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兩河流域的泥板文書

兩河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臘人將兩河流域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

歷史上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南邊的部分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北邊的部分被稱為亞述。就今天來說,兩河流域就相當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帶。

兩河文明的出現

兩河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就是蘇美人,他們在西元前四千年以前就來到了這里,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們建立的。后來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等,都繼承和發揚了蘇美人的成就,使兩河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其中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兩河文明又被稱為巴比倫文明。

現代人對古代各國的歷史了解,主要依靠的都是文字記載。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了。而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發現了古代文字,主要有三種:埃及人在西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就使用圖畫式的象形文字,西元前一千多年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文字,再來就是古代蘇美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了。

楔形文字的發現

對楔形文字的辨認,和對埃及象形文字的辨認過程極為相似。這件事還要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

西元前五二二年三月,當時的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領數十萬大軍遠征埃及。其中有個名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迪亞的名義,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王國發動了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不幸的是,皇帝岡比西斯在返回波斯的途中病死了。一時間,波斯貴族們群龍無首。這時,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以陰謀手法得到了皇位,并最終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就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敦村附近的一塊大巖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

貝希斯敦銘文上面也刻著三種文字:古波斯文、楔形文字和新埃蘭文。一八三五年,法國學者偶然間發現了這些銘文,并制成了拓本。一八四三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他又把這些翻譯過來的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比,并終于弄通了這些楔形文字,從此便解開了楔形文字的謎團。

最古的楔形文字都是從右向左直行書寫的。但由于書寫不便,后來就把字形側轉了九十度,改成從左到右橫行書寫了。考古學家經研究發現,這些楔形文字是由蘇美人發明的。早在西元前四千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同時,就已經創造出了這種文字。

最開始,這種文字是象形文字的。如果要表示比較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比如“天”加“水”,就表示“下雨”;“眼”加“水”,就表示“哭”等。后來,他們又發展到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比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到后來,一個字形符號也能夠表示一個聲音了。比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泥板文書不同凡響

當時的蘇美人還不懂得造紙,因此他們的文字就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然后刻在用黏土做成的長方形泥板上,然后再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這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泥板文書。

在古代埃及時期,文字剛剛進入圖畫文字或畫謎文字的時候,一般重要的文字典籍都會用泥板文書來記載。因為這類書寫材料比起紙草、羊皮紙、木材或一些鐵器、青銅等之類的書寫材料來說,具有兩個明顯的優點:一是可以隨時取用,且造價低廉;二是堅固耐用,可以持久保存。

開始時,蘇美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角錐形的,不便于書寫和存放,后來他們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人的文字材料,大多數都是這樣刻在這類方形泥板上的。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這些文字得以保存下來的。迄今為止,考古人員已在兩河流域挖掘出了數十萬塊這類泥板文書。由于蘇美人使用的都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所以落筆處印痕都比較深寬,提筆處則顯得較為細狹。后來,人們就把在兩河流域發現的這類古文字稱為了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來流傳到了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豐富并促進了它們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交流,為人類文明做出過重大的貢獻。西元前兩千多年,蘇美人的最后一個王朝衰亡之后,巴比倫王國便把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并使之發揚光大。

泥板是怎樣制作的

經研究發現,泥板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先用力揉搓黏土,然后根據需要做成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狀,并把棱角磨圓。一般是一面較為平坦,而另一面則較為凸出。做好泥板后,就可以在上面書寫了。

書吏首先用細繩在上面畫好格子,然后用蘆葦筆或其他的書寫工具在泥板上刻字或畫圖。泥板的兩面其實都是可以刻字的,但為了避免書寫一面時把另一面擦掉,書寫時通常要先刻平滑的一面,然后再把泥板翻過來在凸出的另一面刻寫。小的泥板可以拿在手上刻寫,而大的則要放在特制的架子上書寫。

兩面都寫完之后,再把泥板晾干或燒制,經過曬干或火烤的泥板非常堅硬,印刻在上面的文字或圖案也可以長久保存。現在發掘出來的泥板,最古老的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最近的也不會少于三千年的時間。

泥板雖然可以寫字,但是卻沒有辦法裝訂,所以如果一塊泥板寫不下一篇文章,那么這幾塊泥板上都要有全書的標題和編號,而且下塊泥板一般要重復上塊泥板的最后一行字,以便讀者查尋。類似的泥板文書在尼尼微城遺址就發掘出兩萬多塊,目前總共約有數十萬塊被發現,內容主要涉及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

刻制泥板的工作在我們今天看來雖然煩瑣而繁重,但在當時來說,卻是很先進的、有水準的技術。并且,要想成為一個泥板工人,還需要不短時間的學習和鍛煉呢。

泥板保存別具特色

泥板在經過曬干和烘烤后,會變得非常堅固耐用,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但存放起來卻并不十分方便。如果拿我們現在用的約五十頁的三十二開本的文字量寫在泥板上,重量就能達到五十公斤。因此,泥板的存放就完全不能像現代的書籍一樣。

存放在圖書館里的文字版書,成套的泥板要用繩子捆起來,并附上標示這些泥板各自內容的一個小型的泥板塊,放在架子上或書庫里;也有的是用籃子或泥壇、泥罐存放。一些重要的檔案或需要保密的書信,通常需要采用一種特殊的“信封泥板”來保存,也就是用另一塊泥板蓋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板上,再用一些軟泥封住兩塊泥板的四邊,再蓋上印章,表示這塊泥板很重要。然后,再在外部泥板的表面刻上該檔的副本或內容概要。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泥板的意外損壞或偽造篡改。

信件的保護也是這樣,把寫有信的泥板包上一層薄薄的黏土。收信人在接到信后,只要把這層黏土去掉就可以讀到信件的內容了。雖然剝落外層黏土的過程也許不太輕松,但至少這種方式很安全。

泥板文書的創制和保存過程與中國制陶比較相似,人類的文明就是如此奇妙的互相感應著。泥板文書的創建,也展示了人類智慧的結晶。但是,關于泥板文書的創制里仍然有很多沒有解開的問題,比如泥板文書的材料要怎樣調制?泥板文書在長久的保存過程里遇到水以后字體的扭曲會不會使釋讀產生誤解?如果有,這一問題又是怎樣解決的呢?這些難以解釋的問題,還有待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尉犁县| 东方市| 禹城市| 闽清县| 新密市| 临澧县| 开封县| 师宗县| 台江县| 修武县| 内黄县| 介休市| 台江县| 枣强县| 祥云县| 栖霞市| 阿拉尔市| 横山县| 长兴县| 治多县| 吉安县| 台南市| 赤壁市| 义马市| 静安区| 施甸县| 敦化市| 莱州市| 萨迦县| 灯塔市| 长泰县| 东方市| 陆川县| 五家渠市| 沂源县| 南京市| 麻城市| 托克逊县| 池州市| 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