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茶道一千年
- 周朝暉
- 6149字
- 2022-08-11 11:22:58
徑山禪茶,傳脈扶桑
——渡宋僧禪茶物語
源自中國佛門的茶禪之道,是日本茶文化的母體,不過,在日本茶道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諸多留學徑山寺的日僧人的推波助瀾作用功不可沒。在日本茶道史上,榮西明庵被供奉為日本禪茶雙祖,在他的努力下,日本的飲茶文化在經過300年的沉寂之后重新得到復蘇。同時應該看到,任何新生事物,尤其是一種外來文化習俗,在另一個國家扎根、發展壯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禪茶之道也不例外。榮西歿后,無論臨濟禪或茶飲風習,都曾一度瀕臨式微。重振日本禪茶雄風的,正是承襲徑山寺法脈正源的幾代高僧,如圓爾辨圓、無象靜照、南浦紹明等人,他們在重振因榮西的寂滅而后繼乏力的臨濟禪宗的同時,身體力行推動飲茶之道的再次興盛。因為茶禪聯宗,禪宗的復興,也帶來了日本飲茶的普及。
千年禪寺,塵落生光
徑山位于杭州城外余杭區西北向群山環擁之中,距市區中心約50千米。山不在高,有佛則靈。徑山地處天目山東北之余脈,山間自古蜿蜒延伸著東西兩條小徑,分別是從臨安與余杭通往天目山的必由之道,寺因山名而得名,故曰“徑山寺”。此地有深林幽谷,層巒疊翠之處時見飛泉清澗,大有人間仙境之美。寺廟全名“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始建于中唐,大興于南宋,明清之后趨于式微,爾來一千二百年,歷盡各種無常興廢乃至長久湮沒于歷史長河中。不過在日本,享有“臨濟祖庭”盛譽的徑山寺卻是赫赫有名備受崇拜與敬仰,日本禪宗二十四門,有十八門源出徑山;而世人耳熟能詳的日本茶道,其“茶禪一味”的法脈正本,正是源自徑山的佛門茶宴。禪宗與茶道,經過千百年的試煉與融合,已經深入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因而長期以來,前來徑山朝拜的日本禪僧與茶界人士絡繹不絕。
徑山距離市區中心也就一個多小時車程,山也并非高不可攀,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峰海拔近800米,環徑山五峰簇擁屏立,霄峰、鵬勃峰、朝揚峰、大人峰、晏坐峰五座連峰恰似如來五個巨指環繞,又如眾星拱月,難怪香火千年不絕。近年來,以徑山寺大翻修為契機,周邊的景區也得到整備和開發,吸引了遠近游客前來游山禮佛,杭州市公交甚至還開通了從西湖武林直達徑山景區入口處洞橋村的巴士,在景區旅游集散中心換乘景區環保車上山十分便利。為了節省路上時間,我們雇用一輛當地導游代找的私家車,從西湖望湖酒店出發,一路向西北,過余杭區入徑山鎮后直接開到洞橋村下車,沿古道步行上徑山。
深秋時節,山寒水瘦,沿古道曲折而上,兩邊盡是翠綠的竹海林濤與高低錯落的梯形茶園,高山上夾雜著霜凍染色的雜木林紅黃青綠,斑斕如畫,真應了古人“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寫照。行至古道盡頭有一座“道淵亭”,里面供奉著無準師范和圓爾辨圓兩位中日禪宗師徒石像,內含一段不同尋常的淵源。過了亭子,在一個空曠處與來自臨安方向的古道會合。拾階而上,一座屋檐歇山式牌坊建筑疊立眼前,是為禪寺山門。正門東西各有一闕亭,檐頂建筑形如展翅欲飛的雁翅,俗稱“五鳳樓”。古籍所載“門臨雙徑,戶疊五鳳”的舊時形制,在經過重修之后原樣復活了。
暌違多年后重臨徑山寺,有點相見不相識了。新修古剎規模宏大,粉墻玄瓦,一片素凈,散發唐宋寺院淡雅內斂的氣息,格調近似奈良東大寺和京都萬福寺。如果不是鑿鑿史料的旁證,誰承想,這座遠離塵囂掩映在千年時光深處的寺廟曾沐浴過多少尊顯榮光!
