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一本通(第八版)
- 法規應用研究中心
- 3556字
- 2022-07-28 11:33:27
第五節 死刑
第四十八條 死刑、死緩的適用對象及核準程序
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緩期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準。
●法律
1.《刑事訴訟法》(2018年10月26日)
第246條 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第263條 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采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后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執行死刑后,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執行死刑后,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司法解釋及文件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的通知》(2007年3月9日 法發〔2007〕11號)
二、辦理死刑案件應當遵循的原則要求
(一)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
3.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又是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對敵斗爭復雜的時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相當繁重,必須繼續堅持“嚴打”方針,正確運用死刑這一刑罰手段同嚴重刑事犯罪作斗爭,有效遏制犯罪活動猖獗和蔓延勢頭。同時,要全面落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憲法原則,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堅持依法懲罰犯罪和依法保障人權并重,堅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和審判公開、程序法定等基本原則,真正做到有罪依法懲處,無罪不受刑事追究。
(二)堅持保留死刑,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
4.“保留死刑,嚴格控制死刑”是我國的基本死刑政策。實踐證明,這一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執行“嚴打”方針,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對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堅決依法判處死刑。我國現在還不能廢除死刑,但應逐步減少適用,凡是可殺可不殺的,一律不殺。辦理死刑案件,必須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要求,嚴謹審慎,既要保證根據證據正確認定案件事實,杜絕冤錯案件的發生,又要保證定罪準確,量刑適當,做到少殺、慎殺。
(三)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并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
5.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既要保證案件實體處理的正確性,也要保證刑事訴訟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在偵查、起訴、審判等各個階段,必須始終堅持依法進行訴訟,堅決克服重實體、輕程序,重打擊、輕保護的錯誤觀念,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辯護權等訴訟權利,避免因剝奪或者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而導致冤錯案件的發生。
(四)堅持證據裁判原則,重證據、不輕信口供
6.辦理死刑案件,要堅持重證據、不輕信口供的原則。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沒有被告人供述,其他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對刑訊逼供取得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告人供述和以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的案件,必須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8]的規定,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五)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7.對死刑案件適用刑罰時,既要防止重罪輕判,也要防止輕罪重判,做到罪刑相當,罰當其罪,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無罪不罰。對罪行極其嚴重的被告人必須依法懲處,嚴厲打擊;對具有法律規定“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的被告人,依法從寬處理;對具有法律規定“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的被告人,如果沒有其他特殊情節,原則上依法從寬處理;對具有酌定從寬處罰情節的也依法予以考慮。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2021年1月26日 法釋〔2021〕1號)
第429條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訴訟程序合法的,應當裁定核準;
(二)原判認定的某一具體事實或者引用的法律條款等存在瑕疵,但判處被告人死刑并無不當的,可以在糾正后作出核準的判決、裁定;
(三)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應當裁定不予核準,并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四)復核期間出現新的影響定罪量刑的事實、證據的,應當裁定不予核準,并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五)原判認定事實正確、證據充分,但依法不應當判處死刑的,應當裁定不予核準,并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根據案件情況,必要時,也可以依法改判;
(六)原審違反法定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應當裁定不予核準,并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第430條 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準死刑的,根據案件情況,可以發回第二審人民法院或者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對最高人民法院發回第二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一般不得發回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應當開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可以直接改判;必須通過開庭查清事實、核實證據或者糾正原審程序違法的,應當開庭審理。
第431條 高級人民法院依照復核程序審理后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準,發回高級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高級人民法院可以依照第二審程序提審或者發回重新審判。
第432條 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準死刑,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但本解釋第四百二十九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案件除外。
●案例指引
路國平故意殺人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5年第6期)
案例要旨:被告人的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后果嚴重,應依法懲處,但鑒于本案系民事糾紛引發,雙方在起因上均有一定過錯,且被告人在羈押期間有制止他人自殺的情節,對其判處的死刑可不立即執行。
第四十九條 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9]
●司法解釋及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懷孕婦女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1998年8月7日 法釋〔1998〕18號)
懷孕婦女因涉嫌犯罪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后,又因同一事實被起訴、交付審判的,應當視為“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依法不適用死刑。
第五十條 死緩變更
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后,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后,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后執行死刑;對于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并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10]
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11]
●司法解釋及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報送復核被告人在死緩考驗期內故意犯罪應當執行死刑案件時應當一并報送原審判處和核準被告人死緩案卷的通知》(2004年6月15日 法〔2004〕115號)
一、各高級人民法院在審核下級人民法院報送復核被告人在死緩考驗期限內故意犯罪,應當執行死刑案件時,應當對原審判處和核準該被告人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是否正確一并進行審查,并在報送我院的復核報告中寫明結論。
二、各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核準被告人在死緩考驗期限內故意犯罪,應當執行死刑的案件,應當一案一報。報送的材料應當包括:報請核準執行死刑的報告,在死緩考驗期限內故意犯罪應當執行死刑的綜合報告和判決書各十五份;全部訴訟案卷和證據;原審判處和核準被告人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的全部訴訟案卷和證據。
●案例指引
王志才故意殺人案(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4號)
案例要旨:因戀愛、婚姻矛盾激化引發的故意殺人案件,被告人犯罪手段殘忍,論罪應當判處死刑,但被告人具有坦白悔罪、積極賠償等從輕處罰情節,同時被害人親屬要求嚴懲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性質、犯罪情節、危害后果和被告人的主觀惡性及人身危險性,可以依法判處被告人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同時決定限制減刑,以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第五十一條 死緩期間及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計算
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從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