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PP/CPTPP知識產權問題研究
- 叢立先等
- 3061字
- 2022-08-02 12:08:20
五、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
CPTPP第18.16條承認了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與知識產權制度的關聯性,并建議各締約國加強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專利申請的審查與培訓合作。
(一)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若要充分理解本條含義,必須先明確“傳統知識”“遺傳資源”以及“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這三個概念。
對于“傳統知識”,WIPO成立的“知識產權與傳統知識、遺傳資源和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政府間委員會”大致將其表述為:由生活、生產在特定環境中的當地居民通過世代的嘗試與積累而得到的,能夠體現當地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的知識、實踐的總和。
對于“遺傳資源”,《生物多樣性公約》給出的定義為“來自動物、植物、微生物或其他來源的含有遺傳功能單位,對人類具有實際或潛在用途或價值的遺傳材料、生物體或其部分、生物種群、生態系統中任何其他生物組成部分”。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6條[1]也對遺傳資源進行了界定。綜合上述兩個定義,不難發現遺傳資源具有的兩個特點:含有遺傳功能以及具有實際或潛在的價值。
對于“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定義,則是將上述兩個概念組合起來。比如,我國記載在《本草綱目》等名著中的傳統的中醫藥知識、少數民族通過長期的摸索、實踐培育和保存的農作物、牲畜地方品種的相關知識,都可歸屬于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
(二)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利用現狀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遺傳資源被廣泛商業化地應用于藥品、植物藥品、化妝品等領域。全球每年大約有5000億到8000億美元來自遺傳資源的產品。[2]尤其是在新藥物的研發方面,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可以說是生物技術發展和藥物合成的指南針和催化劑。以青蒿為例,《本草綱目》曾記載“治療虛勞久瘧:青蒿搗汁煎過,如常釀酒飲”。《補缺肘后方》也提到“治療瘧疾寒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據此,人們就從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并制成青蒿類藥物來治療瘧疾。眾所周知,開發新藥成本昂貴,但若基于傳統的醫學知識,研究機構或制藥公司便可很快鎖定研究方向,大大降低研發成本,并從中獲得巨額利潤。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所具有的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使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它的作用。
在實踐中,由于技術、經濟的落后,掌握著大量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發展中國家常常處于不利地位。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的遺傳資源進行商業開發后,又將專利產品返銷發展中國家,[3]使發展中國家不僅提供了遺傳資源、傳統知識且得不到任何補償,還必須為據此研究出的產品支付高額費用,這是極不公平的。這種利益的不平衡就使公眾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對“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屬于人類共同遺產”的理念產生懷疑,要求保護傳統知識。
(三)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國際保護
隨著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經濟地位的提升以及保護呼聲的加強,國際社會開始重視對其的保護及相關利益分配。
《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提出了國家主權、事先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三大原則;WTO第四次部長會議在多哈通過了《多哈宣言》,授權TRIPs理事會對知識產權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關系進行審查;WIPO為防止對不合新穎性和創造性要求的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授予專利,極力倡導用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數據庫幫助專利審查員找到相關“現有技術”并努力完善其檢索工具和專利分類體系,[4]這些舉措均促進了對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及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保護。
CPTPP明確對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保護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將其納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之中則是對CPTPP之前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突破。[5]但細看CPTPP的規定,尤其是第3款,強調對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披露、運用數據庫或電子圖書館查找相關傳統知識,其實都只是強調了披露制度,并未規定《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到的事先征得傳統知識來源國的同意以及與來源國分享利益的要求。所以,CPTPP對傳統知識擁有者的保護仍是不足的,可以說,CPTPP并未形成超越現有實踐的新的具體的傳統知識保護原則和規則[6]。
(四)我國的保護現狀及未來發展
反觀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擁有大量的遺傳資源以及豐富的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大國,我國遺傳資源流失情況十分嚴重,以獼猴桃為例。我國是獼猴桃的原產地和起源中心,早在唐朝的《本草拾遺》中就已記載:“獼猴桃味咸溫無毒,可供藥用,主治骨節風,癱瘓不遂,長年白發,痔病,等等。”直至20世紀初,獼猴桃才被帶到新西蘭,并被發展為“奇異果”。如今,新西蘭與中國同占獼猴桃市場銷售份額的三分之一,且新西蘭獼猴桃的單位畝產量為我國的三倍,大大將我國的獼猴桃產業甩在了后面。[7]
面對層出不窮的資源流失以及生物剽竊,我國加強了相關立法及規章制度的保護,如《種子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漁業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專利法》第三次修改也添加了相關規定,[8]與CPTPP本條規定較為相似。
雖然我國目前已形成對遺傳資源以及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初步法律保護框架,但仍存在體系不健全、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缺陷,同時也存在與CPTPP類似的問題,即內容過于原則化、缺乏可操作性,未完全與《生物多樣性公約》接軌等。[9]因此,要想落實對遺傳資源以及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在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方面的保護,我國仍需細化程序設計、提高保護水平。此外,我國應特別重視對中醫藥知識及中草藥的保護,避免其成為他國專利的基礎。[10]
CPTPP條文:
第18.16條:傳統知識領域的合作
1.締約方認識到,當該傳統知識與此類知識產權制度有關時,知識產權制度同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相互關聯。
2.締約方應通過其各自負責知識產權的機構或其他相關組織努力合作,以增進對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問題和遺傳資源的理解。
3.締約方應努力開展高質量的專利審查,可包括:
(a)在確定現有技術時,可能要考慮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相關的可公開獲得的文獻信息;
(b)第三方有機會以書面形式向主管審查機關表明與可專利性有關系的現有技術披露,包括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相關的現有技術披露;
(c)如可適用且適當,使用包含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數據庫或數字圖書館;以及
(d)在培訓對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相關的專利申請進行審查的專利審查員方面進行合作。
[1]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6條:專利法所稱遺傳資源,是指取自人體、動物、植物或者微生物等含有遺傳功能單位并具有實際或者潛在價值的材料。
[2] 張小勇:《遺傳資源的獲取和利益分享與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頁。
[3] 參見蒲莉:《尋求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法律保護的正當性——以經濟學為視角》,載《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4] 參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官網,https://www.wipo.int/pressroom/zh/briefs/tk_ip.html,2019年2月11日訪問。
[5] 對于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的保護,CPTPP之前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沒有明確提及,只有TRIPs第27條第3款第2項中涉及的對植物新品種的保護,與遺傳資源的保護稍有聯系。
[6] 余楠:《國際法與國際關系視野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知識產權談判》,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頁。
[7] 參見“同占全球1/3銷售份額!中國獼猴桃產業是否已經趕上新西蘭”,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25/17/31038585_781140221.shtml,2019年2月10日訪問。
[8] 《專利法》第5條第2款: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獲取或者利用遺傳資源,并依賴該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
第26條第5款:依賴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申請人應當在專利申請文件中說明該遺傳資源的直接來源和原始來源;申請人無法說明原始來源的,應當陳述理由。
[9] 參見衛波倩:《中國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載《法學理論》2013年第24期。
[10] 參見鄭成思:《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和我國面臨的挑戰》,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