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折射式與反射式之戰

1608年,荷蘭人漢斯用水晶造出了第一臺望遠鏡,僅僅一年多之后,伽利略就通過對望遠鏡的改裝,完成了它的一大步進化——天文望遠鏡出現了。伽利略使用的望遠鏡非常嬌小,這是受當時工藝限制的結果。但我們不能否認,他使用的是一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用它發現了月球上的撞擊坑,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發現了銀河實際上是由眾多暗弱恒星組成,也發現了土星形狀詭異。當時,伽利略對土星的發現并不確定,糾結之下將這一發現寫成一段“密語”——smaismrmielmepoetaleumibuvnenugttaviras,讓他人猜度。后來,當他進一步確認后,才將謎底公布出來:土星由3個星組成,一大兩小。這顯然不是如今我們熟知的那個以擁有漂亮光環著稱的土星。伽利略的問題在于,他的望遠鏡口徑還不夠大,光學質量還不夠好。于是在之后的幾十年中,新的天文發現通常伴隨著望遠鏡技術的提高。

伽利略制作出第一臺折射式天文望遠鏡是在1609年,牛頓制作出第一臺反射式天文望遠鏡是在1668年。兩個人采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光學手段,都實現了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的功能。伽利略使用的是透鏡組,制作出的設備被稱為折射式天文望遠鏡。牛頓使用的是拋光鍍銀后的凹面鏡,制作出的設備被稱為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兩種望遠鏡孰優孰劣?牛頓認為,折射式天文望遠鏡由于使用了透鏡,透鏡引起的色差問題是其本身屬性,是解決不了的。不過反射式天文望遠鏡也有其自身的問題,它是一個球形凹面,而球形凹面鏡是沒有焦點的。之后,折射式與反射式這兩種天文望遠鏡的“戰役”悄然拉開序幕。

1655年,也就是折射式天文望遠鏡出現的40多年后,惠更斯讓折射式天文望遠鏡有了新發展。為了減弱色差,他使用了非常長的焦距,這也使得他制作的天文望遠鏡造型古怪——有一個豎桿,頂端放置望遠鏡的物鏡,用一根繩子來控制物鏡的指向,然后在繩子的另一端安裝目鏡。惠更斯在目鏡制作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他后來設計的惠更斯目鏡如今依然被人們使用。惠更斯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看清了土星的光環,并且發現了土衛六“泰坦”,他在公布新發現時也采用了“密語”:aaaaaaa ccccc d eeeee g h iiiiiii llll mm nnnnnnnnn oooo pp q rr s ttttt uuuuu。這句話解密并翻譯過來就是:有環環繞,環薄而平,沒有一處與本體相連,而與黃道斜交。

其實在牛頓前后,并不乏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設計者,卡塞格林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用的是凹面反射鏡,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焦點會在鏡筒之中,沒有辦法用于目視。牛頓的辦法是使用一片平面鏡將光路引到鏡筒一側,而卡塞格林則在鏡筒之中加入了一枚帶有曲率的反射鏡,這樣一來,望遠鏡中就有了兩片反射鏡,分別稱為“主鏡”和“副鏡”。光線在鏡筒中經歷兩次反射,再通過主鏡上開的小孔,抵達位于望遠鏡后端的目鏡。這樣的改變更符合一般人使用望遠鏡的習慣。然而,卡塞格林的設計影響并不僅限于此,因為兩片帶有曲率的反射鏡可以產生組合,從而優化望遠鏡的成像質量。但縱觀17世紀,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并未占據上風。

接近18世紀中葉的那幾年,折射式天文望遠鏡開始新一輪的發展。這是由于兩片消色差物鏡的出現。一片透鏡只能屈服于色差帶來的限制,在17世紀,人們只能通過加長物鏡焦距,從而把焦比增大,進而降低色差,這樣的后果就是焦距極長,觀察視野昏暗。惠更斯的折射式天文望遠鏡長達37m,卻并非當時之最。人們利用兩片不同材質的玻璃進行組合,消除紅色和藍色的色差,吹響了折射式天文望遠鏡反擊的號角,到了18世紀中后期,復消色差物鏡也發展起來,可以消除紅綠藍3色色差,至此,折射式天文望遠鏡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

在天文望遠鏡發展的早期,人們并沒有刻意區分天文望遠鏡和非天文望遠鏡,也沒有刻意區分專業天文望遠鏡與小天文望遠鏡,畢竟,伽利略、牛頓這些人用的也只是小口徑望遠鏡。到了18世紀,望遠鏡制造商才開始多了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织金县| 朝阳区| 弥勒县| 五台县| 呼玛县| 海林市| 绍兴市| 东方市| 连平县| 平原县| 拜泉县| 屏南县| 辽宁省| 龙游县| 凉山| 平南县| 鄱阳县| 靖宇县| 麦盖提县| 舟曲县| 东莞市| 昌黎县| 大新县| 鹿泉市| 浦东新区| 大埔区| 通山县| 东城区| 宜黄县| 基隆市| 西宁市| 泰来县| 新干县| 仲巴县| 铁力市| 临澧县| 盐边县| 尖扎县| 清河县| 乡宁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