從寺內流通處發行的游覽指南可知,徑山寺始建于大唐天寶初年。彼時大唐國勢隆盛如鮮花錦簇,中國南方佛門香火方興未艾之際,金陵牛山幽棲寺法欽和尚南游過余杭,行至徑山被飛泉茂林的絕佳立地吸引,就此停步,在山頂的碣石巖畔結庵而居,打坐修禪,成為徑山臨濟禪宗初祖。“安史之亂”后,人心思定,唐代宗宣旨法欽入大明宮御前說法,賜予“國一禪師”稱號,并于大歷三年(768),敕命杭州府興建徑山精舍,賜名“徑山禪寺”。乾符六年(879),唐僖宗賜名“乾符鎮國院”,官家寺院自此而始。兩宋時期,禪宗大興,徑山寺與趙宋皇朝淵源更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恒賜封“承天禪院”;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賜名“徑山能仁禪寺”;“靖康之難”后,隨著趙宋皇室南遷臨安府,徑山寺更被賦予護國禪寺的功能和期待,地位大大提升,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期,與“五山”(五大叢林)并列;宋孝宗御書“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嘉定年間又被封為“五山十剎”之首,為江南第一禪寺。南宋最鼎盛時期,徑山寺廟宇樓閣,巍峨疊立,伽藍僧舍鱗次櫛比,寺僧三千,僧房三百,求法者摩肩接踵充塞于途,信者遍及海內外。
徑山寺開山以來久經浩劫與滄桑。迄止民國年間,共經歷八次毀建,兩次大修,但“所復原遠非舊觀”。“文革”更被當作“四舊”,寺僧被遣散還俗,寺廟年久失修,漸次傾頹。“十年浩劫”結束后,撥亂反正,百廢俱興,宗教文化得到尊重和保護。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日邦交正常化,開始有日本佛教界團體和個人前來尋宗問祖,互動交流,香火又漸漸旺起來。最近,在經過持續多年的復建工程實施之后,徑山古寺重獲新生,再現千年前的優雅風姿疊立于斯,像一粒久被塵埃蒙蔽的明珠,重煥靈光。
日本臨濟禪宗祖庭
徑山寺在宋代迎來全盛期,“江南第一叢林”之美譽名揚宇內,甚至漂洋過海,遠播三韓之地與扶桑三島,乃是因為徑山寺是禪宗臨濟宗風一大源頭活水與龍興發祥之地。這種以明心見性,直指當下的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禪宗,影響甚為深遠。作為佛教的一個獨立宗派,禪宗的發生與發展,是外來宗教與中國本土文化完美融合的產物,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件大事。
徑山臨濟禪宗,在法脈師承上原屬金陵牛頭宗,初祖乃是繼承四祖道信衣缽而獨創一宗的法融和尚。相傳道信將衣缽傳給弘忍后南游,其后在金陵幽棲寺遇到在那里苦苦修行的法融,經過一番試練之后也將禪宗之方便法門傳授給法融,因達摩祖師的衣缽只能單傳一人,道信允許法融自立一宗。其后法融在牛頭山傳法,禪門日益興盛,被稱為“牛頭禪”,徑山寺禪宗始祖法欽即為法融傳人。趙宋政權南渡之后徑山寺作為皇家禪寺不斷受到賜封,眾望所歸,佛門昌盛,會集了海內高僧大德。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延請禪師大慧宗杲前來主持徑山寺。其時南北禪宗五門中,溈仰宗、法眼宗因后繼無人而絕;云門宗已然式微,大慧宗杲法師因大興臨濟宗楊岐派禪風,成為當時海內禪宗翹楚,甚至遠在海外的高麗、日本都慕名前來皈依受禪。在到訪徑山寺的日本僧侶中,將榮西的事業發揚光大,對日本茶文化的傳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圓爾辨圓。
