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愛情結婚:用愛滋養關系的幸福心理學
- 曾少芬
- 4161字
- 2022-07-22 17:21:37
看不見的冰山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
濤走云飛花開花謝
你能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
煩惱最是無情夜
笑語歡顏難道說那就是親熱
溫存未必就是體貼
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哪一句是情絲凝結
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
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歌曲《霧里看花》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說:“雖然我有物理學博士學位,不過女人至今對我來說,仍是非常神秘的,而且是一直都沒辦法解開的謎團。”難道世間只有女人的心最難懂?不,對女人而言,男人的心也一樣難懂。
古語云:人生難得一知己,千金難覓一知音。為什么知音難覓?皆因人心難懂。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僅僅是行為的世界,而人的內心世界是如此隱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哪怕是同床共枕的伴侶,也很難做到無話不說,真情流露,特別是我國的家庭在表達真情實感這方面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述情障礙”。
“述情障礙”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們小時候,有情緒通常是不被允許的,“不許哭”“不許鬧情緒”,甚至因此而受到懲罰。所以我們討厭流露情緒,哪怕有情緒也不知道怎么處理,一般情況下會盡可能裝作沒事。漸漸地,我們便與自己的心分離了,變成了心里有話口難說。比如熱戀中的情侶,女生突然生氣了,和男生說:你滾!事實上,她的內心是希望“你快點來抱抱我”。我們對孩子也一樣,內心是期望子女成材的,但表達出來卻是“像你這樣長大了準做乞丐”“你真是爛泥扶不上墻”。
我們都有過很多莫名其妙的時候:“我也不想這樣說,但是忍不住就脫口而出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搞不懂,我們怎么去懂別人呢?
心理學家榮格有句名言:“向外看,夢游;向內看,覺醒。”覺醒是把眼光從外在轉向內在,焦點從行為轉到內心世界(內心世界就是一座隱藏的冰山或者叫潛意識),這時我們就會打開內在的那雙慧眼,覺察到在他和我的內心世界里發生了什么,我們的內心都經歷了什么。
你可以嘗試帶著一份好奇,去了解一個未曾觸碰的內心世界。你將會發現人們所做的事、說的話、經歷的事,都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促成這些表象的是那些背后的心理過程。如果你愿意去看,你將嘆為觀止,因為在人的內心發生了一系列不為人知的心理活動,才有了那樣的行為。
比如你想心平氣和,但又控制不住發脾氣,這就好像有兩個聲音:想心平氣和是你意識的聲音,忍不住發脾氣就是潛意識(內在冰山)的聲音。又比如你喜歡一個女孩,想表白,但又擔心對方拒絕或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不敢表白,想要表白是意識,覺得自己配不上是潛意識。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我們的潛意識的冰山決定的。如果我們不了解潛意識,就只能被潛意識牽著鼻子走。我們來看一則伊索寓言:
一天,北風向太陽發出挑戰,要和太陽打賭,看誰先脫下路人的衣服,誰就是勝利者。北風施展威力,用力猛吹,但是風越大,路人把衣服裹得越緊,最后北風不得不放棄了。北風請太陽出來看看他的本事,太陽撥云見日,陽光普照,路人感到溫暖,便將衣服一件件地脫下來。北風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做到的事,太陽輕而易舉就做到了。
改變絕對不是強迫發生的,能強迫的只是表面的行為。如果我們不了解一個人內心的需求和心理活動,只在表面行為上去拼命努力,控制自己不能發脾氣,那些所謂的為你好和靠“打雞血”維持的毅力常常以失敗告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行為就是那生長在地面上的草,怎么燒都沒有用,只要根還在,草必重生。因此,執著于改變表面行為是下下策,透過表象看本質,從內在開始做轉變才是大智慧。在我們知道一個人潛意識的冰山歷程后,我們將會成為“太陽”。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小婷知道好友小月準備離婚,便建議她離婚前找我做個婚姻咨詢,就當是給她的婚姻最后一次機會。
小月決定借這個機會和丈夫江好好談一下孩子的撫養問題。至少說清楚離婚以后,他們各帶一個孩子,怎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雙方的愛,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于是,小月夫妻二人出現在我的團體咨詢里。
他們疲憊、尷尬、互相看不慣。
第二天,在上完理論部分的講解課后,小月很積極地站出來爭取到做個案咨詢的機會。她先分享了理論內容帶給自己的觸動,覺得自己和丈夫現在才意識到,兩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有色眼鏡”下,并戴著“有色眼鏡”審視對方的生活。這種思維和行為使夫妻二人都感覺特別累,而且覺得生活如一潭死水,毫無改變和改善的可能。小月鼓足勇氣表達出了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并希望自己可以摘掉“有色眼鏡”,看到婚姻痛苦的真相。
我問他倆:準備好了嗎?還沒說話,小月已經止不住眼淚了,他倆分別點了點頭,個案便開始了。
“你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是怎樣相處的?”我問小月。
小月說印象中最深的畫面就是:“爸爸媽媽爭吵著,廝打著……”媽媽的眼淚、爸爸的倔強,都出現在眼前。
我按她所說,請兩個人分別扮演她的父母,做出相應的姿勢:站立,一手叉腰,一手互相指責。
“看著他們。”我指了指扮演父母的兩個人,“和我說說,都發生了什么?”
