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學就會的基金實戰課
- 蔣融融
- 13字
- 2022-08-22 15:19:14
第一章 下一個投資金礦在哪里
普通人真的能夠實現財務自由嗎
財務自由是當下特別流行的一個詞。我們大多數人都想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生存現狀,現在的人不僅焦慮,而且“內卷”。
其實人生中很多焦慮的事情最終都可以落到一個字“錢”上。雖然錢不能解決一切,但是它的確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
承認自己對錢的渴望很正常,也不用擔心告訴別人你想要財務自由會被嘲笑,因為財務自由是人生自由的基礎。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還能通過投資理財賺到錢,并實現財務自由,只能說明一件事——你財商高。
有很多勵志書籍告訴我們要把愿望寫下來,每天大聲讀上幾遍,這樣才能更快地實現目標。我覺得形式沒有那么重要,關鍵是目標明確,方法正確,并且真正付諸行動。
有很多人覺得財務自由要幾百萬元、幾千萬元甚至更多,一個普通上班族的收入能滿足日常生活就不錯了,想實現財務自由太難了!如果你只是把它當成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要實現這個目標的確很難。其實財務自由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那種揮金如土,它有自己明確的量化指標:當你不工作,投資帶來的收益也能覆蓋日常花銷,就實現了最基本的財務自由。簡單來說,就是不上班,也有錢。
所謂的財務自由,沒有一個絕對數字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消費水平和物質欲望都不同,可能有的人每個月1萬元就過得很舒服,有的人每個月10萬元也不夠花。雖然每個人財務自由所需要的金額都不同,但是當你不再需要為了生活而必須要去工作賺錢,而是擁有一臺為你賺錢的機器,這臺機器為你贏得的利息收入等于或者遠遠大于你的日常支出的時候,你就達到了財務自由。
有一個通用的簡單公式我們可以參考一下:
實現財務自由需要的錢=你每年的開銷/4%
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威廉·班根在1994年提出的理論,也叫4%法則。他分析了美國長達75年的股市情況及退休人員案例,認為通過投資股票資產,每年從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過4.2%的金額用于花費,那么退休金到死都花不完,因為股票資產自己會增值。
假設你每月花銷1萬元,12萬元/4%=300萬元,也就是當你擁有300萬元時就可以實現基本財務自由,這些錢每個月產生的利息投資收入可以供給你每月的日常花銷,即使不工作你也能維持日常生活。當然這里不包括你想要買房、買車,甚至更大額的花銷。
有一個上班族和她的丈夫,通過儲蓄和投資,用十年的時間積累了價值650萬元的基金。然后他們辭去了工作,開始環游世界,過上了夢想中的生活。為此她還寫了一本書,叫作《不上班也有錢》,書中描述了很多人夢想的生活,各處旅行,無拘無束,真真道出了上班人的心聲!
其實他們也沒有什么高超的技巧,也不是年薪百萬,就是憑著極其明確的目標和超強的執行力,通過十年的時間實現了目標。首先通過上面4%法則公式的計算,他們得出了想要財務自由需要650萬元,然后就開始執行計劃。
第一步,儲蓄,而且是超高的儲蓄率。這里不是說你一個月存1萬元就是高儲蓄率,而是要看你的儲蓄和收入的比例。比如你一個月收入10萬元,儲蓄1萬元,那么你的儲蓄率就是10%;如果你一個月收入只有1萬元,但是儲蓄了5000元,你的儲蓄率就是50%。最重要的不是儲蓄額,而是儲蓄率。我身邊有的朋友年薪百萬,每天依然還在念叨什么時候才能退休。雖然他們的收入很高,但是靠工作換收入,一旦工作停止,收入也就停止。所以實現財務自由不是看你賺了多少,而是存了多少,是你不工作的時候手里能有多少錢。
我們先看看自己每個月的儲蓄率有多少,10%還是20%?或者根本就沒有?這對夫婦能夠在十年時間實現財務自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80%的高儲蓄率。
相信很多人都難以做到這個程度。這么高的儲蓄率,就意味著從每一個角落省錢,能不花的就不花,不能不花的就盡量少花。
他們先把支出表中的前三項花銷減少一半,掐大腿減少沖動購物,區分必要和想要,進行各種省錢實驗。為了省錢,他們通過極簡婚禮,租房居住,騎自行車上下班,自己制作生活用品,養豬種菜,和鄰居換雞蛋等各種你想象得到與想象不到的方法實踐,把錢攢起來。
第二步,用攢下來的錢持續投資被動型指數基金,用時間復利的方式積累財富。作者表示“自己的投資目的不是要追求快速致富,也不奢求在短期內讓資產增加數十倍、數百倍,只希望透過長期投資賺取穩定的股利,在退休后資產不致因為通貨膨脹而縮水”,同時她積極開展一些副業增加收入。
《不上班也有錢》這本書在前幾年非常火,內容不多,用一天的時間就能讀完,當時給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第一,實現財務自由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二,要對欲望有合理的預期和控制;第三,財務自由的方法簡單總結就是儲蓄和投資,這一點和巴菲特的觀點相似。
只是他們這種極端的省錢方法,絕大部分人做不到。但是我們起碼能做到盡量多地儲蓄,比如我給自己設定把每個月收入的30%存起來,這個還是可以的。我認為生活中的吃喝玩樂也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你不必那么苛責自己,可以試著在其中找到平衡。就像《富爸爸窮爸爸》里講的,別把你上班辛苦賺來的錢買奢侈品,而是用這個錢去投資,用投資賺的錢再去買想要的東西犒賞自己,多了一道程序,錢也有了,包包也買了,區別只是延遲滿足而已。
除了攢錢,投入盡量多的本金,我們還可以從其他因素下手。復利有時間、本金、收益率三大因素,想要實現財務自由,這幾個因素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比如《不上班也有錢》這本書的作者從本金下手,嚴苛地存錢,讓本金快速增長。除此之外,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越早開始投資越好,而且收益率越高越好。也就是說,從大學就開始投資和從40歲才開始投資,收益會有巨大的差距;年化收益率10%和15%,收益也會有巨大的差距。
我們可以利用復利計算器做個粗略的計算。假如你現在30歲,每月拿出3000元定投,以年化收益率10%來計算,到55歲時,25年的時間共投入90萬元,最終本金收益和粗略估算將有401萬元。
如果你從20歲開始定投,同樣每月定投3000元,以年化收益率10%計算,到55歲時,35年的時間共投入126萬元,最終本金收益和粗略估算可能會達到1148萬元!這就是時間因素的魅力。
如果還是從20歲開始每月定投3000元,但提高收益率按照年化收益率12%計算,到55歲時,期末總資產將會達到1948萬元,投入的本金只有126萬元。
這就是復利的關鍵:時間、本金、收益率。投資越早,本金越多,收益率越高,你就會越快實現你的財富目標。
我們往往會低估自己十年能做到的,而高估自己一年能做到的。但是當時光流水匆匆過,你從20歲來到30歲,又來到40歲、50歲……你會發現時間竟然過得這么快,二十年前怎么沒早點開始投資?
我們總想著一口氣吃個胖子,想賺大錢、賺快錢,但投資卻是個細水長流的活,任何暴富或快速收益都很難維持,而且還容易掉坑。只有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收入,同時踏踏實實地儲蓄投資賺錢,即使一段時間不工作也有錢花,這樣你才能體會到自由的快樂,也能更快地實現你的目標——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