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產訴訟案件裁判規則與管理人實務
- 高美麗編著
- 4669字
- 2022-07-29 16:23:43
七、個別清償之例外
◆爭議焦點
《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二條的但書規定,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個別清償行為,管理人無權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實務中對于“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認定標準存在爭議。
◆實務裁判觀點
對于哪些行為屬于“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個別清償行為,法律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十六條列舉了兩種典型的“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個別清償,即“(一)債務人為維系基本生產需要而支付水費、電費等的;(二)債務人支付勞動報酬、人身損害賠償金的”,并以“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其他個別清償”作為兜底規定。實踐中,法院對于“受益”與否的裁判標準不盡相同,主要存在三種標準:未造成債務人財產價值的減少;債務人因個別清償行為所增加的財產需大于使其減少的財產;債務人的未來財產未受損。
部分代表案例及法院的判斷標準如下:
(1)若債務人的個別清償是為了使債權人為其提供“后位新價值”,法院多傾向于將該個別清償認定成“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行為而不予撤銷,如債務人對原貸款進行清償以獲取新的貸款或是對原欠貨款進行清償以獲取新的貨物。
在“(2016)浙03民終2847號A律師事務所與B銀行C支行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案”中,法院認為對于D公司管理人訴稱的D公司于2015年5月8日償還的本金部分1300萬元,其來源系政府應急轉貸資金,且B銀行C支行在受償當日立即向D公司續貸1300萬元,用于歸還政府應急轉貸資金。雖然D公司清償了先前的債務,減少了破產財產,但相應地,B銀行C支行隨即根據新的信用提供了貸款,破產財產又得到了增加,獲得了新價值(即“后位新價值”),此時清償和新價值相互抵銷,破產財產并沒有減少,在新價值的額度范圍內沒有出現偏頗性清償的后果,不應被撤銷。相反,若管理人有權行使撤銷權,將會導致債權人不愿繼續與陷入財務危機的債務人從事貿易,會加速債務人的破產進程。
在“(2014)溫樂商初字第915號A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與B銀行破產撤銷權糾紛案”中也存在類似情形,破產債務人C公司在2012年6月8日(破產申請受理前六個月內)向被告債權人清償到期債權1000萬元,被告于2012年6月13日再次向C公司發放了1000萬元貸款,與數日前的清償數額相等。同樣地,法院認為C公司的個別清償并未使自身財產受到損害,也避免了債務人自身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而產生的違約責任,事實上使債務人財產受益,該個別清償不應予以撤銷。
在“(2017)滬02民終11851號A公司破產管理人與B公司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案”中,破產債務人A公司在2015年7月、10月(均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六個月內)共計向B公司轉賬254000元,B公司亦在2015年8月至10月先后向A公司轉款254000元,與A公司所轉涉案款項數值相等。一審法院認為,實際情況中,B公司長期對A公司有大額墊資行為,兩公司的轉賬往來填平涉案金額,無法得出債務人財產不利減少的結論,未影響到全體債權人利益,A公司的清償不宜撤銷。二審法院認為,從整體時間線來看,B公司作為A公司的債權人,持有的733萬元債權金額未變;同時,B公司是A公司的股東,長期向A公司墊付工資、水電費等各類往來款,因此A公司的個別清償并未導致其公司財產的不當減少,支持一審判決。
(2)對于債務人為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所為的清償行為是否系“使債務人財產受益”,實務中多表現為向供貨商清償貨款等,法院判決結果不一。結合具體案件的不同情形,部分法院認定屬于可撤銷的個別清償,如“(2015)錫商終字第00097號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案”。但如果可體現原、被告雙方存在長期穩定的合作交易,債務人清償貨款的行為確實為維持生產經營所必需,且未損害全體債權人利益,對于債務人按約支付貨款的行為,法院傾向于認定為“使債務人財產受益”。
在“(2016)遼民終827號A公司破產管理人訴B公司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案”中,二審法院認為,B公司與A公司自2006年開始業務往來,A公司直至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仍在要求B公司供貨,雙方之間存在長期連續性的購銷合同關系,并且形成了延后給付貨款的慣常交易狀態。基于A公司的供貨請求,B公司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向A公司的持續供貨行為,滿足了A公司的生產需要,保證了A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因此,A公司償付部分貨款的行為并非不當處理公司財產,既是履行應盡的合同義務,也使得A公司受益,對全體債權人亦是有利的,依照上述法律規定,該個別清償行為不應予以撤銷。
在“(2015)甬余商初字第157號A公司破產管理人與B公司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一審案”中,法院認為,A公司對原告的付款行為的確發生在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但是從A公司與被告之間發貨及支付貨款的時間來看,雙方之間的交易要么實行款到發貨,要么在發貨之后較短的時間內付款,最后一次發貨與付款是同一天,且原告提交的付款申請單的付款事由中載明“款到發貨,電線銅絲”,2012年3月5日的付款申請單下方亦寫有“生產急需”字樣,說明A公司向被告購買銅絲且及時支付貨款是為了保障正常生產經營需要,甚至是為了保障雙方交易順利進行,盡量不拖欠被告貨款,故A公司向被告支付貨款,屬于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法定情形。
在“(2019)浙03民終204號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案”中,法院認為,破產撤銷權的構成前提應是存在或推定存在因債務人的可撤銷行為使債權人受償利益受到損害的客觀事實。本案的雙方當事人存在多年的業務往來。從破產案件受理前六個月內的交易情況來看,該段時間的交易并無異常,符合雙方的交易習慣,也符合商業規則,雖付款金額略多于貨款金額,但根據A公司的審計報告顯示其于2016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3000多萬元,2017年1月到4月的業務收入為1900多萬元,A公司通過該小額的清償行為維持與上訴人的正常供貨關系,獲取必要的生產物資,以保證A公司大規模的正常生產經營,其整體利益并未實質受損,全體債權人的利益也未受到實質損害。故訴爭的45000元清償行為可認定為使債務人財產受益,故對被上訴人請求撤銷A公司支付的45000元,本院不予支持。
