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出所功能與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基于四個派出所的考察
- 李亮
- 4178字
- 2022-07-28 11:01:19
0.3.2 研究方法
(一)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
對派出所的“政治功能—法治功能”相輔相成、“社會控制—社會協調”功能的轉變和“為民服務—人權保障”功能的轉變等內容進行一分為二的辯證辨析。不是說要人權保障不要為民服務,而是說價值取向要在社會治理視野和建設中進行矯正。
(二)實證研究方法
首先,調查、訪談和統計分析。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差別導致的社會發展的鄉村、城郊和城市的三元化,在浙江省的H市、S市、J市和L市分別選擇了能夠代表市區派出所、城郊派出所和鄉村派出所的H派出所、Z派出所、Y派出所和K派出所。對這四個派出所的調解、執法、刑事司法、防范、打擊和服務機制進行書面調研,共計8個大項目和110個小項目,同時進行調查問卷和實地調研,獲取其中派出所運行機制中的各種細微手續與程序,統計分析推理。
其次,主動申請參加派出所接處警、日常執法工作,觀察和實踐派出所調處糾紛、執法、管理、打擊犯罪、社區防范等工作,獲得對派出所的直觀印象,注重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每天按時完成工作日志,積淀素材,作為后來理論分析的重要來源。
另外就是注重和派出所民警、協警、輔警以及派出所、公安局的領導訪談,一方面獲得對派出所的經驗性認識;另一方面是這些民警、領導等長期的派出所實踐經驗,其表達和闡述的往往是派出所的一般性問題甚至發生糾紛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對于分析、提煉派出所的功能研究極具重要意義。本書中“Y派出所FT20150810-01”代表2015年8月10日(20150810)在Y派出所以“訪談”形式(FT)調研的第一個材料(01)。
(三)文獻研究方法
主要通過獲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材料:公安機關、政法委、派出所的文獻、檔案、歷史材料等,從瑣碎化、歷史化、片狀化的材料中分析問題、總結規律,厘清派出所政法功能相關概念、類型,并利用這些概念再去分析個案。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各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等資料,考察公安機關社會功能的變遷。
(四)規范分析
從《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公安派出所正規化建設規范》《公安派出所等級評定辦法》《人民警察法》等規定,以及《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變遷中來看派出所功能及其法治價值取向的變遷。
(五)價值分析
對派出所的功能轉型進行優劣的價值分析,尤其是最后部分關于“為民服務—人權保障”價值取向轉向的價值分析。
實證分析與價值判斷如何銜接。基于三個派出所獲得的數據、案例、訪談等實證數據如何假設和設計其取值,各種值的獲取所代表的和反映的派出所執法等狀況與基層社會的法治指數如何勾連?法治社會的價值判斷如何科學和極具說服力地進入這些實證數據?這些實證數據又如何統攝和表達基層社會的法治社會評價?
[1] 之所以說這個案件普通,是因為按照民警的說法,這個地方來抓賭博,他本人出警就不下五次了。
[2] 這里的“案件”與“糾紛”的區別在于,糾紛主要指那種還沒有達到行政違法程度,但需要民警處理的事情,而案件指至少達到了治安違法程度的事情。
[3] 浙江公安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浙江公安年鑒(2005—2007)》《浙江公安年鑒(2010)》《浙江公安年鑒(2014)》,浙江古籍出版社。
[4] 《喬石談民主與法制》(上),人民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頁。
[5] 《喬石談民主與法制》(上),人民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6] 彭真:《論新中國的政法工作》,中共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頁。
[7] 《喬石談民主與法制》(上),人民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8] 據公安部網站報道,2014年10月16日,公安部曾召開部分地方公安廳局長座談會,專題研究討論推進各項公安改革。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特別要緊緊圍繞群眾期待、社會關注、基層關心的突出問題,緊緊圍繞制約公安機關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影響公安事業長遠發展的難點問題,緊緊圍繞影響公安機關戰斗力的薄弱環節,廣泛聽取意見,認真研究謀劃改革舉措。郭聲琨指出,一方面,要在完善人民警察分類管理、職業保障制度等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問題上下功夫,力求在解決基層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關心關切的難點問題上求突破;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公安改革的社會效果,在回應社會關切、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上求實效,在便民利民服務、公正規范執法等各項工作中有更大的作為,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公安機關的執法公信力。郭聲琨:《堅持問題導向民意引領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載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 // cpc.people.com.cn/n/2014/1017/ c87228-25857762.html,2019年12月31日訪問。
[9] 《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的決定》,載《浙江日報》2014年12月15日,第1版。
[10] 曲昌榮:《縣級公安局裁員 基層派出所擴編》,載《人民日報》2006年6月13日,第10版;《江西30%警力下沉基層派出所》,載《人民日報》2007年7月24日,第10版。
[11] Geertz,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Selected Essays,New York:Basic Books.p.22.
