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無力回天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 東山小生01
- 2677字
- 2022-09-02 20:00:00
前面說了,隆武帝是南明歷史上第二位皇帝,也是最有作為的皇帝。對于一個坐了大半輩子牢的人來說,什么冷暖都嘗過,此時的朱聿鍵已經無欲無求,他只想盡力治理好這個殘破的國家。
唯心,唯力,足矣!
人有作為體現在性格上就是敢做敢當,隆武也不例外。
隆武朝最有實力的軍隊有兩支,一支是湖廣的何騰蛟(堵胤錫屬于他),一支是福建的鄭芝龍。
熟悉中國地圖的人都知道,湖廣(湖北湖南)和福建中間隔了一個江西。于是隆武帝打算親臨江西(贛州),結合東西兩軍,主動出兵抗清。
當時浙江已經被打掉大半,下一個目標就是福建,隆武帝完全可以退守廣東。但他沒有,他打算親臨前線作戰。
這就是責任!
當然,隆武帝打算去江西還有一個目的——擺脫鄭芝龍的控制。在隆武帝來之前,鄭芝龍是福建的土皇帝,掌握著福建所有的產業,各個通商口岸全歸他管。有船、有人(海賊)、有錢,啥都不缺。之所以擁立隆武,主要還是貪一個“定策之功”,這樣大海賊搖身一變,變成了正規軍,搶東西、走私也有了底氣。
明朝自朱元璋起就實行海禁,延續了兩百多年,但其實,真正管事的也就兩個時期——洪武時期和嘉靖時期。洪武時期是因為工作達人朱元璋精力旺盛,想在他老人家眼皮子底下賣私鹽、搞通商,十個腦袋都不夠用。嘉靖時期主要是東南沿海出現了一位猛人——戚繼光。其余時期朝廷基本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到了嘉靖以后,海禁這塊基本上就很少管了,什么日本人、荷蘭人,一個勁地往中國涌。到隆武時期,清軍把國內搞得天翻地覆,誰還管你做生意?
其實海禁問題是個非常麻煩的問題,特別是在明清兩代。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海禁政策是錯誤的,不少人頓足捶胸、扼腕嘆息,自我切斷了與西方先進文明的交流,但起初卻不是統治者的本意。歷代統治者之所以實行海禁,是為了維穩,避免海盜叛軍流入中國,對其統治造成威脅。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用比較書面的詞解釋叫“政策沖突”,這種沖突主要源于政策的出臺者和受眾者間的矛盾。首先政策的出臺者為了維護統治,施行海禁。但海禁政策是不符合民生的,中國老百姓素來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習慣,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生存方式。因為海禁,生活在東南沿海的漁民不能出海捕魚、下海通商,不少人就勾結海盜或下海為盜,到了明朝末期,這種現象已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直至清初,為了遏制這種現象,清廷頒布了《禁海令》,明確要求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越界者一律處斬。
隆武帝和鄭芝龍的關系十分惡劣,鄭芝龍根本就不買隆武帝的賬。你都是老子擁立的,還想老子聽你的?
