點燃后抽了一大口,再次強調說“假如你們今年不能在法國登陸,我也無權強求,但我必須說,蘇聯政府不同意英國首相的論點!”
面對斯大林咄咄逼人的攻勢,丘吉爾滿臉慍色,垂頭喪氣地抽著他的大雪茄,并吐出了團團白煙。這次會議盡管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但關于第二戰場問題爭執到最后,丘吉爾權衡再三,才勉強同意于第二年五六月份實施在法國的登陸,開辟第二戰場。
1944年6月6日,盟軍龐大的部隊終于渡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始對德國的進攻。
從斯大林提出開辟第二戰場到盟軍終于在諾曼底登陸,經過了漫長的兩年,而這兩年正是蘇聯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候。在反對希特勒法西斯的偉大的衛國戰爭中,2000多萬蘇聯人死在了德、意法西斯軍隊的鐵蹄之下!
如果丘吉爾不采取隔岸觀火、坐山觀“虎”斗的策略,及早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不但可以大大縮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甚至可以挽救千千萬萬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