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中心化治理的邏輯

2.1.1 中心化治理

馬克斯·韋伯認為科層制是最為理想的組織結構,科層制以“命令—服從”為核心,是典型的“中心化治理”,其特點如下:

(1)規則系統由以理性為基礎的法律規范構成;

(2)成員皆服從該組織的“法律”;

(3)組織成員按照自上而下的等級呈現出命令與服從的關系[1]

中心化治理的目的是確定的,甚至是唯一的,但其治理結構與治理模式不是唯一的。但治理作為系統結構,至少要包括價值要素、主體要素、分配要素。價值要素是產生利益的基礎,主體是具有利益關系和形成共同體結構的要素,分配要素是利益分配原則和激勵原則(如多勞多得)。以上要素構成了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

1.價值要素

價值要素經過創造而產生。價值要素是利益運行系統中個體成員的基本價值判斷和價值認同。價值是人的價值觀體現,包括利益(利益的范圍、利益的量化等)、對共同體的認同、對規則的認同、對利益分配的滿意程度,以及在共同體中的身份、地位等,其中,利益是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利益最終分配到個體成員是利益系統運行的動力。

對價值、規則的認同是形成共識的基礎,也是構建治理機制的前提。價值要素和規則認同直接影響利益關系的形成與維系機制,貫穿利益運行系統的整個過程,決定著利益運行系統的主客體成員的信心、滿意度,引導著個體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決策。

2.主體要素

組織的功能是實現個體利益及共同利益。而要實現組織功能,必然要形成一定的組織架構,組織架構是得以開展組織行動的基礎,即生產利益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組織架構在緊密的利益關系下會形成較為固定、穩定的組織架構;而在弱化的利益關系下,組織架構則較為松散,容易造成個體利益預期的不確定性、利益個體的變動性、共同利益的臨時性和短期化性、組織架構的松散化性,難以達成穩定的利益共識,其治理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甚至會失敗。

3.分配要素

分配要素包括分配規則、分配執行、分配公平(個體對分配結果的評價),它是治理機制的核心。

分配作為治理的核心功能,對于共同體的影響是深遠的。由分配的最終結果形成個體對于利益分配的評價和感受,即利益分配的公平問題。個體投入了資源、參與了價值的創造,公平感是個體對于利益分配的衡量標準,但由于個體的價值尺度并不完全相同,應形成衡量標準的“同一個尺度”,使得個體的公平感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工具性,以防止因雙重(或多重)標準而導致個體的不滿意。因此,分配規則應當遵守“最大公約數”規則,以謀求最大范圍的共識。

分配公平感是主體對利益分配結果是否公正合理的主觀判斷和感受,是一種強有力的激勵因素。研究分配公平感的激勵理論被稱為公平理論。人們重視結果公平,也重視過程公平。在利益共同體治理機制中,涉及利益分配的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兩個問題。在治理機制不合理的情況下,利益分配將出現過程不公平、結果不公平的問題。

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感很可能會導致共同體的凝聚力大幅下降,使個體在合作行為中出現消極行為。消極行為對于共同體的存在與發展極為不利,當消極行為達到一定的強度時,甚至會導致共同體消亡。個體的消極行為由弱到強分成三類:

(1)退縮行為,難以主動發揮主體的能力,減少自覺行為和共享信息行為等;

(2)隱蔽攻擊,非公開的敵意行為,如故意降低供貨質量和服務水平等;

(3)公開攻擊,如單方面調價、中斷供應、通過法律訴訟等極端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梁山县| 天门市| 金平| 布尔津县| 万宁市| 滕州市| 喀什市| 岳池县| 沁水县| 青神县| 长岭县| 资中县| 庆元县| 巴楚县| 鹿邑县| 茌平县| 砚山县| 军事| 辉县市| 香格里拉县| 鹰潭市| 姚安县| 达尔| 土默特左旗| 海南省| 北流市| 韩城市| 保德县| 凤阳县| 舟山市| 万盛区| 凭祥市| 台山市| 蓬莱市| 灵寿县| 平和县| 垦利县| 晋州市| 盐津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