《海紀輯要》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時軍國重事皆取決于芝龍,帝積不能平,常獨居愁嘆。意思是當時國家大事都由鄭芝龍做決定,隆武在旁拍拍桌子就行了,有啥不滿,也只能忍著。奇怪的是隆武雖然跟鄭芝龍處得不好,卻跟他兒子很聊得來,二人感情還不錯。鄭芝龍的兒子就是鄭成功,關于這位大俠,后面有重頭戲,到了再介紹。
說了這么多,只想表明一點——隆武要去江西,鄭芝龍肯定不干。
于是隆武帝便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何騰蛟,意思是:哥們兒,拉朕一把。
何騰蛟看了一眼隆武,馬上做出行動:好,我來了……來了,來踹你一腳。
何騰蛟在接到消息后,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明史》上沒有,《永歷實錄》上才有。
“上若幸楚,則虜當聚力攻楚,恐未易支也。”
意思就是若隆武兄來了楚地(何騰蛟的地盤,湖廣、江西一帶),那么清軍就會全力攻打楚地,恐怕不容易抵擋。
明白了吧,對何騰蛟來說,隆武兄就是瘟疫,走哪兒哪兒倒霉。但是皇帝的面子還是要給的,命令還是要聽的。
于是何騰蛟派大順降將郝搖旗去接隆武,這一去,走了近半年。
從湖南到福建,今天坐車只要十幾個小時。當時沒車,但有馬,給他一匹老馬騎一個月也該到了。
走了半年,可以去非洲了。
等到福建被清軍打下來,隆武望穿秋水,都沒有看到郝搖旗的影子。
隆武打算親臨江西,聯合何騰蛟與鄭芝龍兩路軍隊抗清的機會就這樣破滅了。破滅它的,正是何騰蛟與鄭芝龍。
隆武二年,清廷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南下平定江南。
博洛,努爾哈赤的孫子,阿巴泰的兒子,很能打。
博洛的目標有三個:
一、紹興,下紹興則平浙江。
二、贛州,下贛州則平江西。
三、福州,下福州則平福建。
四月十四日,清軍圍攻贛州,當時守贛州的是萬元吉和楊廷麟。
七年前,楊廷麟目睹了老朋友盧象升的壯烈殉國,七年后,他選擇了走老朋友的路。
沒有猶豫,也不后悔。
清軍從四月開始進攻,楊廷麟守到十月,足足堅持了半年,沒有援軍,僅僅靠自己,還有城中的百姓。
城破后,贛州軍民堅持巷戰,尸體不計其數。楊廷麟、萬元吉見大勢已去,投江而死。隨后,贛州士兵紛紛投江,史載“積尸平江”。
五月,博洛同時攻打紹興,二十九日晚,魯王朱以海在部將張名振的護衛下逃亡海上。六月初一,清軍占領紹興。
下一個目標——福州。
福建的實力還是可觀的,畢竟有鄭芝龍,可以抵擋一陣,只要及時從湖廣調來援軍一切就還有希望。
然而,沒有希望——鄭芝龍降清了。
鄭芝龍剛聽說清軍來了,就直接奔清軍大營去了,速度之快,狗都追不上。據說清軍還懷疑有詐。
完了,完了,唯一能打的都降清了,還打個啥!隨后還是老劇本,隆武帝出逃,然后被捕,最后被殺。
說實話,我特替隆武不值。從小就坐牢,后來勤王,好心當作驢肝肺,又坐牢,他大半生的光陰都在牢里度過,沒有抱怨過誰。他完全可以像朱常淓一樣,不當皇帝,找個地方隱居,過一輩子就完了。但他偏偏要碰這個位置,不是他想當皇帝,而是出于責任,因為他姓“朱”,這點跟朱亨嘉不同,姓“朱”不是要當皇帝,而是要盡責任。
他努力了,但沒有成功。鄭芝龍不支持他,何騰蛟不支持他,一直以來,默默陪在他身邊支持他的只有一人——黃道周。
黃道周對隆武主動收復失地的想法表示贊同,但他是大學士,沒兵。隆武元年(1645)九月,黃道周回鄉招募了一千多人,他打算用這一千多人去收復失地。這一千多人是他的老鄉,還有些是他的同學、學生。他們的武器只有兩樣——扁擔、鋤頭。
史稱“扁擔軍”。
他的夫人明白他要干什么,臨走前,夫人沒有阻止他,只說了一句話:“道周死得其所!”我雖然沒看到,但我知道,她是流著眼淚說的。
黃道周出發了,對清軍而言,他是送死。對自己而言,他在盡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十二月,黃道周遭遇清軍,他沒有后退,直接沖了上去(主動出擊)。最后扁擔軍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
隆武二年三月,黃道周英勇就義,臨刑前,洪承疇曾來勸降,被黃道周罵退。這一罵,似乎罵醒了洪承疇的良心,他勸清朝統治者,無論如何饒黃道周一命。
然而清軍對這個敢率一千余人就挑戰自己的人很不爽,必須殺。臨行前,黃道周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刑后,人們在黃道周的衣服里發現了用鮮血寫的七個大字:
——大明孤臣黃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