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稱帝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 東山小生01
- 1835字
- 2022-08-26 20:01:00
天聰九年,又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莽古爾泰的弟弟德格類暴斃。
德格類死后兩個月,被人告發生前蓄意謀反。被告名單上還有兩人,分別是莽古爾泰與莽古濟。這位莽古濟是莽古爾泰的妹妹、德格類的姐姐,三人是同母兄妹。
這不是巧合,而是一場陰謀,雖然幾乎所有的清朝史料都對此事輕描淡寫,但此事實在是很詭異。
首先說莽古爾泰,脾氣不好,本人也是個二愣子,對皇太極不怎么尊敬。但要以他的智商來說,打仗還可以,造反確實難為他了。畢竟,這份高風險的工作不是誰都能勝任的。
莽古爾泰死前罪名是“御前露刃”,死后罪名則變成了“蓄意謀反”。這不難解釋,只有“蓄意謀反”,才能斬草除根。
事后,莽古爾泰與德格類被抄家,莽古濟被處死。皇太極將莽古爾泰一支廢黜出愛新覺羅宗室。
德格類死后,正藍旗歸豪格(皇太極長子)。
袁崇煥死了,阿敏死了,莽古爾泰死了,朝鮮臣服了,蒙古搞定了,玉璽也找到了,所有的麻煩都清除了,沒有人再反對自己,沒有人再擋在面前,可以開始了!
天聰十年(1636)四月,皇太極在大貝勒代善,貝勒濟爾哈朗、多爾袞等的擁戴下稱帝。改“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改國號“金”為“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
努爾哈赤包括皇太極之前都是稱“汗”,說白了就是一族的首領。如果說努爾哈赤之前只是想奪奪土地、搶搶東西的話,現在皇太極就是真的想吃掉明朝,成為唯一的主宰者。現在皇太極所率領的不再是一個部落,而是一個國家。一個足以和大明分庭抗禮的國家。
建國后,皇太極大封諸臣:大貝勒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岳托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排名分先后)。
其余的蒙古人、漢人將領跟著沾光,比如之前跟毛文龍混的三人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皇太極來者不拒,通通封王,出手闊綽。
如果說努爾哈赤是征服者、野心家,那么皇太極則是統治者、政治家,二人在治國理念上有著明顯區別。皇太極明白,無論是蒙古,還是女真,都擁有無敵的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取。但是,軍事的強大并不是真正的強大。能打天下,不一定能坐天下。
一個國家的強大,應包含軍事、制度、生產、文化、信念……在很多方面,剛成立的清朝不如明朝。所以皇太極尊重漢文化、吸收漢文化,重用明朝的人才,學習明朝的制度。
歷史上曾有過“漢承秦制”的說法,很多人不知道,在封建社會后期,也有“清承明制”的說法,這也是清朝能統治中國兩百余年的原因之一。
五月,皇太極選了一批人才入內三院,為大學士。大名鼎鼎的范文程、鮑承先名列其中。
所謂“內三院”,跟明朝的內閣很像,事實上,它就是清朝內閣的前身。天聰三年四月,皇太極設立“文館”,其作用是翻譯文字,收藏圖書。隨著后金國勢越來越強,人口越來越多,需要做的事兒也多了起來,一個小小的書館肯定不夠,于是將文館擴建為內三院。等后來清朝入主中原,內三院也不夠規范,于是繼續擴建。到順治年間,才將內三院改為內閣。
跟明朝一樣,清朝也有內閣首輔。但明朝的首輔什么都管,個別缺心眼的還管皇帝的私生活。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在雍正七年設立了一個軍機處。
軍機處的出現分散了內閣的權力,其一把手(軍機大臣)類似于皇帝秘書,最有名的莫過于乾隆的秘書和珅。不過滑稽的是由于皇帝的扶持,軍機處權力發展太快,甚至有點取代內閣的意思。
內三院后,皇太極模仿明朝,也搞了個都察院,監督大臣,同時給六部來個大換血。幾個月時間,剛成立的大清公司被皇太極治理得井井有條。
皇太極終于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他處心積慮,憑借著自己的才智立下功勞,得到父親的賞識。搞垮褚英,搞垮多爾袞集團,搞垮阿敏,搞垮莽古爾泰。此時此刻,他正站在權力的巔峰,欣賞著這一切。
崇德元年十二月,剛開國的皇太極率代善、多爾袞、豪格征朝鮮。
這是皇太極第二次征朝鮮,要同明朝硬碰硬就必須把所有準備工作做好,其中之一就是確保后方萬無一失。對于皇太極來說,議和是不行的,必須征服它,讓它稱臣。
朝鮮國王李倧接到消息后,派人去明朝求援。得到的答復是:兄弟,對不住,我這兒情況也很糟,罩不了你,你自求多福吧。
十二月十日,皇太極渡過鴨綠江。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李倧親至皇太極面前伏地請罪。從此,朝鮮成為清的藩屬。
隨后的事兒前面已經說過了,皇太極派阿濟格出兵打皮島,皮島總兵沈世魁被活捉,拒絕投降,大罵受刑而死。毛文龍經營了七年的皮島,明朝經營了十五年的東江鎮徹底被摧毀。
朝鮮搞定了,皮島也搞定了,外部搞定就該搞內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