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典型案例

案例1:銀行強制貸款人購買保險并指定自己為受益人的,是否合法?

[案情回放]

江文在某城市工作,為與女友結婚考慮買房。經過調查,江文選定了某房地產公司開發的一套商品房,并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江文與某銀行簽訂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合同,合同約定:江文購買某房地產公司的一套商品房,向該銀行借款20萬元,還款方式為每月償還2000元,期限為10年,江文以該商品房作為抵押,到期無法償還借款,銀行將行使抵押權。在合同簽訂后,江文即向某房地產公司支付了首期房款。

此后,某銀行要求江文為所購置的房屋購買一份財產險,或是購買一定期限的人壽險,銀行為受益人,并由江文支付保險費,否則就將解除與江文簽訂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合同,但江文對銀行的行為明確表示反對。雙方為此發生糾紛。江文遂起訴至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銀行按照雙方簽訂的按揭貸款合同履行合同義務。

[專家點評]

《合同法》第39條第1款規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就本案而言,究竟由江文來支付保險費,還是由銀行來支付保險費,是屬于合同的內容,應當由當事人自己協商確定,不應強加給貸款人。銀行以格式合同的方式達到這種目的,嚴重違反了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和精神,應當認定銀行的行為無效。

根據《保險法》第39條規定,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被保險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監護人指定受益人。因此,在本案中,銀行要求江文購買一定期限的人壽保險,并要求江文指定自己為受益人,違背了《保險法》的規定和精神。

案例2:借款人不按約定用途使用貸款,貸款人能否解除合同?

[案情]

邵守義從事個體運輸業務。2018年,邵守義為擴大經營規模,向銀行申請貸款。某商業銀行與邵守義簽訂一份借款合同。合同主要約定:借款金額為30萬元,借款期限為一年,還款期限為2019年8月底,利息按央行公布的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借款用途為購買汽車。邵守義利用該筆借款之中的20萬購買汽車,另外10萬用于償還其他債務人的債務。某商業銀行發現后,立即要求邵守義償還借款。而邵守義則認為,借款期限未到期,不愿償還。商業銀行于是起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借款合同,并要求邵守義立即歸還借款30萬及相應的利息。

[專家點評]

《合同法》第203條規定:“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同時,《商業銀行法》規定,貸款人貸款應當對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查。借款合同中應當對借款用途做出約定。《貸款通則》規定,對于不按借款合同規定用途使用貸款的,貸款人可以對其部分或者全部貸款加收利息;情節嚴重的,由貸款人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貸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者全部貸款。結合本案,根據邵守義與商業銀行的借款合同,借款使用目的是購買汽車,而邵守義未能按約定使用貸款,已經違反了《合同法》第203條的規定。可見,商業銀行可以行使提前收回借款的權利。

案例3:借款人借離婚轉移財產的,貸款人能否申請撤銷財產分割協議?

[案情回放]

呂原通過熟人介紹向某商業銀行貸款10萬元做起了服裝批發生意,貸款期限為三年。由于是初次經營,呂原不太懂行,結果生意失敗,沒有盈利一分錢。為規避法律義務,呂原與妻子朱雁協議離婚。呂原原有的一套兩室一廳的住宅(現在已升值為23萬元)歸朱雁所有。貸款到期后,該市某商業銀行多次上門催呂原還款。在多次催要無果的情況下,該市某商業銀行向呂原發了最后還款通牒,要求呂原在1個月內還款,否則將其房屋拍賣。呂原表示其已經與朱雁離婚2年,那套兩室一廳的住宅已歸前妻朱雁所有,自己身無分文,已無財產償還這10萬元債務。于是,該市某商業銀行將呂原告上法庭,要求法院撤銷呂原在離婚時的財產分割協議,呂原返還銀行貸款及利息。

[專家點評]

我國《合同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在本案中,某商業銀行若要實現債權,存在一個先決條件,即呂原必須有足夠的財產償還債務,而呂原曾經有足夠財產的住宅來償還債務,但現在呂原已在離婚財產分割協議中將住宅無償分給其前妻。在這種情況下,某商業銀行欲實現債權,只能根據法律關于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規定,撤銷呂原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

案例4:債務人不承認欠條是自己所寫,應否承擔舉證責任?

[案情回放]

人們通常認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只要手里有借條,肯定能要回錢來,但在訴訟活動中卻沒有這么簡單。蔣勝與曾國強是多年的街坊,也是同事,兩個人平時關系比較密切。不過,誰也沒有想到,這兩個老朋友竟然打起了官司。2019年8月,蔣勝憑一張金額為5000元,落款人為曾國強的欠條,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曾國強償還欠款。曾國強矢口否認該借條為自己所寫,指責蔣勝的行為屬于敲詐。法官提出對欠條進行筆跡鑒定。但蔣勝和曾國強都認為應當由對方申請鑒定和預交鑒定費用。由于雙方互相推諉,鑒定無法進行。

[專家點評]

在蔣勝出示的欠條遭到對方否認的情況下,該欠條還不足以證明合同關系的成立,因為該欠條的真實性尚存在疑問。在這里,曾國強關于“欠條不是自己所寫”的答辯是一種辯解理由,而不是事實主張。所以,蔣勝持有的證據顯然不能達到這種高度蓋然性的證明要求,也就不能確認蔣勝的證明責任已完成。在本案中,蔣勝應承擔證明責任,提出鑒定申請,預交鑒定費用。

案例5:手機短信能否證明借款事實?

[案情回放]

姜利向王奕借款8000元,出具了借條,約定還款期限為2018年12月。2019年4月,王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稱:姜利借款一直未還,自己幾次向其索要,姜利均借故推脫,現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姜利歸還借款。王奕向人民法院提供了借條一張作為證據。在庭審過程中,姜利辯稱:借款已于2019年春節期間償還。由于王奕稱借條不在身邊,當時未取回借條。事后,兩人因故發生沖突,王奕為報復自己,以借條為據,要求自己重新償還借款。姜利當庭展示了手機上儲存的王奕發送的短信,內容為:“借條尚未取回,過兩天給你。放心,賬已清,我不會再向你要了!”

[專家點評]

《民事訴訟法》第63條第1款規定:“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這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幾種證據形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的證據形式開始出現并在訴訟活動中得到應用。手機短信息就是其中之一。

本案中姜利所提供的手機短信是數據電文形式表現其所載內容的客觀存在,且證據內容與案件的待證事實之間存在客觀聯系,證據提取的方法不違反法律規定,符合證據“三性(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的要求,是適格證據,具有證明效力。而且,姜利提供的手機短信與王奕提供的借條相互印證,因而構成一條完整有效的證據鎖鏈,證明了姜利欠款已還的法律事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获嘉县| 额济纳旗| 札达县| 临安市| 大英县| 崇礼县| 涞水县| 泽州县| 都昌县| 隆化县| 锡林浩特市| 遵义县| 潜江市| 尉氏县| 宝丰县| 宁德市| 凤冈县| 夏河县| 收藏| 曲阳县| 巴南区| 玉田县| 错那县| 扎鲁特旗| 昆明市| 临沭县| 项城市| 乐都县| 启东市| 古田县| 中牟县| 南康市| 汤阴县| 余江县| 武陟县| 洞头县| 迁西县| 甘南县| 喀喇沁旗| 镶黄旗|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