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微反應(暢銷4版)
- 李娟娟
- 1369字
- 2022-07-28 11:50:11
原始的動物本能——肢體語言的起源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現代人類是由原始人漸漸進化而來的。在人類還是原始人的時候,人們之間主要的交流手段就是肢體語言。
就像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在人們處在半人半野獸的時候,是沒有語言的。他們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打手勢或是發出一些聲音,以表達出危險或友好的信號。總之,這些原始人就像我們現在的聾啞人一樣,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出自己的個人意愿。后來,這些手勢動作和聲音結合在一起,并從聲音中創造出了詞匯,于是人類語言就漸漸產生了。”
隨著人類的發展,肢體上的交流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之間交流的需要,于是口頭語言就漸漸出現了。除了一些形象詞匯之外,也出現了一些抽象詞匯。大量的詞匯滿足了人們之間交流的需要。
從人類語言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得知,口頭語言是一種人類社會化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肢體語言是一種本能性的語言,具有先天遺傳性,是我們生來就具有的。
盡管如此,有關肢體語言的來源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和爭議。有的人認為,肢體語言是先天遺傳的;有的人認為,肢體語言是由周圍的社會文化環境所決定的;有的人認為,肢體語言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共同決定的;也有的人認為,基本的肢體語言是先天遺傳,但是特殊的肢體語言是后天習得的。
我們通過觀察嬰幼兒的表現可以發現有關人類語言的發展。我們之所以選擇觀察嬰幼兒,是因為嬰幼兒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少。
嬰幼兒在沒有學會說話之前,他會用一些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例如,當一個嬰兒正在吃奶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吐舌頭的動作,那就說明他已經吃飽了,不需要再吃了,因為吐舌頭的動作表達出了他的滿足。如果再喂下去,只會讓嬰兒感到厭惡。因此,吐舌頭的動作被延伸為一種表達拒絕和厭惡的動作。
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認為,面部表情是靈長類動物與生俱來的,如一些猩猩和狒狒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面部表情,以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它們的面部表情中有許多都是和人類相似的。
微笑是人以及靈長類動物所具有的一種面部表情,可以說是一種先天性的表情。但是,也有人認為微笑的表情是在后天環境下形成的,因為微笑的表情有時候是虛假的,并不能真正表達出個人的心情。
然而,德國科學家艾貝樂·艾伯菲爾德的研究證明,微笑的面部表情是先天遺傳的。因為我們不僅可以在正常的嬰幼兒臉上發現表達快樂情緒的微笑表情,還可以在一些先天失聰和先天失明的嬰幼兒臉上發現微笑的表情。由此看來,微笑的面部表情是先天遺傳的。
此外,人類的肢體語言與動物還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人與動物的反應基本上沒有什么差別。
當一只猴子遇到老虎的時候,它首先會愣住,然后很快做出逃跑的反應,但是當逃避不了時,它就會伸出自己的手臂和老虎搏斗,為自己贏得生存的機會。
同樣地,當一個人正走在路上時,突然一輛汽車飛馳而來。面對這突然降臨的危險,這個人也會像猴子一樣先是愣住,然后做出逃跑的動作。如果汽車的速度太快,這個人來不及逃跑時,他就會伸出手臂去阻擋這輛即將撞擊他身體的汽車,盡管他的這一行為是“螳臂當車”,但也是在為自己贏得生存的機會。
當動物出現攻擊性行為時,主要都是用自己的四肢去攻擊。人也是一樣,當表示攻擊時,人也會亮出自己的肢體,只不過人類的攻擊行為比動物更隱蔽。例如,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敵意時,他會蹺起二郎腿,并把自己的腳尖對著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