[12] 《派出所稱謂不得隨意變更 撤并須經審批》,載警察網,http://www.police.com.cn/Article/xinwen/jczx/200606/7507.html,2019年12月31日訪問。
[13] 《公安派出所執法執勤工作規范》第4—43條。
[14] 《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雖然已經于2009年廢止,但是作為第一部規定派出所的法律,從1954年頒布以來,對于認識歷次派出所的改革和變遷,以及理解當下我國派出所功能尤為重要。
[15] 哈貝馬斯認為,在國家和社會領域之外還存在一個公共領域。《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兩年之后,他在一篇題為《公共領域》的小文中對公共領域作了一個簡明扼要的界定:“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那時,他們既不是作為商業或專業人士來處理私人行為,也不是作為合法團體接受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規章的規約。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利益問題時,公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動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地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汪暉譯,載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25—126頁;[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頁。張志銘教授認為,“中國的法律體系建設具有明顯的國家主義色彩,應該逐漸重視社會自治和個體自主在法秩序形成中的意義”。社會自治和個體自主的重要性在法律實施中自然應該得到解釋與彰顯。張志銘:《轉型中國的法律體系建構》,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2期。
[16] 宏勃:《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民信訪》,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26頁。
[17] 葉傳星:《法治的社會功能》,載《法律科學》2003年第5期。
[18] 孫國華:《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社會和諧》,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89—91頁。
[19] 張志銘、于浩:《共和國法治認識的邏輯展開》,載《法學研究》2013年第3期;莫良元:《社會管理創新的法治邏輯維度考量》,載《求實》2012年第6期。
[20] 孫國華:《習慣法與法的概念的泛化》,載《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社會和諧》,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9頁。
[21] 孫國華:《論法的和諧價值》,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年第1期。
[22] 陳家剛:《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載《學習時報》2012年10月22日。
[23] [美]史蒂文·瓦戈:《法律與社會》,梁坤、邢朝國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頁。
[24] [美]史蒂文·瓦戈:《法律與社會》,梁坤、邢朝國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頁。
[25] 吳英姿:《司法過程中的“協調”——一種功能分析的視角》,載《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第2輯,第478—496頁。
[26] [美]P.諾內特、P.塞爾茲尼克:《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季衛東、張志銘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27] 《南京警方為何告別“四有四必”》,載《光明日報》2003年8月29日,第12版;《浙江嘉興警方撤銷110報警服務臺“四有四必”承諾》,載《現代金報》2005年1月11日,第A11版。
[28] 孫國華:《以人為本與法學研究范式》,載《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29]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頁。
[30]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頁。
[31] 趙曉力:《基層司法的反司法理論?》,載《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2期。
[32] 賀雪峰:《新鄉土中國》(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序。
[33] [美]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王海龍、張家瑄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279頁。
[34] [美]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王海龍、張家瑄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279頁。
[35] 陳柏峰:《鄉村江湖:兩湖平原“混混”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168頁。
[36] 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
[37] [美]P.諾內特、P.塞爾茲尼克:《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張志銘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頁。
[38] [美]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吳玉章、周漢華譯,譯林出版社2008年版,譯言。
[39] [德]貢塔·托依布納:《法律——一個自創生系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0頁;[德]托依布納:《現代法中的實質要素和反思要素》,矯波譯、強世功校,載《北大法律評論》(第2卷第2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84—585頁。
[40] [德]克內爾、納塞西:《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魯貴顯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版,第94—101頁。
[41]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頁。
[42] [美]P.諾內特、P.塞爾茲尼克:《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張志銘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前言。
[43] 丁衛:《秦窯法庭:基層司法的實踐邏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
[44] [美]唐納德·J.布萊克:《法律的運作行為》,唐越、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5] 《公安派出所等級評定辦法》第4條規定,公安派出所劃分為五個等級,達到95分以上和必備條件的,可申報為一級公安派出所;達到85分以上不足95分的,可申報為二級公安派出所;達到70分以上不足85分的,可申報為三級公安派出所;達到60分以上不足70分的,可評定為四級(合格)公安派出所;不足60分或者存在嚴重問題的,為五級(不合格)公安派出所。
[46] 關于所選取研究對象,公安機關的朋友曾建議我選擇類似諸暨市楓橋派出所這些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派出所,但是筆者認為越是普通不顯眼的派出所越能代表我國約4.5萬個派出所。