在“(2015)錫商終字第00097號A公司管理人與B公司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案”中,B公司上訴稱A公司向其支付貨款,對A公司具有利益。企業在沒有被宣告破產前,會盡最大努力來保持生產的正常運行。維持生產的基本條件就是要有原料。廢銅正是A公司生產所必需的原料。A公司為了保持正常生產就必須且應當付清貨款。法院認為,A公司因債務危機,于2014年5月23日被法院裁定受理破產清算,經管理人清算,截至B公司受償時,A公司已經資不抵債,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實際上已經達到法律規定的破產界限。在此情況下,A公司的財產在法律上已經有了特別意義,應當隨時準備按照破產程序規則分配給全體債權人,若此時發生債務個別清償,將破壞破產債權平等原則,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且A公司對B公司支付貨款4221萬元的行為,并不能增加A公司的財產,從而使A公司財產受益。因此,A公司對B公司支付貨款4221萬元的清償行為應予撤銷。
(3)對于使債務人未來財產未受損是否屬于“使債務人財產受益”,實務判例存在不同觀點。
該種情形主要指使債務人避免承擔違約責任是否系“使債務人財產受益”。例如,扣劃利息、清償貸款等避免違約責任的行為是否使債務人財產受益,各地法院的觀點不盡相同。
部分法院不支持將清償貸款等避免違約責任之行為認定為使債務人財產受益,認為部分個別清償即便使債務人消除違約責任的風險,客觀上仍使債務人財產減損,該債務清償會間接侵害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不符合第三十二條規定的“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情況,應屬于可撤銷的“個別清償行為”。如“(2019)浙0782民初8186號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一審案”“(2019)浙02民終1922號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案”“(2018)浙0382民初8521號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一審案”“(2016)浙07民終4832號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二審案”等。
但實踐中也存在部分案件,將避免違約賠償的行為劃定為使債務人財產受益行為,如在“(2014)溫樂商初字第976號破產撤銷權糾紛一審案”中,法院認為免于承擔違約罰息同樣是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情形之一。
◆典型案例
A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與B銀行C支行破產撤銷權糾紛一審案
(2014)溫樂商初字第976號
【案情簡介】
●2011年12月27日,D公司與B銀行C支行簽訂了一份編號為90122011281615的《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合同約定:B銀行C支行向D公司發放貸款人民幣500萬元;借款期限為2011年12月27日至2012年12月27日;借款利率為年利率9.84%,利息按季結息,每季末月的20日為結息日,如發生借款人未按期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等情形即構成違約,貸款人有權宣告合同項下借款本金全部或部分立即到期,并要求立即歸還部分或全部借款,所欠利息結清,對逾期貸款按逾期當日貸款利率基礎上加收50%計收罰息,并計收復息。合同簽訂當日B銀行C支行向D公司發放了貸款500萬元,2012年6月21日B銀行C支行根據合同扣劃了D公司500萬元借款的2012年第二季度應付利息125733.33元。
●法院于2012年11月30日裁定受理D公司破產申請。
●A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接管D公司財務賬簿后,根據賬面金額作出D公司2012年5月至9月的資產負債表,該資產負債表第122項所有者權益合計5月至9月分別為-7410264.11元、-22500019.51元、-27374825.39元、-36696520.13元、-34256992.70元。根據賬面反映,D公司從2012年年初開始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頻繁向政府申請使用應急轉貸專項資金來解決到期金融債務。
【雙方爭議】
本案中雙方的爭議焦點在于D公司于2012年6月21日對B銀行C支行清償債務125733元的個別清償行為是否使D公司財產受益。
【判決結果及理由】
法院認為D公司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六個月內,明顯已資不抵債,其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而頻繁向政府申請連續使用應急轉貸專項資金來償還到期債務。D公司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六個月內償付了B銀行C支行的到期借款利息125733.33元,該清償行為的確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六個月內,但D公司清償的是正常貸款的到期應付利息,如不支付到期利息,根據合同約定D公司將構成違約,違約的后果是貸款被宣告提前到期,D公司需立即歸還部分或全部借款本金,所欠利息結清,還需支付相應的逾期罰息及復利。
由此可見,2012年6月21日D公司對B銀行C支行的清償行為使D公司避免了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而產生的違約責任,該清償行為事實上使D公司的財產受益。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個別清償不應予以撤銷。
◆管理人履職提示
對于管理人對企業個別清償行為撤銷權的例外情形,《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個別清償行為不得撤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十六條列舉了“維系基本生產需要而支付水費、電費等”“支付勞動報酬、人身損害賠償金”兩種“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典型情況,并以“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其他個別清償”作為兜底規定。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十四條規定了“債務人對以自有財產設定擔保物權的債權進行的個別清償”的撤銷權例外情形;第十五條規定了“債務人經訴訟、仲裁、執行程序對債權人進行的個別清償”的撤銷權例外情形。由于法律上對“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標準沒有明確的界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僅就兩種典型情況進行列舉,在實踐中爭議主要在于“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認定標準。
對于哪些行為屬于“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個別清償行為,實務中存在不同的裁判標準,即使是類似的案件情況,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判決結果。因案件類型多樣,上述只列舉三種常見的情形,對于不同案件,需結合具體案件的情況加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