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體虛空,但或許有用之不竭的樣子。

它深奧啊,萬物好像都是從這里產生的。

磨鈍自己的銳氣,消除與別人的紛爭,調和自己的光芒,混同周遭的塵俗。

神秘又深沉啊!像是若有若無地永存著。

我不知道誰產生了它,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存有了。

這一章寫得很精練,但意蘊很深?!独献印非叭屡c《莊子》前三篇,就是告訴人要學會自由、平等、養(yǎng)生,讓身心靈都充滿了正能量,我們就可以投入到人間世好好生活了。在人間世,人就要面對生老病死、憂悲喜樂、離合悲歡、愛恨情仇。人與人有時候和好了,有時候又反目了;還有,有時候賠了,有時候賺了;有時候你傷害別人,有時候你被別人所傷……人就是這樣一直在折騰。老子在第四章則告訴我們,只要體悟了“道”,并去主動效法“道”的作為,就可以在人生中應對自如。

可是,人間世一定是充滿紛爭的,沒有爭奪,就不叫人間世。動物世界原本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人類有時比動物世界還復雜,花樣更多,更不好應付,一不小心就遍體鱗傷。不過,人會思考,如果從道體去思考的話,對于很多事情,可能就不會那么計較了。從道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人如果體會到這一點,他的心靈就超越了,面對一切事物時都覺得是可喜的,再也沒有那么多苦惱了。

好,我們來看老子在這一章是如何告訴我們道的體與用的。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虛空;“盈”,滿、窮盡。道體虛空,卻或許有用之不竭的樣子。道體虛空,是因為萬物是“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面,太極圖就是負陰而抱陽。一面有陽剛的,一面有陰柔的,偏重哪一個都不太好。能夠讓剛柔相濟、陰陽和合為最好,就不會有“過”跟“不及”的情形。那種中和的狀態(tài),剛柔并濟所產生的新狀態(tài),就是“沖”所代表的虛空。

《易經·睽卦·彖傳》說:“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闭驗樘斓?、男女、萬物的睽異、沖突,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人不要怕有沖突,只有不一樣的東西結合起來,才可相生,解決諸多問題。那么,我們就要想辦法讓陰與陽達到“沖氣以為和”的狀態(tài)。如此,就有和氣了,而不是你死我活或兩敗俱傷了。

道以“無”為體,并不是實在的物質。如果是實在的物質,就必有用盡的一天。在第四十五章,老子說“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悟道的人要懂得運用道體,就要先明白沖的狀態(tài)和結果,這樣他才可能創(chuàng)造“和”。然后,就保守住“或不盈”的狀態(tài),而不會像“亢龍有悔”(《易經·乾卦》)般,很快就山窮水盡了。

《易經·坎卦》稱:“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人生就是要在社會的“深淵”之中去打拼的。你所面對的事情,可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時經歷重大的打擊時,隨時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這時,端看你如何淬煉自己,利用坎(大挫折),習坎(習慣挫折)。水是流動的,不是安靜的。安靜的水,要使之不盈,比較簡單。要使水流動著,還不泛濫成災,就需要功夫了。在動蕩的環(huán)境中,面對接連不斷的沖擊考驗,你如果還能夠維持心態(tài)的平衡,不驕不躁,那你就會如坎卦的第五爻所說的“坎不盈,坻既平,無咎”??踩绻挥?,就代表風平浪靜了。當然,并不代表沒有對立與沖突,但是,你可以與之和平共存,維持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如果能做到“坎不盈,坻既平”,人生就無咎了?!八鞫挥须U而不失其信”,最后,人就能成功脫險。人有時候之所以“亢龍有悔”,就因為“盈不可久也”,所以“盈”對人來說不是好事。人千萬不要驕傲自滿或者剛愎自用,那都是失敗的根苗。這就是老子要人效法“道”體不盈的功用。

