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區塊鏈技術的自治結構
2.3.1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區塊鏈”(Blockchain)”一詞最早由中本聰于2008年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中提出。隨著區塊鏈在多個領域的顛覆式創新應用不斷展開,人們對于區塊鏈的認識不斷深入,但目前對“區塊鏈到底是什么”這一問題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統一的認知體系,技術專家、應用者及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區塊鏈的定義進行界定。
從區塊鏈技術本身來看,區塊鏈技術并不是那么神秘,從去中心化的角度看,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不可更改的分布式數據庫”;從記賬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從數據結構和加密處理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是“一串通過密碼學方法相關聯而產生的數據塊”;從關鍵技術組合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數據存儲、P2P、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總之,區塊鏈是“一種在對等網絡環境下,通過透明和可信的規則,構建不可偽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塊鏈式數據結構,實現和管理事務處理的模式(事務處理包括但不限于可信數據的產生、存取和使用等)”。在區塊鏈技術中,比較重要的技術方法和技術特征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集體維護,以及可靠數據庫、時間戳、非對稱加密等[3]。
金融交易是區塊鏈技術的最佳應用場景,在弱中心化系統中產生計算信用,減少對中心機構信用背書的依賴,體現出“金融脫媒”的屬性,這對第三方支付、資金托管、證券發行、清算等業務將產生顛覆性的變革。“區塊鏈技術是未來全球信用的基礎協議,是建設互聯網的價值鏈高速公路”。以區塊鏈為技術基礎的數字票據有助于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票據市場體系,有效提升票據市場的風險管控能力和監管效能,但該技術需要數字貨幣對接才能實現高效清算。在證券和銀行業務中,利用智能合約機制和可編程機制,能夠大大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減少煩瑣的中心化清算交割過程。
區塊鏈可被應用于物聯網領域,其在車聯網、智慧城市、智能電網、智能家居等領域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熱潮。區塊鏈被應用于物聯網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物聯網設備沒有充足的算力來解決采礦過程中遇到的工作量證明難題,移動邊緣計算技術屬于一種解決方案,移動設備可以接入和治理區塊鏈網絡。區塊鏈可以被應用于安全家庭治療,需要一個非侵入性物聯網治療平臺,使用區塊鏈分散事務來保護用戶隱私。
目前,人們對分布式賬本的概念尚未達成共識,需要將區塊鏈技術與分布式賬本的概念區別開。2018年,美國眾議院召開了第二次聽證會,認為分布式賬本技術是“變革性技術”,其應用可以實現商業、金融、政府、會計審計等效率的提升,厘清了關于分布式賬本技術真偽的質疑和發展方向。
2016年后,中國投入分布式賬本技術研發的公司數量呈井噴式增長,目前,分布式賬本創新的中心城市是北京、深圳、上海。平安銀行、萬達網絡、微眾銀行、樂視金融、萬向控股、螞蟻金融等公司是全球七大分布式賬本聯盟的國內主要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