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賈莊誓師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 東山小生01
- 2063字
- 2022-08-28 20:05:00
皇太極又來了!
這位仁兄實在折騰人,隔三岔五、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地過來搶,搶完就走,讓人只能干巴巴地望著。皇太極還是老規矩,繞過祖大壽的防線,走蒙古。
楊嗣昌自從給崇禎獻計后,一路飆升,成為崇禎麾下的第一紅人,紅得發紫。在對待清的態度上,楊嗣昌的意思是議和,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也就是說,當務之急是先搞定農民軍的叛亂。
當時朝中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楊嗣昌為代表的主和派,一派是以盧象升為代表的主戰派,兩派相持不下。
仔細分析一下,皇太極雖說時不時繞道過來搶掠,但絕不敢孤注一擲地對北京動手,因為屁股后面就是祖大壽的關寧鐵騎。當時最大的隱患是西北的李自成與張獻忠,現在最好的辦法,確實是和清軍議和,先解決起義軍。
未必沒人知道議和是最穩妥的辦法楊嗣昌知道,崇禎知道,盧象升也知道,但就是不干。說白了,還是一個面子問題。
明朝是一個比較有骨氣的朝代,所謂“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很硬氣。而此時的大清就東北那么大點地兒,除了軍事能力稍微強點外,生產能力、生活水平也就那樣,實在讓人看不起。在當時,中原人稱滿人為“虜”,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所以,要低下頭同他們議和,是不可能的。
當時盧象升是宣大總督,京師附近能打的就他了。
崇禎十一年十月,岳托攻入墻子嶺,多爾袞攻入青山口,情況十分危急。崇禎接到消息,立馬召盧象升進京議事。
恰好此時發生了變故——盧象升的父親去世了。
按照慣例,盧象升是要回家服喪的,但崇禎現在無人可用,一連五次拒絕了盧象升請求返鄉奔喪的奏疏,并加封盧象升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
自古忠孝難兩全,在親情與國家這道選擇題中,盧象升選擇了后者,他披麻戴孝、穿著草鞋面見崇禎。
正巧楊嗣昌也在,盧象升瞄了一眼,斬釘截鐵說道:“臣主戰。”楊嗣昌頓時不高興了,站出來說:“臣主和。”一邊是大將,一邊是重臣,崇禎一時也沒了主意,只能和稀泥:“是戰是和你們自己去商量。”(撫乃外廷議耳,其出與嗣昌、起潛議。)起潛就是高起潛,是個太監,同時也是盧象升的監軍,但他的態度跟楊嗣昌一樣——主和。
盧象升說:“戰。”
楊嗣昌說:“和。”
高起潛說:“和。”
商量失敗,各玩各的吧!
盧象升出發了,他明白,此戰沒有援軍,將會是一場惡戰。臨行前,他向將士下達了一條名垂千古的軍令:“此役,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
史料記載,盧象升的軍隊不足兩萬。在慶都遭遇清軍,盧象升英勇作戰,雙方互有損失。
關鍵時候,出事了,出事的原因是一封奏疏。
時任盧象升軍中押糧官的楊廷麟寫了一封奏疏“南仲在內,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殞恨。國有若人,非封疆福。”
這封奏疏里面提到了四個人,耿南仲、李綱、黃潛善、宗澤。這四個人全是北宋末年人,其中耿南仲、黃潛善是主和派,排斥同僚,力主割地求和;李綱和宗澤是主戰派,抗金名將。
奏疏意思十分明顯,楊廷麟想諷刺楊嗣昌。但沒想到就是這封奏疏害死了盧象升——雖然他是無心的。
楊嗣昌聽聞此事,命巡撫張其平不給楊廷麟撥糧。高起潛做得更絕,直接將盧象升的兩萬兵馬全部抽走,只留下五千老弱。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率領這五千人來到巨鹿賈莊。而監軍高起潛則帶領數萬人馬駐扎在離盧象升五十里不到的雞澤。很明顯,他并不想支援這個隊友。
此時的盧象升處于孤立無援的地步,將士們顆粒未進、饑寒交迫,但無一人變節。盧象升出帳對這五千將士說道:“吾與爾輩同受國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
附近的百姓聽說盧象升在同清軍作戰,紛紛出門相迎,獻上糧食,將士們夾雜著雪沫吃起來。盧象升淚流滿面,對鄉親們說道:“自我與流寇交戰數十百次,未嘗敗績,今食盡力竭,死在旦夕,不再徒勞父老鄉親了!”
第二天,盧象升親率五千老弱與清軍作戰,呼聲動天,炮盡矢窮,盧象升依舊在廝殺,他親自擊殺數十名清軍。中箭、中刀,依舊不為所動,盧象升還在戰斗。直到最后一箭,最后一刀。
結束了。
盧象升身中四箭三刀,倒下了。其余五千人全部戰死,無一人投降。屬下楊陸凱為保全盧象升的尸體用自己的身體掩護盧象升,身中二十四箭而死。五十里外的高起潛不戰自潰。
事后,楊廷麟回來找盧象升的尸體,一人指著一具披著孝服的尸體說道:“此盧公也。”
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
高起潛回來見到楊嗣昌,說盧象升已死,楊嗣昌不信,派人繼續打聽。因為盧象升死了,楊嗣昌沒法向崇禎交代。當時楊嗣昌有個手下叫俞振龍,他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確實已死。楊嗣昌要其謊報盧象升未死,他將俞振龍打了三天三夜,快打死了,俞振龍仍瞪著眼睛說:“天道神明,無枉忠臣。”(鞭之三日夜,且死,張目曰:“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有時候我搞不懂楊廷麟,甚至還恨他,為什么就不能忍一口氣,忍一下,不就什么都過去了嗎?
直到后來,我知道了楊廷麟的結局——和盧象升一樣的結局。
我明白,放下面子,或許是對的,拿上面子,或許是不明智的,但卻是值得尊敬的。
在宜興老城盧忠肅公祠里有一副對聯:無嗣昌不過郭汾陽,有廷麟乃成岳武穆。意思是沒有楊嗣昌,盧象升不過是郭子儀,戰后封個王什么的。有楊廷麟,盧象升才能成為岳飛,流芳千古。
我想了想,覺得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