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關于網絡犯罪產生的主要理論學說

一、日常生活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1]

美國犯罪學者L.Cohen與M.Felson在1979年所提出的日常生活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認為,犯罪是人們日常生活形態的一種結果,且犯罪事件要發生必須有三種要素(M-O-P)在時空的聚合:(1)有動機及能力的犯罪者(Motivation);(2)合適的犯罪標的物(Object);(3)抑制犯罪發生要素的缺位(Protect)。認為防止網絡犯罪發生應避免上述的M-O-P等要項同時出現,如盡快制定網絡使用管理辦法,以利于使用者依循一定規則,不致產生灰色地帶,使犯罪者欠缺犯罪動機及犯罪能力(即代表M);制定信息使用相關法令,使犯罪者缺乏犯罪標的物(即代表O);提高網絡安全科技(即代表P),如設置防火墻(Firewall)以隔絕犯罪者侵入系統中,加強電子認證機制[2]以確保互聯網系統的安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安图县| 银川市| 延长县| 探索| 图木舒克市| 沐川县| 南江县| 马边| 丰宁| 门头沟区| 晋州市| 军事| 万源市| 江孜县| 宜宾市| 夏邑县| 扬州市| 繁峙县| 武强县| 南江县| 龙泉市| 方正县| 黎城县| 普宁市| 邯郸县| 思茅市| 长宁区| 伊金霍洛旗| 陇南市| 丹阳市| 西安市| 鄂托克前旗| 霸州市| 凤冈县| 辛集市| 庆安县| 宁都县| 兰州市| 玉龙| 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