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部獨特的生命史和心靈史
為了更好融入年輕人的世界,在十四歲兒子的指點下,我關注了B站,并且成為這個神奇網(wǎng)站的忠粉,對《涼子訪談錄》的了解,正是源于我刷B站的巧遇。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嘉賓,是和涼子聊天的北京小伙,他說的都是家里的事情,講的都是日常百姓每天都要遭遇的家長里短,流露的是常人都有的喜怒哀樂。小伙子淡定、自持,依然擁有年輕人寶貴的血性,這種風格讓我立即喜歡上了《涼子訪談錄》,對其充滿了好感。它極為自然,它幾乎不依賴狗血劇情和戲劇化變故刻意去追逐流量,這正是我一直認同的非虛構作品品格的內在精髓。對我而言,B站像一個神奇的部落,聚合著無數(shù)年輕人的夢想與奮斗,也接納著無數(shù)年輕人的吐息和心酸。《涼子訪談錄》以一種極為接地氣的姿態(tài),給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講出自己故事的出口。在短短一年內,這檔節(jié)目因其質樸真誠、毫不雕飾、自然本真的風格,在全網(wǎng)獲得了數(shù)百萬粉絲的喜愛。這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奇跡,也是年輕人渴望被看見、期待被傾聽的情感訴求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一次聚集和呈現(xiàn)。
盡管代際阻隔并不能成為彼此隔膜的直接理由,但因為智能化、信息化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落地所帶來的技術革新,我深深意識到前輩要理解現(xiàn)在的年輕人,僅僅依賴個體的成長經(jīng)驗,已遠遠不夠。兩者要達成更多的溝通,獲得更多的彼此體恤和包容。前者必須主動去了解后者的“當下世界”,接受信息化無孔不入所帶來的挑戰(zhàn),甚至融入某種“手足無措”的真實環(huán)境,要調整視角、徹底打開,以接納更多新鮮的東西,實現(xiàn)和年輕人共處真正意義上的同一片時空。如果囿于社會發(fā)展的線性觀念,那些在時代紅利中安然站穩(wěn)的前輩,特別容易對此導致的盲區(qū)視而不見。相比前輩普遍承受的“吃不飽、穿不暖”的極端貧瘠的物質記憶,現(xiàn)在的年輕人所承受的壓力和挑戰(zhàn),他們精神上的困惑和身體上的煎熬,和父輩比起來,并沒有少半點兒。更重要的是,這種心靈的掙扎和磨難,夾雜在網(wǎng)絡時代的喧囂泡沫中,伴隨極度原子化、反差極大的現(xiàn)實,往往找不到排解途徑,以致不少孤獨的個體,在無聲中日漸蜷縮起年輕的身體,封閉心靈的大門。這些暗處的青春敘事,需要被更多地敞開,需要更多人耐心地傾聽和理解,而不是給這個群體輕易貼上簡單的標簽。
——這是我一直警惕的地方,也是我碰上《涼子訪談錄》,感覺特別欣喜和驚訝的地方。當我聽到如此多的年輕人依賴新媒體的便捷,獲得一條表達自我的通道后,我終于理解,為何具有非虛構作品品質的視頻節(jié)目,能夠在短期內獲得眾多網(wǎng)友的認同。
作為《涼子訪談錄》運營成功后的副產(chǎn)品,眼前這本《依然熱愛生活》依然保留了視頻的精神和氣質,平實質樸的故事,流淌的是年輕人對自我成長的思考和回望。正如書名《依然熱愛生活》所言,這本書盡管呈現(xiàn)了年輕人在當下迫于各種原因的挑戰(zhàn),但更多年輕人還是在現(xiàn)實的激勵下走向了新生,按下了人生的重啟鍵。
如果你有幸碰到這本書,你將會遇見愛打抱不平、保留了英雄氣質的苑鐸;將會遇見盡力擺脫原生家庭陰影,并在愛的滋養(yǎng)下找回自我的曉靜;將會遇見爬出生活泥濘,在他人幫助下自救成功的路遙;將會遇見順風順水中長大的十七歲少年,如何跌入人生谷底繼而爬起,實現(xiàn)痛苦蛻變的秦望;將會遇見信守承諾,接納父輩留下的債務,持有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楊樂;將會遇見在舞臺上光鮮無比,卻要承受無數(shù)失敗,最終因為堅持而發(fā)光的杜兜;將會遇見高考失利,在衡水中學的鍛造中獲得新機會的小喬……這種感覺就如同在閱讀中,隨處就可以遇見身邊的年輕人。是的,放在地鐵的人流中,他們都極為普通,但若將眼光聚焦到個體,就能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獨有的屬于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的光彩和力量。他們在彈幕中相遇,或者擦肩而過,卻能在共同的敘事中,感受到息息相通的默契。
這是一部獨特的生命史和心靈史,在共同的傾聽和看見中,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必將更容易達成。
黃燈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