圓爾辨圓,1202年出生于武藏國駿河(今靜岡縣)。俗姓平氏,字圓爾,辨圓是其法名。幼年即登久能山學佛,18歲在圓城寺剃度出家,勤修天臺教理。22歲時投入上野長樂寺住持榮朝門下修習臺密及臨濟黃龍禪法。榮朝是榮西的弟子,所以圓爾辨圓是榮西的徒孫。朝榮坐化歸寂,圓爾辨圓深受震撼,決心尋根探源前往師祖留學的南宋。端平二年(1235),圓爾辨圓攜法弟榮尊等人入宋求法,拜謁徑山寺無準師范,在其門下修學6年,遂傳其法,無準師范將《宗派圖》和密庵咸杰的法衣授予圓爾辨圓,視他為異國衣缽傳人。1241年,圓爾辨圓回到日本,開始在九州的博多(今福岡縣)開創崇福寺、承天寺,傳播臨濟禪宗,舉揚臨濟禪風,德望日隆。1243年,圓爾應朝廷攝政九條道家邀請出任京都慧日山東福寺住持。東福寺是仿照南宋徑山寺伽藍式樣與格局建成的禪院,各取奈良東大寺的“東”和興福寺的“福”字為寺廟命名。圓爾辨圓駐錫東福寺后,以北宋《禪苑清規》為藍本,制定《東福寺清規》,此后成為東福寺的規章。隨著圓爾辨圓聲名日振,京都朝廷高門權貴紛紛前來受戒皈依。榮西禪師將臨濟宗傳到日本之初,京都因受舊佛教勢力盤根錯節影響,長期無法打開局面,只能到鐮倉在幕府保護支持下弘法,關東最早成為日本禪宗的中心。榮西之后,依靠圓爾辨圓及其弟子們的努力,臨濟禪宗才得以在關西和九州牢牢扎根。此后,以徑山寺為祖庭,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僧人如過江之鯽前來修習禪理,獲得教外別傳,回國后發揚光大。榮西寂滅后一度沉寂的日本禪宗,在五十年后又開始繁榮昌盛起來。為了彰顯圓爾的豐功偉績,在他圓寂之后,花園天皇追賜“大應國師”稱號,這是日本朝廷授予國師稱號之始。
徑山禪茶,東傳扶桑
浙江瀕海,氣候潮濕溫暖,水系發達雨量充沛,徑山群峰疊翠,林壑尤美,海拔在500米以上,山間終年云霧繚繞,日照多漫射,這樣的自然地理極其有利于茶葉生長,更成為徑山茶獨特品質特點的物質基礎。
名山名泉出好茶。徑山茶之美,全在一個“真”字,即講求“真色、真香、真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歷代寺僧的苦心研發,造就了徑山名茶。據《余杭縣志》載:“徑山寺僧采俗語雨茶者,以小缶貯送,其味鮮芳,特異他產,今徑山茶是也。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與里山塢,出產都多傳,至霄峰尤不可多得,出自徑山、四壁塢者色淡而味長……”云云,據傳宋時徑山茶就與天目茶齊名,并列“六品”,被譽為“龍井天目”。對于飲茶上偏好色澤清淡,味覺清雅回味悠長的我來說,徑山與龍井一樣,是我書房茶桌長年必備茶種。最妙的賞味方式是,在喝過味道醇厚茶色深重的武夷巖茶或鳳凰老樅之后,來一盞清新淡雅的徑山雨前,有一種極盡繁榮與燦爛后的返璞歸真。以前協助我接待的本地日語導游,家在徑山腳下住,經營茶作坊,一度造訪,從此后常托他代購。
