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心化治理的邏輯
2.1.1 中心化治理
馬克斯·韋伯認為科層制是最為理想的組織結構,科層制以“命令—服從”為核心,是典型的“中心化治理”,其特點如下:
(1)規則系統由以理性為基礎的法律規范構成;
(2)成員皆服從該組織的“法律”;
(3)組織成員按照自上而下的等級呈現出命令與服從的關系[1]。
中心化治理的目的是確定的,甚至是唯一的,但其治理結構與治理模式不是唯一的。但治理作為系統結構,至少要包括價值要素、主體要素、分配要素。價值要素是產生利益的基礎,主體是具有利益關系和形成共同體結構的要素,分配要素是利益分配原則和激勵原則(如多勞多得)。以上要素構成了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
1.價值要素
價值要素經過創造而產生。價值要素是利益運行系統中個體成員的基本價值判斷和價值認同。價值是人的價值觀體現,包括利益(利益的范圍、利益的量化等)、對共同體的認同、對規則的認同、對利益分配的滿意程度,以及在共同體中的身份、地位等,其中,利益是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利益最終分配到個體成員是利益系統運行的動力。
對價值、規則的認同是形成共識的基礎,也是構建治理機制的前提。價值要素和規則認同直接影響利益關系的形成與維系機制,貫穿利益運行系統的整個過程,決定著利益運行系統的主客體成員的信心、滿意度,引導著個體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決策。
2.主體要素
組織的功能是實現個體利益及共同利益。而要實現組織功能,必然要形成一定的組織架構,組織架構是得以開展組織行動的基礎,即生產利益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組織架構在緊密的利益關系下會形成較為固定、穩定的組織架構;而在弱化的利益關系下,組織架構則較為松散,容易造成個體利益預期的不確定性、利益個體的變動性、共同利益的臨時性和短期化性、組織架構的松散化性,難以達成穩定的利益共識,其治理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甚至會失敗。
3.分配要素
分配要素包括分配規則、分配執行、分配公平(個體對分配結果的評價),它是治理機制的核心。
分配作為治理的核心功能,對于共同體的影響是深遠的。由分配的最終結果形成個體對于利益分配的評價和感受,即利益分配的公平問題。個體投入了資源、參與了價值的創造,公平感是個體對于利益分配的衡量標準,但由于個體的價值尺度并不完全相同,應形成衡量標準的“同一個尺度”,使得個體的公平感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工具性,以防止因雙重(或多重)標準而導致個體的不滿意。因此,分配規則應當遵守“最大公約數”規則,以謀求最大范圍的共識。
分配公平感是主體對利益分配結果是否公正合理的主觀判斷和感受,是一種強有力的激勵因素。研究分配公平感的激勵理論被稱為公平理論。人們重視結果公平,也重視過程公平。在利益共同體治理機制中,涉及利益分配的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兩個問題。在治理機制不合理的情況下,利益分配將出現過程不公平、結果不公平的問題。
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感很可能會導致共同體的凝聚力大幅下降,使個體在合作行為中出現消極行為。消極行為對于共同體的存在與發展極為不利,當消極行為達到一定的強度時,甚至會導致共同體消亡。個體的消極行為由弱到強分成三類:
(1)退縮行為,難以主動發揮主體的能力,減少自覺行為和共享信息行為等;
(2)隱蔽攻擊,非公開的敵意行為,如故意降低供貨質量和服務水平等;
(3)公開攻擊,如單方面調價、中斷供應、通過法律訴訟等極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