“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深奧的意思。道體深奧啊,萬物好像都是從這里面產生的。這里的“宗”代表根本的意思。“宗”字上面是寶蓋頭,是孕育生命的母親子宮的象。下面是“示”,字形即供桌上面擺塊肉,代表祭祀祖先。所以,我們說道家思想基本上就是坤卦的意象。老子不說“似萬物之祖”,而說“似萬物之宗”,因為“宗”代表陰性的、柔性的,也代表含孕萬物。“萬物之宗”,實際就是無極老母。人走了就歸“宗”,就回歸老母的懷抱了。故《莊子》第六篇是《大宗師》而不叫《大祖師》。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磨鈍自己的銳氣,消除與別人的紛爭,調和自己的光芒,混同周遭的塵俗。這里的“其”,表示從自己到與之交往的群眾及環(huán)境。這一段是道體展現(xiàn)在人間世的具體運用。一言以蔽之,行走在人間世,即使你不愿意,也必然要讓自己慢慢往這方面磨煉。那就是,既要讓自己內心協(xié)調,同時也要協(xié)調好同其他人的關系。

“挫其銳”的“挫”,就像用銼刀把銳利的器物磨鈍、磨圓滑一點兒,以使之不那么有棱角。因為,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就是“挫其銳”的特性。同樣,一個人如果銳氣太盛,既傷人,又傷己。

“解其紛”,即消除紛爭。人事的紛爭與糾紛好麻煩,如亂麻、亂絲一樣。即使你一個人獨處,不跟任何人接觸,有時還會自尋煩惱。道有自然無為、虛靜無私的特點,這就是道體的“解其紛”的功能。人生的紛擾、紛爭與糾結不消除掉,那人生就沒有幸福可言。

“和其光”,即調好自己的光芒。老子在第五十八章說,道“光而不耀”,所以,人要“和其光”。一個有才華的人,本身就是個發(fā)光體。如果他發(fā)出的光太耀眼的話,就會“刺傷”別人。周圍那些沒法發(fā)光的人就嫉妒他,覺得他很刺眼。所以,有時候也許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光芒已經帶來莫大的麻煩。這樣一來,你還是光芒四射的話,那你的敵人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因此,既然發(fā)光不能擋住,就要想辦法讓發(fā)出的光溫暖一點兒,以創(chuàng)造人際的和諧,而不是對立沖突?!昂汀弊值脑熳?,真是太美了。人有時候為什么會無法心平氣和,與人家和平相處,用句玩笑話來說,大概是肚子沒吃飽飯。因為“和”是“禾”“口”相組合而成,代表要讓人的口中有糧食,沖突就不會那么多。和平無價,和平紅利是最值得珍惜的。與人斗爭太苦了,最后不會有真正的贏家。人要想辦法與別人和,就像光自然而然發(fā)出來,又不讓人家感覺到討厭,相反讓人覺得很溫暖?!兑捉洝で浴贩Q“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履卦也強調“和”,《系辭傳》說“履以和行”“履,和而至”,就是要和平解決困難,渡過兇險。謙卦更是強調“和”,不僅強調人與人要“和”,人跟動物之間要“和”,而且,人與天地、鬼神都要能夠和。

“同其塵”,“同”就是《易經》同人卦“同人于野”的“同”,即要跟鄉(xiāng)野之人,也能交成朋友。老子在第四十一章說“大白若辱”,這也是“同其塵”。道家最重視坤卦思維,要人能“厚德載物”,跟群眾打成一片,還能夠發(fā)動群眾、創(chuàng)造形勢。如果這個都做不到,跟群眾的隔閡太大,還能做成什么事呢?當然,“同其塵”,也不是說讓自己變得很俗氣。外面雖然與別人打成一片,可是內心依然保持著本真,就像孔子說的“涅而不緇”(《論語·陽貨》)。這個境界就是外化而內不化。同人卦講“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清高,人家都很濁俗,你還能通什么天下之志?所以,人絕對不可以有架子,故意擺出虛驕的身段,那是沒用的。

人如果做到了“挫其銳”,自然就容易“解其紛”,做到了“和其光”,個性再怎么發(fā)揚,也不影響你與群體的相處,就能“同其塵”了。老子這一章講得更實際了。只要你不嫌世俗“臟”,完全不凸顯自己,也不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就能和任何人都打成一片了,絕不至于像伯夷、叔齊一樣,一塵不染,難以在社會上發(fā)揮作用,最后只能餓死在首陽山。