據載,徑山種茶始于唐,與徑山寺同根同源,同出一脈,都是開基始祖法欽和尚種下的善根:法欽曾在禪庵前后開辟小園種植茶樹以供禮佛之用,“手栽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徑山茶由此誕生。與法欽和尚同時代的還有一個與徑山茶事淵源悠長的人物,他就是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大放光芒的茶圣陸羽。
據載,天寶十五年(756)起,一半為了躲避中原的“安史之亂”,一半為了實地考察九州茶事諸況,陸羽負笈遠行,先游巴山峽川,后至江南水鄉,一路探訪名茶名水,行至余杭徑山,即為這一帶的佳山勝水名茶所吸引,長期隱居此地考察實踐精研茶學之道。徑山寺后院有一個萬壽禪寺,山門的兩邊陰刻“唐代古剎”四個大字,里面供奉著一座陸羽坐像,左手持著斗笠,右手拿著一卷書,正是當年陸羽跋山涉水、探求茶事的寫照。陸羽行跡,為徑山名茶增添了一段人文內涵,陸羽泉與毛峰茶、水煮筍,名列“徑山三寶”,聞名遐邇。
飲茶可以消渴提神,又是一種清雅飲品,所以很早以前就和佛教結緣。東晉懷信和尚《釋開門自鏡錄》中就記載著以茶作為打坐修禪的輔助工具的記錄。陸羽在《茶經》中也倡導飲茶宜于“精行儉德之人”,將品德修為納入茗飲之道。與陸羽同時代的禪門規范《百丈清規》里就把以茶禮佛,以茶待客,以茶修行當作佛門必修課業。流風所及,唐后大凡名山古剎之僧人,都劈山植茶以供寺廟日用。法欽和尚到徑山弘揚禪道,也將佛門茶禮傳來。此后歷代僧人延續這一叢林清規,以茶供佛,飲茶參禪,以茶奉待客施主檀越,逐漸形成一套以茶事活動為中心的佛茶禮儀規范。
從茶禪文化發展史看,將茶與禪合二為一的是南宋徑山寺的密庵咸杰(1118—1186)禪師,這與徑山寺也有著不解之緣。密庵俗姓鄭,福州府福清縣(今福清市)人,淳熙四年(1177)奉詔任徑山興圣萬壽寺第25代住持,時在榮西第二次赴宋學禪的翌年。密庵咸杰得圓悟克勤的真傳,奉行“茶禪一味”的佛門玄理,在寺廟積極倡導《禪苑清規》,重視僧人的禮儀規制,將接客時的煎茶、點茶做法加以規定,形成一種有范可依的禮儀做法,“徑山茶宴”就是源于他的創意。密庵咸杰主持徑山寺期間,正是渡宋僧絡繹不絕前來徑山寺的高峰期,“茶禪一味”這一發端于密庵咸杰的法脈,通過兩個途徑傳入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源頭。
密庵咸杰茶禪系譜的一支法嗣,即弟子破庵祖先和再傳弟子無準師范。無準門下有兩個支流傳入日本。其一是弟子無學祖先、兀庵普寧去日本弘揚臨濟禪法,在此不表;其二就是上文所敘的直接登徑山承續無準衣缽的圓爾辨圓。
目前中日學界公認的,在中日茶文化交流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當數南浦紹明(1235—1308)。據日本《類聚名物考》載:“茶道之初,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由宋傳入。”這則資料所指向的史實是,1267年南浦紹明歸國時帶回了許多與飲茶相關的文獻、道具和種茶技術,成為日本茶道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1259年,南浦紹明渡宋學禪,他先是在杭州凈慈寺師事虛堂智愚學佛,其后虛堂奉詔入主徑山寺,紹隆隨之前往。