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動物的基本常識(3)

每年刺猬媽媽都會產一窩崽,每窩3~6只,多時達8只。刺猬媽媽與幼崽片刻不離,即使外出活動時,小刺猬也會跟在媽媽的身邊。

動物的溝通行為

動物在一個群體中生活,有著與其他個體非常密切的聯系,隨時需要交流信息。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其實,動物有著很豐富的語言。那么,動物的語言究竟是什么呢?動物的行為、聲音和氣味等都是動物的語言,都可以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螞蟻的信息傳遞方式特別有規律。螞蟻先派出“偵察兵”去尋找食物。“偵察兵”找到食物后,再回去報信。遇到同巢的成員時,先用觸角互相碰撞幾下,然后再用觸角“聞”幾下地面,通過這些氣味信息傳遞食物的體積、所在的方向和位置等信息。接著,同巢的螞蟻們就會一起去搬運食物。

蜜蜂傳遞信息的方式也獨特。它們雖然不會說話,彼此之間卻可以通過舞蹈來表示蜜源的方向和位置等許多信息。當有一只蜜蜂找到花群之后,就會以“8”字舞或圓形舞兩種方式向同伴們傳達信息。一般來說如果蜜源不太遠,它們就會表演圓形舞,而如果蜜源離得遠,它們就會跳起“8”字舞。跳舞時頭部朝上,則表示蜜源是在對著太陽的方向;如果頭部朝下,則表示蜜源是背著太陽的方向。

狼的“語言”很豐富,互相輕輕撕咬頸項表示尊敬,特級警報用皺鼻表示,還有很多不同的聯絡信號用長短、高低不同的嚎叫聲來傳遞。狼還用嚎叫聲告訴同伴自己的位置。一群狼聚在一起嚎叫,則是為了顯示集體的威力以警告敵人或其他狼群休要前來侵犯。

黑猩猩在進食、捋毛及成群黑猩猩和睦友好地彼此挨近時,它們都會用一連串的“呼呼”聲來交流信息。這些聲音里常伴有明顯的呼吸急促,并且時高時低。此外,它們的臉部還有一些奇特的表情來配合這些聲音。

南美洲有一種吼猴,它們下頜很寬闊,圍住一個膨大的喉頭,喉頭里有一個由舌骨形成的“共振箱”。當一只吼猴在吼叫時,其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通過“共振箱”變得十分洪亮,可以在近5千米的范圍內聽到吼猴的叫聲。實際上,吼猴的吼叫并非沒有任何意義,這是它們向其他猴群發出的一種虛張聲勢的“示威”,宣布“這里是我們的領土,不要進犯”!即使像蟒蛇那樣的勁敵,只要聽到吼猴群的合力吼叫,也會心驚膽戰的。

狐貍體內分泌的“狐臭”是它們很有用的武器。它們可以用這種氣味來標記自己的領地,還可以通過對方留下來的氣味來識別其他狐貍的性別、地位等級和確定的位置。而且這種氣味在逃命的時候也能成為令其他動物窒息的武器。

動物的學習行為

有些動物生下來的形狀就和成年以后完全一樣,但也有些生下來發育得不夠完全的動物。許多昆蟲和兩棲動物都要經歷一個叫做“變態”的過程,就是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經過變態這個過程,變成成蟲。而各種動物在其成長過程中都必須要學習各種生活技能,這樣它們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

幼獅從一出生就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料下長大。媽媽為了幼獅的安全,總是經常更換住所。等幼獅長到十周大時,再由媽媽帶回獅群,和其他兄弟姐妹們一起生活。

小丹頂鶴剛出生的時候,全身都長著褐黃色的絨毛,樣子像只丑小鴨。幾天后,它們就能在淺水草叢中自己找些昆蟲、小魚和植物等來吃。它們3個月大,便學會了飛翔。等到入秋后,它們便能隨群南遷越冬。

猩猩出生不久,四肢就很發達,它們會緊緊攀住媽媽的腹部,幾個星期后便能在媽媽身上爬來爬去,再過幾個月便開始學習站立和爬樹。它們會在樹上、叢林間穿梭玩耍,進行特技表演,來鍛煉自己的平衡能力。