一個畫面,迅速在小月腦子里跳出來:在她還很小的時候。爸爸當時的工作是文秘,每天要寫材料,寫到很晚。因為小月愛哭,爸爸思路受到干擾就會發脾氣。一次,爸爸喝了酒之后,惡狠狠地說要把她從樓上丟下去。他們家住5樓,掉下去,是會死的。從那之后,每次爸爸喝了酒,媽媽都會抱著小月不撒手。因為怕爸爸真的借著酒勁兒把女兒扔下去。小月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就已經學會,哭的時候不能哭出聲音,要讓眼淚順著臉頰流下來,然后快速擦掉。
我用溫和而堅定的眼神看著她,和她對視的那一瞬間,小月的眼淚像決堤的洪水一樣,仿佛終于可以放心地哭了。
我看了一眼江。江強忍住的淚水也流下來了,他抱住小月說:“老婆,你真不容易。”小月哭得梨花帶雨,在江的肩膀上抽泣著。
我很有感觸地說:“這個女孩子,還那么小的時候,就要帶著那么強的恐懼感生存。她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爸爸摔死,連真實的情緒都不敢表達。她還那么弱小,就筑起一層層的盔甲,讓自己的外表變得強大來保護自己,這是她當時唯一可以生存下去的可靠的武器。你們兩個只在一起三年的時間,她怎么能說放下就能放下自己最寶貴的武器呢?”
小月從江的肩膀上抬起頭用濕潤的眼睛看著我。
“可你有沒有發現,你最強大的武器,也正在傷害你最親密的愛人和家庭?”我帶著關切的眼神看著她。
小月若有所思,眼淚再一次流了下來。她說:“剛剛,我的心,砰的一聲,腦子里出現了好多江的語言和表情。我很震驚,從沒有想過,我竟然在用我習以為常的東西,給了他那么大的傷害,可這一點,我自己并不知道。”這時候她才想起,江說過的話:“你照過鏡子嗎?你吵架的時候臉都變形了,像個瘋子,特別丑。”
“可能真的是我太強勢了。”她的眼淚繼續嘩嘩地流。我沒有繼續追問小月發生了什么,我知道此時的眼淚,意義是不一樣的。
我溫和地轉向江:“你愛她,愛這個家,就給她多一些安全感。她的武器永遠都會在身上,但只要家是安全的、溫暖的,她就不會拿起武器針對你,而是拿去對付別的人和事兒。這樣的話,你的老婆才會在家里溫柔,在外面能干。”江轉過頭看著小月,狠狠地點了點頭。
江的原生家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媽媽是初中年級組組長,屬于很強勢的指責型的人。他的爸爸對江卻極其寵溺。他的媽媽經常讓他不要去做課間操,而是去老師那里背英語;他的爸爸雖然只是一名普通職員,卻透支家里的錢,為他買了一臺電腦。
江在很小的時候,就在父母寵溺和指責這兩個極端狀態來回切換中成長。所以,他從小就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情緒封閉起來。特別是個人情感的表達,他幾乎沒有。
小月之所以和他吵架也是這個原因,他真的不懂別人最起碼的情緒。兩個小孩生病住院,他不是去醫院照顧,而是在家里陽臺上做燒烤。所以小月覺得他不配做爸爸,才執意要離婚的。甚至女兒都不叫他爸爸,而是向那個接她放學給她買零食的司機叫爸爸。
也正是這件事,成為他們鬧離婚的導火索。如果小月能夠看到江的原生家庭創傷,對自己的丈夫或許會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我引導小月去想象江面對父母如此矛盾又頻繁的情緒變化,幫助她去理解自己的丈夫為什么如此沒有共情能力,為什么如此封閉自我情感、不善表達。因為如果他不封閉自己的情感,就會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神經病。一會兒被媽媽罵得狗血淋頭、垂頭喪氣;一會兒又被爸爸寵得得意揚揚、“天下第一”。
我告訴江:“你曾經封閉自己,是因為父母極端的教育方式。母親的強勢和掌控讓你強烈渴望自由,現在請你認真地看著眼前這個女人,你自己挑選的愛人,她從小就很好強,但她不是你的母親。”
我再次轉向小月:“你可以慢慢地試著走進他的心里。這個男人不是你的父親,他是你選擇的愛人。他不習慣表達情緒,過去他習慣通過打游戲獲得自由和放松,你可以給他自由嗎?你愿意了解他在想什么嗎?你愿意感受他的苦惱嗎?你們愿意一起分享內心的快樂和煩惱嗎?”此時,兩口子的眼睛都亮了。
個案結束后,江和小月這一對原本決心離婚的夫妻摘下了“有色眼鏡”,化解了心結,也愿意珍惜對方,重新好好相處。
從做完個案到現在兩年多了,小月和江幾乎沒再吵過架,感情穩定,溝通良好。孩子們從原來的不喜歡、不接受爸爸,變成搶著和爸爸玩。
曾經的小月和江,并不知道怎樣才能讓伴侶和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愛。現在,他們只是比從前多看到了彼此所做的一些事,多理解了對方,幸福就這樣撲面而來了。這次疫情,很多夫妻居家,矛盾增加,要離婚,而他倆的關系并沒有惡化。江不會抱怨小月不做家務、不做飯,小月不會說江只顧玩游戲不顧家。兩個人各自用自己喜歡的節奏生活。
意外的是,每一次小月去做家務,玩游戲的江也會放下游戲走進廚房幫忙。他們之所以都有所改變,是因為他們摘掉了原來那副有色眼鏡,真的看見了對方,看到了對方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想要改變對方,讓對方符合自己的期待。當真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放松下來后,才能做更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心照不宣地支持著彼此,才有最后的風雨相依。
探索內心冰山世界的過程,是一門了解自己和他人很重要的學問。我們知道對方的行為和反應背后內心走過了怎樣的歷程,于是我們就有了理解對方的能力。懂自己,懂對方,婚姻關系就會得到改善。倘若你能懂得周圍人的心,那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在第五章我們還會有詳細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探索練習
你是否也有“想”和“做”不一致的時候?嘗試寫下一些身心不一致的情況,隨著認知的深入,你會加強對這些情況的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