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祭灶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古代封建社會里,許多佛教并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司命灶君”,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民間傳說司命老爺(司命老爺即指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里,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賄賂”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后,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边@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

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

21

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黏,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黏。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黏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個雞蛋,是給狐貍、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祂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賄賂”一下。在晉北地區還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麥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人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仍有許多鄉下地方沿襲這種風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姚安县| 株洲县| 民权县| 平南县| 青岛市| 和顺县| 新营市| 定襄县| 曲周县| 岐山县| 青川县| 澄江县| 蒙自县| 双柏县| 淳化县| 呼伦贝尔市| 长岭县| 虎林市| 崇信县| 巴彦县| 虎林市| 云浮市| 大理市| 韶山市| 榆社县| 武隆县| 常德市| 阜平县| 芜湖市| 南乐县| 永丰县| 都安| 阿坝县| 杭锦后旗| 东乡| 金坛市| 贞丰县| 宁安市| 满洲里市|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