動物的偽裝行為

許多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都具有了高超的偽裝及自我暴露的本領,如保護色、擬態、警戒色。這樣可以有利于躲避敵害、保護自己以及捕獲獵物。有一些動物靠調整皮膚的顏色來適應環境,還有一些動物通過毒刺、毒腺、惡臭或鮮艷的色彩和斑紋來警告來犯之敵,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變色龍是一種很會偽裝的動物。變色龍生活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它們的體色可以隨著生存環境的光線、溫度、濕度的變化而改變。當光線很強的時候,它們的體色呈綠色;當光線陰暗時,它們的體色則會變為褐色。而且當它們受到驚嚇時,體色也會隨之改變。

枯葉蝶很難讓人們從它們所棲息的葉子中辨認出來,因為它們看上去和枯葉一模一樣——有葉脈狀的翅脈,連翅膀上的斑點也像極了枯葉上的菌類斑點。

竹節蟲以擬態聞名昆蟲界,當它們靜棲在樹上時,和一段竹枝或樹葉很相像。不僅如此,它們還能夠慢慢地把身體顏色調整到與四周環境一致的程度,甚至它們的卵也極像一些植物的種子。

圍兜蜥是一種爬行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它的頸部有一圈褶襞皮膚,褶襞上有骨頭支持著。平時褶襞貼在頸子上。當遇到危險時,圍兜蜥就把褶襞撐起來虛張聲勢,使來犯者不敢輕舉妄動。這一辦法在對付比自身大得多的敵人時很有用。

動物的防御行為

動物生存的環境中,時時刻刻存在著危險,它們的天敵時常發動突然襲擊。因此,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一般來說,動物在遇到危險時的本能反應就是逃跑,但逃跑有時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因此很多動物為了保護自己,練就了各種各樣的防御本領。

土撥鼠可以說是動物世界中最優秀的警報員。土撥鼠又名旱獺,和松鼠是近親,身體肥胖,樣子像鼠又像兔,是挖洞的穴居小動物。土撥鼠的警惕性特別高,每次成群出穴覓食活動時,鼠群總派遣一只土撥鼠擔任“哨兵”。土撥鼠“站崗”時十分負責,常常用后腳跟站立在地面或高處,以便探察四周的動靜。一旦發現有敵害來襲時,它就立即發出高頻率的尖叫聲,其他的土撥鼠聽到這樣的“警報”聲,便立即鉆人洞穴中以逃避兇險。當敵害遠離時,這只放哨的土撥鼠便會發出洪亮的叫聲,表示“解除警報”,其他土撥鼠便又紛紛出來覓食了。

鱷類生活在河流、湖沼里,它們遭遇危險時會立即張開血盆大口,露出利牙,高聲吼叫,往往嚇得敵害落荒而逃。美洲的鱷龜,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龜,它們雖然不像鱷類那樣有一口利牙,但是在遇到危險時會裂開兩頜使聲門擴張,白色的聲門與暗色的口腔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同樣也可以嚇退來犯的敵害。

北美洲的麝牛,雖然個頭較大,但是時常遭到狼群的圍攻。為了保護母牛和小牛,公麝牛常常犧牲自我。一群惡狼向一群麝牛襲擊時,身強力壯的公麝牛們立即聚在一起,將母牛和小牛重重保護起來,形成一個保護圈,并各自將頭部朝下,雙角對向狼群,擺出一副反攻架勢,偶爾其中一頭公牛會沖出去襲擾一下狼群,然后快速返回,其他公牛也會輪流出擊和返回。這種防御方法往往使狼群不易下手,但是也存在較大的危險性,出走的公牛很可能會遭到兇殘而狡猾的群狼殺害。

豪豬又名箭豬。豪豬一旦遇到敵害會立即豎起硬刺,并將硬刺相互碰撞摩擦,產生一種“刷刷刷”的威嚇聲,同時還會在嘴里不斷地發出“噗噗噗”的吼叫聲,以此來警告來犯者。這時,如果對方置之不理,繼續逼近,那豪豬就會迅速地轉身,用臀部或背部的一團矛槍般的硬刺朝著敵人,只要敵人撲上來,在相互接觸與廝打時就有許多硬刺刺人敵人身體。

穿山甲和犰狳的體毛已演變成為堅硬的鱗片,這些鱗片像是一塊塊厚厚的鋼盾。當遇到危險時,它們就會縮成一團,把背面的鱗片露出來以保護自己的要害部位,使敵害無可奈何。

裝死是許多弱小動物使用的逃生技能。這種方法很實用,因為很多肉食性動物只吃活的獵物,如果獵物不再運動了,它們的捕食行為便會隨著停止。蛇和松鼠都會使用這種方法逃生。

自然界里有許多動物,如黃鼬、臭鼬、白鼬、靈貓等,當遇到危險時會放出臭氣或臭液來嚇退敵害。其中以美洲的臭鼬最為典型。當它受到敵害攻擊時,會立即高高地翹起尾巴,從尾部放射出臭液。這種臭液不僅能令敵人退卻,同時還具有麻痹作用。如果這種臭液噴射到人的臉上,會使人立即昏厥,許久才能蘇醒過來。因此,在百獸群棲的美洲森林里,臭鼬是比較安全的。

