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負責歷史課:刷新三觀的懸案八卦
- 陳深名 王志艷
- 2367字
- 2022-08-16 19:54:42
周公到底有沒有篡位稱王
周公姓姬名旦,也稱叔旦,大約活動在西元前一千一百年,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
由于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周公也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關于周公,歷史上有很多傳說,而最著名的應該是輔佐周成王的事跡。
周武王姬發(fā)去世后,兒子成王誦尚幼,于是周公就作為叔父,處理當時的政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稱,周公曾“股肱周室,夾輔成王”;《史記·周本紀》中也記載,當時因為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可見,周公在當時只是“夾輔”或“攝(代為)行政”,并沒有篡權之意。
然而另外有一些記載表明,周公在當時的作為并不是這樣。《荀子·儒效》和《淮南子·汜論訓》中都說,周公“履天子之籍”。清代的王念孫在《讀書雜志》還解釋說:“謂履天子之位也。”《禮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中又稱:“周公踐天子之位”等等。
近些年來也有人考證,在《尚書·大誥》中記載,“王”稱文王為“寧王”,又叫作“寧考”。什么是“考”呢?就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而周成王已是文王的孫子了,因此稱文王為“考”的“王”就只能是周公。
種種記載表面,周公當時應該是身居王位,自稱為王。
那么,周公為什么要“踐位稱王”呢?
為國家打算
根據《尚書·金滕》的記載,周公曾經對太公和召公說:“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說的這句話中,“辟”是指王位,“弗辟”也就是不掌握政權的意思。
在武王姬發(fā)死后,東方尚未平定,很需要一個新國君來帶領周王朝繼續(xù)完成大業(yè);但當時的周成王還很年幼,不足以擔此重任。因此周公在經過慎重考慮后,認為:我如果不即王位,就可能令諸侯叛亂,先王未成之事業(yè)將墜,我恐怕死后無言以告先王。
在《荀子·儒效》也說,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惡天下之倍(背叛)周”。意思也是說,當時天下初定,局勢還十分不穩(wěn),成王年幼,缺乏治國的能力。國家沒有英武老練的君主,就不能鞏固新生政權。而且實際上,周武王在彌留之際,也曾有過傳位周公的想法。
據記載,周武王曾經稱贊周公為“大有知”,認為只有周公“可瘳于茲”,可以穩(wěn)定周朝初年的政局,因而主張“乃今我兄弟相為后”,兄死由弟來繼承王位。
當武王說出自己的這種想法后,周公頓時誠惶誠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可見周公本來沒有篡位的想法。
因此《韓非子·難二》中說:“周公旦假為天子七年。”就是說,他后來執(zhí)政只不過是代行王政,等到成王年長后,再歸還王位。正因為這樣,“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發(fā)號施令,常稱王命”。
顯然,周公“假為天子”,應該完全是為了整個國家的事業(yè)著想。
反對的觀點
但事情還有另一面。《荀子·儒效》中稱:“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有人將這句話解釋為:屏者,除也,或蔽也;及,繼也。意思是說,周公屏除成王以繼接武王的天下,“偃然如固有之”,這不是專橫篡位是什么呢?
《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記載當時“召公疑之”,〈魯周公世家〉中也曾記載說周公曾向太公、召公等人解釋。如果周公沒有篡位的野心,召公、太公也是當時的賢人,為什么會對周公有所懷疑呢?
尤其是后來“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于成王”,因而發(fā)生了動亂。從管叔、蔡叔的一貫表現來看,他們都忠于周朝,不可能會輕易叛亂。在《逸周書》中的〈大匡〉、〈文政〉等篇,便有不少關于管叔、蔡叔“受賜于王”、“開宗循王”的記載。所以現在人認為,他們二人應該算得上是周武王的好助手。
而周公呢?他先是用計將他的哥哥按“兄弟相為后”應該繼承王位的管叔調離京都,然后又趁管叔、蔡叔懷疑其動亂之機興兵東征,把他殺了。
為何還要還位于成王?
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測,周公應該的確是自己稱王了。那么既然已經篡位稱王了,為什么后來還要還政于成王呢?
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召公、太公懷疑周公,管、蔡聯合武庚起兵反周,關中地區(qū)也隨之動亂。這種事態(tài)的發(fā)展完全出乎周公意料,于是他便改弦更張: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還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攏召公,與召公平分大權。《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成王即位后,“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周公一家除了長子封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政。由此可見,周公比后代的王莽、袁世凱機靈多了,他見篡位不成,就馬上下野讓位,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取得了大量的權力。
不過,周公到底是為了國家、民族利益,光明正大代理王政;還是真有篡位的野心,耍盡陰謀詭計而未能全逞?要想在紛然雜陳的大量歷史記載中找出結果,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相關連結——《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書?
《周易》是一本闡述八卦的書。八卦,相傳是由伏羲氏所創(chuàng)造,后來又傳周文王,易八卦為六十四卦。司馬遷在《史記·日者列傳》中稱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
《周易》中除了卦、爻辭外,還包括以前稱為“十翼”的彖、象、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這十種“傳”。其中,《易傳》主要解釋卦義,闡發(fā)易理。以上這些,除了伏羲畫卦說可以認為是定論外,其余都還沒有肯定作者。對于重卦的人,有的說是周文王,有的說是伏羲,有的說是神農,還有的說是夏禹;關于卦爻辭,有的說全為周文王所作,有的說是周公所作,還有的說是孔子所作;對于易傳,雖然歷來都稱是孔子所作,但也有人提出疑義。
《周易》一書具體成書于何時呢?有人認為,是周初周成王時期的著作,還有人認為是西周末年所作,但都沒有確鑿的證據。
從《周易》一書采取占筮參考書的形式,并依據舊筮辭編造而成這一特點來看,它應該屬于一本占筮書。但從《周易》以八卦為解釋內容,從其中表現出來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和樸素辯證觀點來看,它又應該歸類為哲學書。若再從《周易》所涉及的內容,其中有關古代戰(zhàn)爭、祭祀、婚姻、農事這些情況來看,它還應該是一部歷史書。但究竟應該屬于何種性質,現在也同樣難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