紹隆在修禪之余也學習徑山寺茶禮。作為法嗣印可,他從虛堂智愚處獲得一套“茶具足”。“茶具足”,亦稱“茶臺子”,是徑山寺做法事中以茶禮佛的點茶道具。一套茶臺子一般包括裝茶粉的茶盒(或茶罐)、帶有蓋子的水壺、風爐、燒水鐵釜、供插勺用的瓶子、竹制茶勺、金屬制炭鋏(名鐵筋或鐵箸)、放置茶碗的檀香架、天目茶碗(建盞),還有點茶時用來擊打出茶泡沫的茶筅等。茶臺子是以末茶為主流的點茶手法中的關鍵道具,其重要性后面再作論述。1267年,南浦紹明學成歸國,除了將象征畢業許可的茶臺子帶回之外,同時傳回日本的還有《茶道軌章》《四諦義章》,這兩部后來被合并為《茶道經》,后世千利休開創至今被現代日本茶道所奉行的和、敬、清、寂“茶道四諦”,就來自其中。
據此可知,源自徑山寺密庵咸杰的禪茶法脈,經過松源崇岳、虛堂智愚傳給了南浦紹明,最后傳入日本。此后這一譜系在扶桑代有傳人綿綿不絕,從宗峰妙超、徹翁義亨、言外宗忠一直傳到華叟宗曇。一休宗純從華叟宗曇受禪開悟,被授予圓悟克勤手書墨跡的印證。一休再傳村田珠光,是為日本茶道鼻祖。珠光以下的傳人有武野紹鷗一直到千利休,日本茶道最終得以確立。梳理中日禪茶文化交流史不難看出,這條徑山禪茶法脈此后在日本延綿不絕,經過兩個半世紀最終結出碩果。
“飲茶思源”
鐮倉時代日本茶文化的最大特點,可以用“寺院茶”來概括。榮西之后,日本的飲茶文化主要在佛寺中普及,分為系統,一個是禪宗,另一個是律宗,再由寺廟向民間傳播。禪宗系統包括京都栂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主要有西寺的睿尊和極樂寺的忍性。這兩個系統都繼承了榮西“以茶為藥”的實用性,但又各有側重。提倡坐禪悟道的禪宗系統利用茶的藥物性,作為驅趕睡魔的修行輔助工具,于是衍生出“行茶”“茶禮”等寺廟茶文化;而主張帶佛說法拯救眾生的律宗則將茶看作給信眾治病的良藥,“施茶”成為律宗寺廟的一大日常習俗。后來,飲茶逐漸走出寺廟向民間輻射,到鐮倉時代后期已經普及日本各地,在各地的寺廟周遭出現了各種規模的茶園茶田,這些茶山茶園生生不息成為今天日本幾大產茶區的源頭。
我走訪過不少日本茶園,從九州的長崎、博多嬉野,到京都宇治、栂尾山,再到關東的靜岡、狹山等名茶之鄉,時時能夠感受到徑山茶事的流風與熏香。而今在能眺望富士山的靜岡牧之原茶園,我又與圓爾辨圓的遺跡不期而遇。史料記載,圓爾歸國后,不僅在他歷任住持的各地寺院里種茶,還將茶種播撒在故鄉駿河國(靜岡縣),地點就在今天安倍郡足久保村的山地丘陵。靜岡茶園位于東京的西南面,北依富士山,南面太平洋,氣候濕潤,終年雨水豐沛,同時海拔落差與浙江十分相似,特別適于矮株綠茶的種植生長。如今本地茶葉產量已占到全國的四成多,是日本最大綠茶產地,啜飲極品綠茶“玉露”,舌尖上猶能感受到千年前徑山茶禪的芬芳。
每年新茶采摘季節,靜岡的茶農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新茶祭”,祭祀對象就是澤惠靜岡茶業千年的圓爾辨圓和徑山茶。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后,我在山麓下的街上,看到一家茶店門口插著彩旗,綠底紅字,上書“飲茶思源”四個醒目漢字,撫今追昔,心里有點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