動物的求偶行為

動物也有愛情,為了獲取愛情,動物還會進行一系列的求偶行為。它們的求偶行為方式很多,或是向異性炫耀自己的美麗,或是為異性跳優美的舞蹈,或是唱起動聽的歌曲……總之是花樣翻新。

巖棲傘鳥是一種色彩亮麗,體態優雅的傘鳥。雌巖棲傘鳥是黑色的,雄巖棲傘鳥則是亮麗的橘黃色。在繁殖季節,雄巖棲傘鳥在傳統的求偶場地聚集,“舉行”求偶表演。雌巖棲傘鳥觀賞表演,最后挑選最能打動自己的異性。

動物界里,最奇妙的求偶炫耀行為要屬座頭鯨的歌聲了。每只座頭鯨都唱著它們自己獨創的歌曲,這種歌由一系列的長音符組成,并且能不停地重復演唱下去。座頭鯨的歌聲非常洪亮,旋律奇異而美妙。

白鷺的求偶行為是極有趣的。雄鷺為求得雌鷺的歡心,會頻頻展開頭部、胸部、背部的靚麗長羽,跳躍著圍著雌鷺旋轉,還不時地伸長脖子吻頸或愛撫對方。

螃蟹的求愛最為直接,它們認為“洞房”才是頭等重要的。因此雄蟹在繁殖季節會花上1個小時在沙灘上挖出一個60平方厘米的螺旋狀的“洞房”。“洞房”建完之后,雄蟹便在洞口開始等待“新娘”的光臨了。

蟬總是在夏日中不斷地鳴叫,這些會叫的蟬都是雄性,它們以高聲鳴叫來吸引雌蟬前來交配;在生殖季節里,青蛙叫得也很起勁,這也是為了吸引異性,使異性伙伴能尋聲而來,進行交配。

西非冕鶴中的雄性到了繁殖期會互相惡斗一場,勝者獨占交配權。為了獲取雌鳥的芳心,雄鳥要不停地追逐雌鳥,并舞起“芭蕾”。舞姿輕柔曼妙,富有浪漫情調,甚至連人類都自嘆不如。

動物的共生行為

不同種類的動物生活在一起,存在其中一方受益較多,一方受益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現象,在生物學上被稱為“共棲”。大多數“共棲”動物之間都形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伙伴關系。

千鳥不但可以在兇猛的鱷魚身上尋找小蟲吃,還能進入鱷魚的口腔中找東西吃,有時鱷魚會不小心突然把嘴閉上,千鳥被關在里面,但千鳥只要輕輕用喙擊打鱷魚的上下顎,鱷魚就會立即張開大嘴,讓千鳥飛出來。這種共生互助關系讓千鳥獲得了食物,也讓鱷魚清潔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牙齒。

向導魚總是與愛吃小魚的鯊魚形影不離。鯊魚經常會把一些食物賞賜給向導魚食用,遇到危險時,大鯊魚的嘴就是它們的避難所。同時,向導魚也會幫助大鯊魚清潔皮膚,除掉它們身上的殘渣臟物。

犀牛鳥是犀牛的好朋友。犀牛的皮膚非常嬌嫩,因為它們有很多皺褶,神經、血管密布其間,加上它喜歡在水澤泥沼中生活,時間一長,皺褶里就會滋生各種寄生蟲,寄生蟲叮咬它的皮膚,使犀牛疼癢難忍。停歇在犀牛背上的犀牛鳥就成了犀牛的家庭醫生,犀牛鳥總是成群地在犀牛背上跳來跳去,并在犀牛的皮膚皺褶處覓食小蟲,甚至毫不客氣地在犀牛的嘴巴或鼻尖上跳躍、玩耍。

犀牛眼睛很小,視力很差,聽覺也不靈敏。所以每當遇到危險的時候,犀牛鳥便會立即向自己的伙伴——犀牛發出警報。先是跳到它的背上,然后飛起來,大聲啼叫,并在上空盤旋。所以人們把犀牛鳥稱為犀牛的“哨兵”。

