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督與界限:媒體侵權典型案例解讀與啟示
- 奚丹霓
- 2161字
- 2022-07-28 11:03:50
五、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許,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提供者應承擔侵權責任
案例:李某某等訴某公安分局、某電視臺等侵犯名譽權、肖像權糾紛案[7]
2005年3月20日,安徽省某鎮發生一起強奸(未遂)案,被告某公安分局立案后,于同年4月13日下午將犯罪嫌疑人朱某某抓獲。當晚,某公安分局欲安排被害人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混合指認,要求被告某實驗學校予以協助,提出需要數名與犯罪嫌疑人朱某某年齡相仿的初中男生配合指認。當晚9時下自習時,某實驗學校教導主任對該校某班班主任張某說明了此事,張某即帶領原告李某某等六人前往某公安分局。該局民警向張某及六原告說明了混合指認的相關內容,張某在談話筆錄上簽名后,六原告按民警要求手舉號牌與犯罪嫌疑人朱某某一起列隊接受指認,這一過程被民警攝像和拍照。次日,被告某電視臺記者前往某公安分局采集新聞,某公安分局遂將本案指認過程的相關攝像資料等交給某電視臺記者,未作任何交待。2005年4月16日,某電視臺某欄目播報的新聞中,出現六原告手持號牌參與辨認的圖像,面部無任何技術遮蓋,時間約2秒。某電視臺播報此新聞前未通知某公安分局和某實驗學校。六原告先后看到該條新聞,隨后即向學校及某公安分局提出異議,未果,后被同學和其他人以“嫌疑犯”和“幾號強奸犯”等字眼稱呼。某公安分局于2005年7月2日向某實驗學校發出建議函,建議學校對六原告予以表揚。六原告因與三被告未能就賠償事宜達成一致意見,遂訴至法院。
法院認為: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的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被告某公安分局依法具有刑事案件偵查權,在偵破強奸犯罪刑事案件過程中,因偵查需要安排原告六名未成年人協助參與混合指認過程并拍照、錄像,該行為本身并不違反法律規定。但在混合指認這一偵查活動終結后,在向被告某電視臺提供相關新聞資料時,作為公安機關的某公安分局應當認識到、同時也有義務特別提醒某電視臺在播出時注意對圖像進行相關技術處理,以保護六原告的合法權益。但某公安分局未盡到該義務。某電視臺作為新聞機構,也應當在新聞報道中注意保護他人的合法權益,但在播放涉案新聞時,對犯罪嫌疑人朱某某的臉部畫面作了某種程度的技術處理,反而忽略了對六原告的臉部畫面進行處理,使六原告的臉部未加遮掩直接顯示于屏幕。盡管播出時間較短,也足以使對六原告熟悉的人從電視畫面上將六原告認出。同時,由于電視這種大眾傳媒方式覆蓋面非常廣泛,該新聞內容傳播到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加之某電視臺播出該新聞時未對六原告協助公安機關進行混合指認的情況加以特別說明,使得不特定的群眾產生誤解,導致六原告被他人冠以“強奸犯”的稱謂,其社會評價被嚴重降低,產生了一定的損害結果。對于該損害后果的發生,某電視臺和某公安分局主觀上均存在過錯,其行為侵犯了六原告的名譽權,應當對其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最終,法院判決某電視臺和某公安分局承擔侵權責任。
某公安分局不服提起上訴,上訴理由之一是該局因被動接受采訪而提供包括錄像資料在內的新聞材料,是履行法制宣傳義務,主觀上無過錯。對于該上訴理由,二審法院認為:
上訴人某公安分局以配合新聞工作,履行法制宣傳義務為由,稱自己無過錯,是對法律上“過錯”這一概念的誤解。民法上的過錯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過失。行為人主觀上具有良好的意圖,并非意味著行為人一定沒有過錯。播放法制節目,其目的正如某公安分局所稱是弘揚正氣,揭露犯罪,是為了法制宣傳的需要。但在本案中,宣傳法制與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并不矛盾。對于涉及未成年人的特殊案件,在制作成面向廣泛的、不特定的受眾播放的新聞節目時,對未成年人的形象加以技術處理或者在節目中予以特別說明,并不會因此而影響宣傳法制、弘揚正氣的效果。參與指認的公安人員知曉并理解混合指認的內容,不會因為與案件無關的人參與指認而認為其就是犯罪嫌疑人,不會因此導致這些無辜的人的社會評價降低。但是,某公安分局將混合指認錄像資料交給電視臺時,未盡特別提醒義務,導致六被上訴人的臉部畫面未經任何技術處理,即通過新聞傳播到不特定的受眾處,且該新聞節目亦未就此作出特別說明。觀看新聞的普通群眾,并不一定知曉混合指認這一特定偵察手段的具體內容,因此有人公開指責六被上訴人未成年即犯下惡劣罪行,并冠以“強奸犯”的稱謂,導致六被上訴人社會評價的降低,發生名譽權受損的后果。故某公安分局配合新聞媒體進行法制宣傳的正當性不構成免除其在本案中所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定事由。
此外,本案損害后果的發生,與原審被告某電視臺的過失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在上訴人某公安分局未盡提示義務的情形下,如果某電視臺在播放新聞時進行一些技術處理,損害后果就不會發生。但是,新聞媒體自身在新聞報道中的過失,并不導致某公安分局的責任得以免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第二項的規定,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許,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提供者的行為構成侵害名譽權。電視臺是面向大眾的新聞傳媒機構,某公安分局在接受某電視臺采訪時,將上述混合指認錄像資料交給電視臺而未作任何特別說明,是對電視臺播出該資料的一種默示行為。某電視臺自身在新聞報道中的過失,不構成免除某公安分局民事責任的法定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