“湛兮似或存”,神秘又深沉啊!像是若有若無地永存著。老子這句話和《易經》的一些卦爻辭的筆法都很像。譬如,乾卦第四爻“或躍在淵”,坤卦第三爻“或從王事,無成有終”,離卦第五爻“出涕沱若”“戚嗟若”。老子好像是個老滑頭,用很多疑似詞如“或、若、似、似或、象”來描述“道”,讓人感到恍恍惚惚。這也說明了,老子之“道”的展現(xiàn)是靈活變通的。

這里的“存”字,頗有意味。我曾經在講《易經》的時候,提到“存”和“在”的區(qū)別?!霸凇笔侵v當下發(fā)生的事情?!按妗眲t要放眼于未來了,有永恒的意思。譬如,我們現(xiàn)在不需要用錢,可是為子孫將來憂,就給他先“存”點錢。《易經·系辭傳》就說“成性存存,道義之門”。人最好能做到在自己“在”的時候,完全在當下干得很歡實,即活在當下;當將來離開人世之后,即“不在”之后,還能夠有“永存”的意義,這就很圓滿了。

“湛”是神秘而深沉的意思。這里用來形容處人間世時,人秉持逍遙、齊物、養(yǎng)生三種境界之后展現(xiàn)的新境界。有了這種境界的人,深不可測,但是,他很自在,不會自尋煩惱。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誰產生了它,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存有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誰把“道體”產生出來的呢?誰讓“道用”發(fā)揮出來的呢?簡單來說,可以用《莊子·大宗師》里的一段話來說明:“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币馑际钦f:道是自己為本,自己為根,在沒有天地之前,自古以來一直存在;造就了鬼神,造就了上帝,產生了天,產生了地。

老子此處的“帝”是天帝,把天與古代的造物主上帝合在一起了。中國古代所講的“帝”,就是宇宙的主宰?!兑捉洝ぴヘ浴ご笙髠鳌贩Q“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說卦傳》說“帝出乎震”,震為《易經》八卦之一,象征宇宙的主宰,也是眾生的主宰,所以“萬物也出乎震”,萬事萬物都是從震所象征的最高的主宰上帝生出來的。震所代表的主宰“帝”太重要了。人沒有主宰就會隨波逐流,不知所措。

當然,《易傳》講的這個帝,并非基督教的“上帝”,而是代表主宰。整個自然界與人類不可能沒有主宰、沒有秩序,否則早就崩毀了。道應該肯定還在帝之先就已經存有了,并不是任何東西所創(chuàng)造的,但道又是所有一切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道是一切的根源。

讀了《老子》的人,會覺得他的思想對后人影響很深。如你領悟了“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智慧,你就不會覺得人生太苦,面對紛爭也是周旋無虧。在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儒家式的俠士像郭靖,古道熱腸,為了國家和民族敢于獻身,如死守襄陽城,最后夫妻雙雙殉難。而道家式的人物則與世無爭,如楊過和小龍女最后雙棲活死人墓,不理人間紛爭??梢姡寮胰宋锕诺罒崮c,放不下世人。像杜甫,就是儒家派古道熱腸的詩人,他關懷社會,心系民間疾苦。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對社會民間的關注,譬如其《贈衛(wèi)八處士》一詩就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钡兰以谑浪椎膽蒙蟿t是冷靜應對。道與儒,一冷一熱。說句玩笑話,如果你修完儒家,再來修道家,可能就得“打擺子”,小心冷熱失調。所以,對于一般人來說,最好就是儒道思想兼而有之,兩者互補,這就是《易經·系辭傳》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江油市| 贵定县| 武川县| 陇西县| 平和县| 林周县| 重庆市| 玉龙| 汉中市| 文登市| 巴林左旗| 勐海县| 嘉禾县| 蒙山县| 攀枝花市| 泾源县| 内乡县| 凭祥市| 丹东市| 新营市| 宜都市| 常熟市| 石泉县| 即墨市| 普宁市| 肥东县| 毕节市| 循化| 宁陕县| 镇平县| 乌审旗| 乌鲁木齐市| 无为县| 隆昌县| 云和县| 子洲县| 沾化县| 宜兰市| 延庆县|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