海葵總是依附在寄居蟹的身上潛入海底,以捕捉到更多食物。海葵會放出像花瓣一樣的觸手,捕捉小動物,這樣既保護了寄居蟹,又能捕到充足的食物。兩個朋友總是形影不離,甚至寄居蟹在遷居時,也要把海葵搬到另一個螺殼上去。

扇貝張開貝殼時,豆蟹就趁機尋找微小生物或有機碎屑來充饑;每當貝殼閉合時,豆蟹則以扇貝的糞便為食。當強敵向扇貝襲擊時,機警的豆蟹便立即攪動扇貝的身體,扇貝于是馬上閉合貝殼從而脫離危險。

紅螺是扇貝的天敵,它能分泌一種黃色帶辣味的毒液,用來麻痹扇貝的閉殼肌,使它的雙殼久久不能合攏,紅螺此時便可以吃掉扇貝的肉。每逢此時,豆蟹便會揚起雙螫將紅螺趕走,直到扇貝從麻痹中復蘇過來。豆蟹在這種場合往往充當起扇貝“保鏢”的角色。

白蟻以木材為食,但它們卻無法將木材纖維消化掉,這時,寄生在它們腸內的一種叫做披發蟲的鞭毛蟲便會出來幫助它們消化。原來,披發蟲能分泌一種消化纖維素的酶。白蟻的腸內如果沒有這種鞭毛蟲,當它吃了大量的纖維素后,會被活活撐死。對于披發蟲來說,躲在白蟻的腸內,也是最安全的。另外,白蟻腸內還有豐富的纖維素供它們分解利用,所以披發蟲是不能離開白蟻的。

動物的遷徙行為

動物為了始終處在氣候適宜、食物充足的地方,就不斷地進行遷徙。它們的遷徙都是在特定的時間朝著固定方向行進的。

北極燕鷗在北極繁殖,卻在南極過冬,它們總是在兩極之間往返,一年之間往返的行程可達3萬多千米。可以說北極燕鷗是所有鳥類中遷徙路線最長的。

生活在巴西近海地區的綠海龜,每年6月下旬,便會成群結隊地穿越大西洋,歷經兩個多月,游過2000多千米,來到阿森松小島上“旅行結婚”,繁衍下一代。之后,它們再成群結隊地返回老家。

每年的五六月份,瓢蟲便會集聚在一起遷移。這時,某處的海岸上便會被密密麻麻的蟲體所覆蓋,使海岸變成了淡紅色,甚至海面上也會被這些成群的瓢蟲染紅,那種場面蔚為壯觀。

蝗蟲也要遷徙,它們的遷徙往往會給路過的農作物帶來巨大危害。因為它們的食量很大,而且常常集體遷徙,每到一處就會將那里的農作物葉子吃光,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角馬是草原上重要的食草動物。每年的5月份,雨季即將結束的時候,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綠草,角馬會聚集成龐大的隊伍大規模地遷徙。上千只蹄子踩著地面,在地上形成條條深溝,揚起大片灰塵。

龍蝦一到秋天便會大規模遷徙。最初由兩三只龍蝦帶頭,首尾相接,排成縱隊前進。沿途碰上的龍蝦也會尾隨其后,隊伍于是越來越龐大,浩浩蕩蕩地向前行進,其速度每小時可達1千米。

哺乳動物中,遷徙路程最長的要屬鯨類了。白鯨在棲息地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海岸之間遷徙,其行程可達18萬千米。

動物的筑巢行為

動物的巢穴各式各樣,或精致,或簡單,或巨大,或小巧,但用途都大體相同,多用來躲避敵害、睡覺休息、繁殖后代、御寒取暖。

黑猩猩的巢非常簡單。它們將樹葉茂密的小樹枝彎曲起來,構成了一個有彈性、溫暖而舒適的巢。黑猩猩每天都要筑一個新巢,以供晚上休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广安市| 澄迈县| 措勤县| 潞西市| 莒南县| 井冈山市| 鹤岗市| 青海省| 兴宁市| 浪卡子县| 揭阳市| 固阳县| 酉阳| 东阳市| 托克逊县| 玛多县| 高邮市| 宾川县| 吴堡县| 吉安县| 阿合奇县| 万宁市| 礼泉县| 金塔县| 昭觉县| 龙胜| 麟游县| 库尔勒市| 游戏| 会宁县| 金沙县| 贵州省| 青川县| 廉江市| 亳州市| 云龙县| 丹凤县| 阜南县| 汉沽区|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