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基于引導技術的工作坊設計(修訂版)作者名: 林士然本章字數: 1289字更新時間: 2022-08-16 18:25:49
前言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七章中闡述了引導力的奇妙之處:“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比欢龑Ъ夹g實際上興起于西方,近些年傳入國內后,因其強大的工具價值,一下子成了人們“趨之若鶩”的新鮮事物,于是,引導工具類課程滿天飛。學習了引導工具課程的“引導師”走進企業大膽嘗試,卻發現引導并沒有課上講得那么簡單,引導的成功率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于是就有人開始懷疑引導力的價值,甚至認為引導技術的盛行不過是一陣風……細細探究就會發現,不少人把引導技術推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境地,把引導工具綁架到了需求和目標之上,把引導等同于引導技術,把引導技術等同于引導工具。本書作者希望更多的引導學習者對引導有更全面和系統的認知,提升引導實踐的成功率,讓更多組織體驗到引導力的真正價值和魅力。
同時,我們發現引導技術與培訓、會議和領導力的結合才剛剛開始。首先,工作坊作為引導技術落地的載體,正在替換傳統的培訓課堂形式。然而傳統的培訓走向工作坊,不是把課程名稱和會標更換一下那么簡單,不是在培訓中夾雜幾個引導工具那么容易,這里面涉及教學目標和邏輯重新設計、教學方式調整甚至教學路線的顛覆,只有在問題現場解決與知識技能提升相互牽引和相互服務的時候,培訓師的角色才能真正轉變為工作坊引導師(Facilitator)。其次,工作坊正在成為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日常工作。然而,很多管理者仍然分不清上傳下達的會議與工作坊的差別,即便能區分,也無法區分會議的內容和會議的過程,不熟悉如何設計工作坊,不知道如何跟主持人進行角色配合,不知道如何讓引導師主持的會議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最后,盡管當前已經深處VUCA時代,大量的管理者仍然熱衷于發展傳統的領導力技能,面對新生代員工的挑戰,仍然循規蹈矩地采用老辦法應對,權威管理者向引導式管理者角色的轉變還處在自發自覺的階段,要達成老子所描述的引導式領導力的最高境界,仍然任重而道遠。
我們理解的工作坊分為兩類。一類是純引導型工作坊,帶領者只負責過程,完全不進行內容傳遞,此類工作坊的帶領者稱為純引導師(狹義的引導師);另一類是“引導+培訓”型工作坊,帶領者既要帶領大家分析和解決真實的問題,也要傳遞內容、教授技能或工具方法,此類工作坊的帶領者稱為引導式培訓師,也可以稱為引導師(廣義的引導師)。
無論你是一位培訓師還是一位管理者,無論你想做引導師、引導式培訓師還是引導式管理者,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引導師,需要經歷引導工具體驗、工作坊設計實戰和引導師狀態修煉三個階段。我開發和設計了AF引導規律?四模塊課程,分別是引導魔法箱?、工作坊設計?、引導師狀態?和隱喻引導術?課程(2018年11月新增)。本書基于三十期工作坊設計?公開課和一百多場工作坊實踐萃取而成,希望更多伙伴可以從本書中學到更具實戰性和更實用的引導技術,也希望更多伙伴跟我一起推動引導技術與本土實踐相結合,讓更多的組織因為運用了引導而發生新的積極的變化。
本書中的觀點可能有一些讓你覺得匪夷所思的地方,你盡可以將它們標注出來反饋給我,我的郵箱為405242508@qq.com,感謝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