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距考古課:不熱、不累、不出門,宅宅的古文明游玩攻略
- 陳深名
- 580字
- 2022-07-22 17:10:43
曾侯乙編鐘
春秋戰國時代,王室衰敗,祭祀禮儀逐漸遭到冷落。作為祭祀之用的樂舞,也逐漸轉作享樂之用。也正是這種對娛樂性樂舞的追求,導致了這一時期音樂及樂器的空前繁榮。
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來看,曾侯乙墓出土的眾多樂器最具有代表性。曾侯乙墓共出土編磬四組三十二件,鼓四件,瑟十二件,五弦琴和十弦琴各一件,笙一件,篌及排簫各兩件,而最著名的應該算編鐘了。如此龐大的樂器陣容,簡直就是一個地下宮廷樂隊。
作為振動物體的編鐘,具有許多固有的頻率,受擊時會產生復合音。每個固有頻率都有各自的振動單位,頻率越高,振動單位就越小。音脊和隧的存在,是使編鐘基音得以校準的又一重要因素。音脊和隧位于鐘腔的內部,從鐘口延伸到鉦部下緣,呈突起狀者為音脊,凹狀者就是隧。所有的編鐘鑄成后,都要銼磨音脊和隧處。
出土的編鐘中,最大的一件通高一點五三四公尺,重兩百零三公斤,整套總重量兩千五百六十七公斤,全由范鑄法鑄成。除了銅外,含錫12.49%~14.46%,含鉛小于2%,其他雜質更是很少。這種青銅合金的配比,也使鐘的編鐘的音色豐滿悅耳。整套編鐘的音階結構與現今國際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為同一音列,總音域包括五個八度,中心音域十二個半音齊備,已趨向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可以旋宮轉調。至今,這套編鐘仍能演奏出各種曲調。一九七九年,這套編鐘首次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并為各國駐華使節演奏了《楚商》等中外名曲,贏得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